闽南的民间信仰

福建是个多山的省份,境内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八成,且全都位于闽西南;位于东南沿海的平原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十分之一,故而,居住在闽西南的客家人大多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人们只能把对未知的恐惧寄托在神灵的庇佑之上。因此,在闽西南地区,各类民间信仰也就很多,尤其是神仙崇拜,这些信仰在闽西南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建民间信仰源于秦汉以前的原始宗教和巫术,崇尚灵魂不死、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逐渐扩大到对天公、三官大帝、妈祖、保生大帝、九鲤仙祖、蛇王、猴王、蛙神、石伯、山鬼等神祇的崇拜,这些神仙信仰构成了福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深深地根植于福建人民的生活中。
福建的神仙各具特色,每一个神仙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妈祖信仰。
在福建以及东南亚地区,妈祖信仰最为普遍。妈祖的传说充满传奇色彩。妈祖出生于莆田湄洲岛的一个农家,她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善良与勇气。长大后,她誓不嫁人,而是致力于拯救渔民于困苦之中。传说中的妈祖,身披红色斗篷,足穿草履,头戴斗笠,凭借自己的法力,广救众人于惊涛骇浪之中。人们对她崇敬备至,纷纷建庙祭祀。
由于妈祖的影响深远,联合国还授予她“和平女神”的称号,并将“妈祖信俗”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南地处东南沿海,炎热潮湿,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因此,在经济落后缺乏医疗手段的古代,闽南人便寄希望于民间神祗信仰。
其中,人们普遍认为保生大帝能够治病疗伤、保佑健康,因此,保生大帝便成为闽南百姓最为信奉的神灵。
有记载说,保生大帝为北宋泉州同安明盛乡积善里白礁村人,本名吴夲(to),出生于宋代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吴夲十三岁时,父亲患病,因家贫无力就医而去世,母亲也因忧伤去世。遭此厄运,令吴夲立志学医济世。吴夲最初学习采集草药,后又学习针灸、汤药,医术之名声逐渐传播。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58岁的吴夲上山采药之,不慎跌落石崖,羽化飞升。当地百姓悼念吴夲,便为其塑像祭拜。
由于百姓十分崇信吴夲,在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颁诏在白礁为吴夲立庙,并祀封他为吴真人。宋孝宗干道二年(1166年),又敕封吴夲为“慈济真人”,敕封吴真人庙为“慈济庙”。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又诏改慈济庙为“慈济宫”。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于1419年敕封吴夲为保生大帝。
清代初年,郑成功从闽南出发,渡海收复台湾之时,特地从“白礁慈济祖官”迎请保生大帝神像,作为保护神随军东渡。郑成功大军于农历三月十一日到达台湾台南学甲镇后,就在该地定居,并将保生大帝神像供奉在新建的“学甲慈济宫”内。三百多年来,每年三月十一日,台湾各地民众都会前去学甲慈济宫,举行盛大的仪式,祭祀保生大帝。
