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源山拜老子

(2024-03-06 10:58:45)

清源山位于泉州市北部,是一座海拔600米却内容丰富的名山。因山中泉眼较多,故名清源。泉州城也是因这座山中多泉而得名,所以来泉州必登清源山。

清源山其实并非是一座山峰,它是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块组成,方圆四十余里,拥有多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清源山佛道儒兼修,以道教和佛教建筑居多。

而清源山最负盛名的,当属宋代雕凿的老子造像。

在景区展厅看到有关清源山的介绍,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又绕了一个大圈,“由楚入闽”,在百越之地的清源山圣显,“一气化三清”,就端坐于此,面朝大海,教化百姓。

我崇奉老子,可也想不通,老子为何在耄耋之年还要辗转万里跑到尚是荒蛮之地的东南海边去?拟或是景区虚拟之言?不得而知。

从清源山牌坊入山,经过众妙之门,有“孔子问礼老子”雕像。

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两人相差20岁。孔子曾问礼于老子,确有其事。公元前51833岁的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求之于度数,求之于阴阳

看着这组塑像,不由感慨。人之于世,当不耻下问,当求知若渴,当人皆为我师。如此,方能成所学。

清源山拜老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

 

再由此前行不远,便是天下闻名的老子坐像。有记载说:“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也就是说,这座老子坐像,原是一整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石,经过工匠巧妙加工,把它雕成了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石像5米多,8米,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老子雕像。

老子石像前,立有一块刻着老子天下第一六字的石头,引的许多人跑到石旁笑盈盈地拍照留影,借以表露自己也是或将是“天下第一”。

敢自称天下第一者,非胆略齐天就是胆大包天,比如那个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其实,敢自诩“老子天下第一”者,全都不是天下第一,也不可能成为天下第一。但凡能头戴“天下第一”桂冠的人,反而大都讷言慎行。你想,那位端坐于清源山的老子,道行高深,他又怎可能自诩“天下第一”?

其实,此处的“老子天下第一”是后人恭称老子的敬言,而绝非狂妄地自称自的“老子”。一个文字游戏,却迷倒了天下无数人!

这尊老子造像,背靠青山,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头戴风帽,两眼平视,双耳垂肩,虬髯飘逸,微笑地面对朝圣者,给人一种慈祥和蔼、淡泊宁静,虚怀若谷,丝毫没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

突然,我感觉这座石雕老子像没有雕出眼珠,这位伟大的睿者圣贤何以“有眼无珠”?是雕琢工匠的疏忽,还是工匠们在雕琢时生怕由于“画龙点睛”,老子就会突然升仙而去?令人不解。事后,方才悟得,《老子》一书中就有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之说(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同理,老子此时的“无视”其实是“大”,是能洞穿万物的“大视”。不知我的解释可有道理。

清源山拜老子
在这座老子坐像前,我默默地站立了许久,静静地看着慈眉善目的石像。

不知为何,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孔子以《世家》入传,名《孔子世家》;而老子只能以《列传》入传,且与他人合传,名为《老子韩非列传》。如此这般,在《史记》中,孔子相当于王侯,老子仅等同于名人名将,老子的等级远没有孔子高。而且,在文字数量上,有关老子的篇幅比孔子的短:老子只有546字,而孔子却有9397字,有关孔子的字数是老子的字数的17倍还多。形式上,老子无法和孔子比,但在实质的内容上,司马迁却似乎把老子捧得更高。为何?

