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赤壁说东坡

2023-12-29 10:13:18

       公元1079年,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赵顼当皇帝的第12年,也是苏轼出任湖州太守的第三个月,因沈括(就是那个写下《梦溪笔谈》的官员科学家)上书弹劾他在诗文中寓物托讽朝廷,故而获罪入狱。当时的御史台(宋代的检控机构)署内大树上常有乌鸦栖息,故而人们又称御史台为“乌台”,苏轼被捕一案亦称“乌台诗案”。真没想到,以往备受我等尊敬的大科学家沈括居然是个心胸狭隘的小人!就因皇帝看好苏轼而心生妒忌,最后竟落石下井诬陷好友苏轼。可再看看现实生活中,卖友求荣而平步青云者,又岂在少数?在个人利益面前,小人与君子的距离往往就是一纸之隔。

       一起“乌台诗案”,使得司马光、王诜、苏辙、黄庭坚等39位大臣名士受到牵连。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早有遗旨,除确凿叛逆谋反,一概不得诛杀大臣,这才保住苏轼的一条命。否则,我们又怎能读的到《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经典之作?经过四个多月的牢狱之灾,苏轼被定了个“讥讽政事”的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就是流放。

       时年45岁的苏轼戴罪去了黄州,身边,只有他的长子苏迈相随。

东坡赤壁放龟亭

       苏轼被贬黄州,挂了个团练副使的虚职。一度生活潦倒。起初,连个住处也没有,只好借居定惠寺,天天蹭人家和尚的饭食。仕途受挫、生活落魄,但他并没有走上颓废的道路。

       相反,经过这次“乌台诗案”,苏轼醒悟过来了。

       仕途上的挫折改变了苏轼原先张扬率性的心态,他琢磨到了人生的真谛。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有生命是唯一的,因此也就不必刻意用昔日的辉煌与眼前的厄境相比。没有了这种对比,就少了许多痛苦,对环境的感受就会轻松一些。

       而至今,却仍有无数人喜欢比较,这个苹果不如那个好吃,这件衣服不如那件好看,这个职位不如那个职位更实惠,其实这都是自己的感觉,而许多痛苦往往也就由此而生。

       在京城做官自然好,但如果时时都处于政敌的挤兑之下,那还真不如跑到个小地方自由自在地吟诗赏景更为惬意舒坦。比如我们脚下的路,时畅时阻,时宽时窄。那就畅时畅行,阻时缓行好了。拿险峻的山路与林间小径相比,孰优孰劣,难分上下。林间小径可得到步行时轻松舒畅的享受,但险峻的山路却可给人以不断登高的豪情。一旦真正了解了生命的意义,事物的表面也就没有优劣之别。

       逆时冷静,顺时沉稳,天下哪个人的人生之路会自始至终平稳无坎?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应对风霜雨雪,这就是修养的至高境界,也正是苏轼广受人们喜欢的原因。

       因几首坦述心绪的诗词,就被政治对手抓住把柄,使自己遭到先写被砍头的厄难,这让年轻得志的苏轼确实一时难以承受。在百多天的牢狱生涯中,他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懂得了人生本就是一个无可逃避的天网,与其苦苦挣扎,不如坦然面对,听由自便,“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传说,在“乌台诗案”的狱中等待裁决时的苏轼曾与儿子约定,若得到自己要被杀头的消息,那就送一份鱼头饭来。一天,他儿子临时有急事,便委托一位朋友帮忙前去送饭,却忘了交待这一约定。巧的是,这位朋友家中恰好有鱼,就烧了一碗送去。苏轼看到鱼,以为杀身之祸临头,一时慌然。再又一想,既然难逃一死,那也是命里注定。惶惶待死,还不如饱餐一顿,然后蒙头大睡,管他娘的明日如何!

       蒙头大睡本是一件平常事,可是如若在明天一早就要被押赴刑场去砍头之时还能安然入睡,那心态之宽可就非同一般了。这就是洒脱,这就是坦然,这就是苏轼大悟之后的境界。

       人就应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住自己的本性。面临砍头,谁也会慌神,苏轼也不能免,关键是不能因功利和危难而使自己的心理扭曲变形。想起那些为一时之事想不开就自杀的人,虽为他们惋惜,也为他们的做法不以为然。面对厄难,还是应当把宝贵的生命留下来,从长计议,或许还有花开之日!除了为国为民必须牺牲外,什么事都好说。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就一定能活得潇洒,甚至还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光彩。

       看到苏轼在狱中又吃又睡,如此坦然,就连他的政治对手也信服了苏轼心胸的坦诚。

       在黄州,看到身披官服的苏轼天天在庙里蹭饭,跻身陋室,确实很有些叫人心酸。他的朋友就向官府为他申请了城东荒坡地数亩,让他开荒种菜,自食其力。苏轼果然变得“以逆为顺、以苦为乐”,变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不仅不以耕作为耻为苦,还自己动手,在荒坡上筑了一间简陋无比的草棚,并苦中取乐地取名为“东坡雪堂”。而且,还美美地自号为“东坡居士”。