白礁慈济祖宫位于漳州市龙池区白礁村(过去属泉州同安县管辖),供奉保生大帝,这里也是全球保生大帝庙的祖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居所各地有两千多座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信众近亿人。
白礁村共供奉三尊保生大帝像,保生大帝正身供奉在在白礁慈济祖宫,另外两尊分别供奉在白礁黄娘前慈虚宫和白礁潘厝瑞云宫保生大帝庙。
传说,保生大帝生前广为闽南地区百姓医治瘟疫。他羽化后,当地村民一直怀念他的功德,并笃信他当初为民治病时所镇收的病魔都被关押在白礁的一口井内。为了防止这些病魔出逃祸害民众,当地人们就塑造了一尊保生大帝的金身像置于井盖之上,借以镇压病魔永远不能出来为非作歹。但是,由于天下病魔尚未除尽,还有余孽在泉州漳州一带祸害百姓。所以,泉州漳州一带的百姓都企盼保生大帝能够到各处巡游,消除病魔。可是,放在白礁井口上的保生大帝一旦离开井口,关押在井里的病魔就会跑出来兴风作浪。
为解决保生大帝必须出巡与不能离开井口这一矛盾,白礁慈济祖宫便再塑两尊保生大帝神像,分别称为二大帝和三大帝,一大帝是正身,留守庙宇。二大帝出巡泉州府,三大帝出巡漳州府,不出巡时都在庙里接受供奉。保生大帝出巡时,所到之处无不欢呼雀跃,夹道欢迎,处处香烟缭绕,可见其在百姓心中的信仰影响力。
漳州青礁慈济祖宫保生大帝神像
古时的闽南地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瘴疠瘟疫横行,天灾水患不断,百姓的生命受到很大威胁,这些灾祸都被人们认为是邪魔作祟。又由于人们无力与自然抗争,慑疫瘟之威,便敬这些瘟神疫鬼为某某“王爷”,立庙供奉,恳求其不要祸害民间。
后来,由于民间自建的祈祷鬼魅的祠庙,往往被官府予以取缔。为保全这些祠庙和自己的信仰,百姓们便选择历史名人之名来“命名”这些鬼魅。
自此,无名姓的众多鬼魅也就摇身一变,成为有姓有名的历史名人,被称为“某王爷”,其职能也相应转变为“代天巡狩”,负有查察四方、驱疫送瘟、消灾赐福、保境安民。据考证,在闽南地区,被称作“王爷”的神祗多达360多位。
而且,每个宫庙的每尊王爷都有着各自的神诞日,在王爷的诞辰之日还要举行隆中对庆典活动。祭祀“王爷”的祭品皆需全鱼、全鸡、全猪、全羊,象征王爷的尊崇地位。
在闽南地区,位于泉州城南富美宫“王爷庙”最为著名。
富美宫中供奉的主神是“萧王爷”。萧王爷,就是萧望之,他是汉代开国丞相萧何的六世孙,汉元帝时曾任太子太傅(汉元帝的老师)。后因上奏陈述宦官专政之弊病,得罪了权宦,屡遭诬陷,性格刚直的萧望之不愿受辱,愤而饮鸩自尽。
到了明代正德年间,泉州一带百姓为抵御灾难,祈求生存,奉萧望之为守护神,并在泉州城南万寿路水巷尾为他立庙,还在庙中同时供奉文武二尊王(唐代的张巡、许远,他俩都是在安史之乱时率兵保唐,同守孤城,后因城破殉国)及二十四司王爷(商代的金素、吉立、姚宾;春秋战国的扁鹊、伍员、白起、田单、侯赢;汉代的纪信;东晋的温峤;隋代的李大亮、吴孝宽、范承业、池梦彪、邢明德、朱叔裕;唐代的薛仁贵、雷万春;五代的康保裔;宋代的包拯、叶适、岳飞;明代的徐达、罗伦。他们或是赤心报国的忠臣,或是爱民如子的清官,或是为国而死的义士,或是医术绝伦的名医),共计有“王爷神”27尊,被誉为闽南地区“王爷神的总部”。
清代到民国期间,泉州曾多次发生瘟疫,善男信女都到富美宫隆重设醮,祈求“王爷神”尽快把传播瘟疫的鬼魅瘟神集中起来,然后用“王船”送走,借以驱除瘟疫。
闽南地区祭祀“王爷神”的“王醮”大典通常四年做一次。“王醮”中最典型的仪式便是“送王船”。
“王船”有木制的大型船,也有用竹篾和彩纸糊成的纸船。
过去,每造一条“王船”,都要举行多次祭祀,借以择定开工吉日、安放神位、下水时辰等,都须在王爷神像前扶乩卜筊决定。王船一般长三丈,船舷两侧插有令牌、华盖伞、彩旗和刀戟等;前舱神座前设有案桌,供奉祭品,后仓装有柴米油盐和药材、布料等。送王船的仪式并就请王爷将各类瘟神“押送”到无人之境。
“王船”下水前,沿途锣鼓震天,鞭爆齐鸣,万千信众高举香火恭送,有的还手执扫把在前,象征为王爷船扫街清路。送“王船”一般不让小孩围观,据说是怕小孩的魂魄被带上船。