在《史记》中,司马迁只写了老子的三件事,一是孔子向老子请教周礼,老子只给孔子说了三句话,就让孔子感到自己是鸟、鱼、兽,而老子,是龙一样的存在;第二件事,是老子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第三件事,是司马迁巧妙地反问:老子到底是什么人?老子最终去了哪里?言下之意,神龙见首不见尾,而老子,既不见首,也不见尾,是比神龙还神的一个神一样的存在。那就说明,老子是神!司马迁令后世无比钦佩的高明之处,也就在此。

在司马迁的笔下,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点明老子的故籍为楚国苦县(苦县本属陈国,春秋时楚灭陈,故云楚国苦县乡“曲人里人”,也就是如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他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周灵王元年)。

记得当初我在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老子的故乡拜谒,就听当地导游介绍,说老子刚出生落地,就向前走了九步,每步落脚之处,就出现一朵莲花。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万物众生。他母亲将他扶坐到一棵李树下,他又指着李树说“这树的名字就是我的姓。”

我听着,不觉得好笑起来,这不和佛祖释迦牟尼出生时的情景一模一样吗?虽说佛祖出生的年月和老子大致相仿,但总不可把他出生的事又移植到老子身上吧。民间传说大多信不得,顶多是听后一笑而已。

其实,老子的父亲李乾(也叫李敬)是宋国的官员。楚国攻打宋国时,镇守彭城的李乾中箭身亡。他的夫人婴敷在众人的保护下,向西南逃亡。七日后,他们来到陈国的相邑(苦县)。就在此时,婴敷突觉腹中疼痛。众人连忙停车于路旁,不多时,婴敷便产下一个男婴,这便是老子。

老子降生之时,眉宽耳阔,目深如渊而清澈,因其双耳很大,故起名为。由于他出生于庚寅虎年,人们便叫他小狸儿,狸即小老虎之意。久而久之,老聃的小名狸儿便改成李耳

由于李耳年少聪慧,静思好学,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无一不学。后来,李耳又到周朝都城洛邑求学,天文、地理、人伦、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通,三年而大有长进,被推荐出任周朝王室守藏室史(又名柱下史负责管理藏书的官员)。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55岁的老子看到周王朝礼崩乐坏,越发衰败,就离开洛阳,计划出函谷关西游秦国。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早就敬佩老子,见到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当他得知老子还要出关云游,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便在函谷关住了下来。很快,他就写出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送个尹喜。然后,老子就骑着青牛离开了函谷关。

关于老子的归宿,有人说,老子离开函谷关后,向西又行了400里,到了陕西周至县终南山。他见到此地环境清幽宁静,就隐居下来,并在此说经,最后亡故于此。至今,周至县的楼观台附近还有老子的墓茔。

也有人说,大约在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老子亡故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庄子在《养生主》中就记载: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哭泣)而出。

还有的说,老子后来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

还有的说,老子离开洛阳后向东行,回到故乡苦县即今天的河南鹿邑县隐居。

老子的归宿历来扑朔迷离,迄今也无定论。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子为后世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哲理智慧源泉。

老子在函谷关所写的这本书,分上下两篇,共五千字。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其为《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之为《德经》,合称《道德经》。这部书以精辟地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不可言说,只能心悟,这就给后世的中国文化思想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间。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他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处世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在修身方面,老子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故而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道德经》一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等。

后来,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主要表现在《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这三部著作之中这三部著作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老子去世以后,也不断受到帝王加封。如产生于东汉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封老子为太上老君;老子被唐太宗加封为玄元皇帝;被唐高宗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加封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皇帝等。到了宋代,宋真宗敕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宋徽宗封老子为致虚观妙真君……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老子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伟人毛泽东曾说:老子讲的这个道,是宇宙之间的普遍真理。

夕阳西下,告别老子之时,我再次虔地仰望了老子的巨型石像,看到他端坐在天地之间,看到他凝视天下世间,我也好像感受到他那高深如天空、浩瀚如海洋、悠远如大地的智慧的教诲。

一座郁郁葱葱的清源山,可去可看可赏玩的地方不少,诸如天湖、虎乳泉、千手岩、弥陀岩、瑞像岩、赐恩岩、百丈坪、灵山圣墓、九日山祈风石刻群和泓一大师舍利塔,还有北宋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石刻和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石刻,历代文人墨客题写清源山的文字更是众多。

触摸清源山,拜谒老子,走在泉州翠绿的春季,享受山水的氤氲,收获无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