       在为日常饭食操劳之余,苏轼也善于困顿中找寻愉乐。一有空,他就四处寻幽访胜。他很快就发现,“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村酒酿得不坏,还产橘子,一斗米才二十文钱,羊肉鲜美,猪肉甚贱,鱼蟹几乎不论钱买。”他还结交了几位文友,经常一起荡舟江上,对酌赏月,“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赏看着美好河山,苏轼想到自己21岁高中皇榜,本是仕途光明,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以致衣食无着;联想到三国周瑜,也是在这条大江之上,英姿勃发,打得曹操狼狈逃窜,却又不幸早逝,令人感慨万千?就在此时,一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脱口而出。是呀,三国周郎,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刻自己虽潦倒,刻又怎知他日不再辉煌?真真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一联想,给他郁积的心境带来格外的舒畅和解脱,他越发感觉自己有如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很快,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问世,也留给后人一份厚礼。

经过牢狱之灾,苏轼的诗词在整体风格上也有所变化,从以前豪放飘逸,挥洒自如转向自然顿悟,心境也愈发澹泊旷达、豁然恬淡。在黄州的这段时间里,苏轼躬耕劳作,扁舟草屐,游历山水,在四年零两个月的仕途低谷时间里,他却创作了二百六十余首诗词作,成为他文学创作的辉煌时期。这是什么?这就是彻悟,就是潇洒。

       潇洒是什么?就是随遇而安,就是能做则做,不能做则不做,一切顺其自然,“出”“入”自由。“入”则为能官贤官,无论在哪里为官,苏轼都竭尽所能造福一方,并多有政绩。整顿政纪、惩办恶吏、灭蝗救灾、掘湖修堤、减赋赈荒;而“出”则拜佛问道,纵情山水,赏花弄月,把酒对青天。他自己也曾总结:“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而这三处,都是他被贬谪流放的地方,都是他最倒霉的时候。

       正因为对世事的彻悟,苏轼一生尽管几经沉浮,多遭坎坷,却明白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真正含义。他以旷达的胸怀随缘自适,泰然处之。他不把周围的一切太当回事,他喜欢善意地开别人的玩笑,也常常被别人善意地逗趣;他的幽默所包蕴的不仅是嬉笑的机敏与睿智,更有着洞达人生的通透与旷达。

       黄州就在东距武汉六十公里的长江边。离武汉如此之近,又有如丰厚的人文内涵,岂可不去!

       从武汉乘车,西去鄂州,七十公里,只需一个小时。

       到鄂州后,再乘船过江,再向西行5公里,就到了黄州赤壁公园。

       黄州赤壁位于一座临江的小山上,因小山有部分山岩突出,有如鼻子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人称赤鼻矶。后来,或许是人们觉得赤鼻矶的名字不文雅,便改称其为赤壁矶。

       北宋时,文豪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期间,生性豁达的苏轼在此写下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佳作,也使得黄州名扬天下。

       也有一些人以为,此处便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其实,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南部的赤壁市(原先叫蒲圻县)和长江对岸的洪湖市一带。两处虽然都叫赤壁,但两地相距一百五十多公里。为了不将两地混淆,人们便将此地称为“东坡赤壁”,也叫“文赤壁”,称赤壁之战古战场的那处叫“武赤壁”。

       公园正门两侧,一幅“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的对联。不过,对联的作者还是把“文赤壁”和“武赤壁”混为一处,有点误导游人的意味。

       进门,是苏轼的石雕像。像高十余米,明媚的阳光下,苏轼目光迥然,大气豪迈。

苏轼像

       再向前,是留仙阁,这是后人为缅怀苏轼而修建的,阁内有《苏东坡游赤壁图》的壁图。留仙阁后,是二赋堂,其为纪念苏轼的二赋而得名。堂内悬挂着写有《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木壁雕。经典的赋文,飘逸的书法,引得游人至此,无不驻足品读。

       与二赋堂相邻的还有“酹江亭”、“坡仙亭”、“睡仙亭”、“放龟亭”等,它们都记录着苏轼当年在此地的生活和文化遗迹。

       拾级而上,是一座小亭,曰“睡仙亭”,相传是苏东坡游山时,曾在此小憩之处。亭内一角是一块犹如石床一般的石台。巡看,发现居然有人用黑笔在墙上写了一首打油诗:“睡仙亭,遗古今,闲游此地作诗吟。空游此地不留痕,夜卧石床不能眠。”还真就是首打油诗,诗作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在坡仙亭,看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摩崖石刻,竟迈不动脚步,就在那亭子里坐了好一会儿,把那首《赤壁怀古》词读了好几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恍惚间,还仿佛看到了苏东坡就背着双手,漫行于草坪上。

       其时,阳光灿烂,园子里很静,可是我却满脑子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最后,还是吟咏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一步三回首地离开东坡赤壁的。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