“王船”顺海潮漂流,多数沉没于海峡,极少数或可漂流至澎湖岛或台湾岛。当地百姓见到王船后或将其送走,或留下以护佑当地民众,这被称为“接王船”。有记载说:“王船偶游至港,船中虚无一人,自能转舵入口……故民间相惊以为神,曰:‘王船至矣!’则聚众鸠钱,设席祀王……”
这就是就是民间“送瘟神”的习俗。伟人毛泽东在《送瘟神》一诗中锁写的“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说的就是这种民俗。
送王船的习俗可追溯到明代的抗倭名将俞大猷,他曾于明嘉靖十三年作《驱疫文》,在金门岛送瘟驱疫。台湾《诸罗县志》就曾记载:“昔有荷兰人,夜遇船于海洋,疑为贼艘,击炮攻击,往来闪烁。至天明,望见满船皆纸糊神像,众大骇,不数日疫死过半。”
如今,人们举行送王船仪式,已不再是驱逐瘟疫,而是希望通过这一祭典祈求国泰民安。2020年,“送王船”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送王船活动,其实是表达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在泉州石狮市祥芝半岛的祥渔村,有座香火鼎盛斗美宫三王府,主祀池王爷及朱、李二位王爷,他们是驱逐瘟神的正神。传说,池王爷名然,字逢春,是明代金陵(南京)人,万历年间进士出身,出任漳州知府。相传池逢春为人正直,常怀护国救民之心。一日,他在出巡途中,偶遇两位自称奉玉皇大帝圣旨往漳州播撒瘟疫的使者。为了不让瘟疫流传到民间,池逢春在款待这二位使者时,趁其不备,一口将他们所带的瘟药吞下肚中。池逢春虽死,却拯救了当地无数百姓。玉帝听后,感动不已,便敕封池逢春为“代天巡狩”;泉州百姓感念其恩,恭称其为“池王爷”,立庙世代祭祀。
泉州石狮市祥芝半岛的祥渔村斗美宫三王府
一般来说,世间供奉的瘟神多是面容狰狞的造型,他们用瘟疫来惩罚人类。而闽南地区的“王爷神”却都是积功累德的好人,所以,他们的面容也多被塑成威仪凛然,一脸端庄正气,通过“送王船”的形式把瘟疫驱走。
在泉州北面的仙游县,九鲤仙祖是当地百姓信仰的神祗。在当地的民间信仰中,九鲤仙祖被视为能够保佑人们平安、健康的神仙。每年,许多信众会前往九鲤湖祈福、许愿、烧香,以求得神仙的保佑与庇护。
在闽南地区,人们还崇信清水祖师。据说,清水祖师原是宋代的一名僧人,名叫普足。由于他也能保佑人们平安、健康,故而也被民众立庙祭祀。
除了妈祖、保生大帝、九鲤仙祖和清水祖师,闽南地区信仰的神祗中,还有蛇王、猴王、蛙神、石伯、山鬼等,这些神祗与自然、动物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连。
比如,蛇王信仰就是闽南地区的一种信仰。蛇王被视为山林中的神灵,能掌控水源和降雨的化身,保佑农业丰收和百姓的平安健康。因此在闽南的一些村庄,人们建造了蛇庙,供奉蛇王。在农历五月初九的蛇会节,人们会前往山林中祭拜蛇王,祈求平安和健康。
除了蛇王,福建还有猴王信仰。福建的山区和森林中猴群分布广泛,被认为是具有灵性和神力的动物。在福建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猴子的形象经常出现。猴子被视为聪明机智的动物,人们相信猴子能够带来好运和福气。
在闽北闽西地区,还流行一种“石伯”信仰。石伯也称“石母”,是传说中的“石头之祖”。
在武夷山的许多岩壁上,都有“石伯”的雕刻,其形象多被雕刻成盘腿端坐于山峰之巅、脚踏祥云、神态慈祥的女性。在她的胸部和腹部,有时会出现一些神秘的符号或图案,为“石母纹”。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发生一场大旱,百姓生活困苦。有一位老妇人来到岩前村,告诉村民们只要将稻谷、花生等五谷杂粮供奉给她,就可让武夷山重现生机。村民们便将五谷杂粮供奉给了老妇人。不久,武夷山果然恢复了生机,人们认为是老妇人显灵,便称她为“石伯公”。
严格地说,蛇王信仰、猴王信仰和石伯信仰,都表达了闽南百姓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传统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