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凭吊屈子祠

2023-09-16 10:42:06

       有这样一个人,能让多个国家多个民族用盛大的节日来纪念他,还把这节日过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这该是怎样的情怀,怎样的伟业,怎样的人格,能让世人对他如此敬仰?

       他就是屈原。在人类世界史上,如此的人物也屈指可数。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公元前340正月初七屈原出生在今湖北省的秭归县三闾乡乐平里

       从宜昌到秭归县城,55公里车程。此行去秭归,主要就是为了走近了去看屈原。

       秭归县位于三峡大坝库首,其东与宜昌夷陵区交界,南同长阳县接壤,西临巴东县,北接兴山县。殷商之时,此地为归国;西周初期,为楚熊绎之始国;汉代设秭归县。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屈原投江后,他的姐姐女媭回乡为屈原守灵。当地人感动于女媭所为,便将此地取名姊归。后因百姓们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遂把的女字旁改为禾字旁,姊改为秭,由此,秭归得名。

       位于长江之滨的凤凰山不高,山上林木青翠。一条石阶,在浓荫覆盖下向上延伸。沿阶而上,迎面,耸立着屈原祠,正面是一堵牌坊式红柱白粉高墙,绘饰艳丽,鲜艳异常。

秭归屈原祠

       屈原祠面对长江,祠内有屈原像、屈原衣冠冢、屈原纪念馆和碑廊。

       步入正厅,迎面便是屈原的暗金色塑像。只见屈原头戴高冠,颧骨突起,低首蹙眉,脸庞消瘦枯槁,眼神里流露出忧戚的目光,似乎感到他在注视着每一个走到他身边的子孙,包括我。

       还没到五月初五,但前来祭拜屈原的人仍很多,他们多在屈原的雕塑前摆上一束鲜花或是三柱清香,然后,无比虔诚地跪拜叩首。

屈原像

       他们的那份专注和投入,感染了我,我也双手合十,向那尊雕塑深深地鞠了一躬。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屈原是第二十代楚武王熊通之子屈暇的后代。由于他少年时便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深受楚怀王的信任,23岁就出任左徒,从事变法改革,制订各种法令,力主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三年后,因一系列的改革触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屈原遭到诬陷,被贬任三闾大夫(就是管理楚国贵族子弟教育的闲差)。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轻信秦昭襄王在武关会盟的邀约,结果一入武关,便被扣押,并被劫持到咸阳。三年后,楚怀王死于咸阳。其后,楚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洞庭一带,长达十六年。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克楚国王都郢城,楚顷襄王带着臣僚逃到陈城(今河南淮阳)。面对国破家亡,62岁的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对于这位忧国忧民、刚正不阿的诗人,人们时刻牢记在心,历代曾写下许多怀念、尊崇的诗章。

       唐代元和十五年(820年),诗人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出任归州(今秭归)刺史。到任后,他见到屈原虽是秭归人,在秭归却没有他的祠宇祭拜,颇为感叹:诞灵是所,庙貌无睹,便在归州城东5里建了一座屈原祠,并作了一篇《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这是秭归最早的屈原祠。

       宋代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封屈原为清烈公,重修屈原祠,并更名为清烈公祠。其后,日久失修,祠堂破圮,到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知州密儿哈玛捐出自己的俸银,重修清烈公祠。在乡人的赞助下,新祠落成,更名为清烈公庙。以后历代,多有修葺。清代嘉庆年间,当地州官晓谕百姓:岁以五月五日致祭

        1976年,长江葛洲坝工程开始建设,秭归县将清烈公庙迁到向家坪,并更名为屈原祠。2006年,三峡工程开始建设,屈原祠又迁建至秭归凤凰山。

       受到传统教育,我自小便崇拜屈原,当然也热衷于吃粽子、吃鸭蛋、点雄黄、看赛龙舟……然而,随着年龄段增长,却越发感到,仅由这些因屈原投江而派生出的民俗活动,远不足以我对屈原的崇敬,就想写点稍微有分量的东西。

       可一旦拿起笔,却发现,屈原并不好写。几次想写,又无从下手,主要还是由于我学识浅薄,所知无几。

       我发现,其实,我们后人附会添加给屈原的东西太多,在中国古代人物中.几乎没有一个人像屈原那样,被后人随己意或随时代需要而给他添加进去那么多的东西。

       屈原的生平,也给我们留下太多的盲点,就连为他作传的司马迁也难以心平气和地记录他的身世行踪,只用大段的抒情议论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估计司马迁也意识到,对于屈原来说,他的精神远比他的生平功业更为重要。

       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功业。从这两点看,屈原都不太突出。他的思想,也只有“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以及效法先王,空洞而且没有原创性。他的功业更只是昙花一现,才刚开始便夭折了。

       深思之后,我觉得,屈原最影响后世的,是因为他的失败,是理想对现实的失败。

       当楚怀王“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的时候,屈原才突然发现;“君可思而不可恃”。这时他感受到了个人在体制中的委屈与孤独。甚至他认定一国之中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他慨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至此,他就把自己放在社会的对立面去了,不仅是一个庸君,几个奸佞小人,而是所有人。一个人站到所有人的对立面会是什么结果?屈原以为自己在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但多数人却不能理解他,没有接受他,没对他施以援手。有人甚至还用“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来挖苦讽刺他。在很多人的眼里,他过于固执,过于清高,过于追求完美,所以,屈原就只能死在孤独之中,死在奸人的险恶以及众人的冷漠之中了。

       当初,二十岁的贵族青年屈原在写作《橘颂》时,是何等儒雅自信,前途是何等的光明。可也就是他的贵族血统与纯直的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在失败面前他不愿沉默,不愿隐忍,不愿曲就。他也曾呐喊,也曾叫屈,也曾抗争,但得到的,却只是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更大的打击与蔑视,而且,那些,居然是别人对他的失望。

       屈原坚定地忠于自己的内心。屈原爱君、忠君,这是因为他骨子里认为,只有楚怀王才能实现他的理想。屈原只看重自己的感觉,看重与自己的良心,这恐怕也是他屡屡碰壁的因由。

       屈原是个纯粹的人,是个洁白无暇的人,但他不善于变通。如果他精于变通,他过的肯定是荣华富贵的日子。屈原也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理性达观。他毕竟不是冷静大度的哲人,他只是一个富于浪漫情怀的诗人;屈原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因为他怀有着一颗童稚的心,他坚持认为,“政者,正也”,不正的东西绝不是政治,政治手段应与政治目的一样纯洁。可实际上,无数政治的肮脏笼罩了天地。屈原也天真地认为,只要他坚持,楚怀王就会“回心转意”,就会“从善如流”,就会“励精图治”,楚国就会出现一个不同凡响的盛世。可他不知道的却是,也就因此,他离“政治家”的标准越来越远,并在其执政中也就不断遭到失败。

       屈原就这样,由屡遭失败的政治家变成了卓绝百代的诗人。所以,他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诗艺上,都不可能是顺利的。现实的土地上有那么多的丑恶,他怎么可能在这上面安然地生存,诗意地栖息?由此,屈原想象中的清白政治渴望没有了,“无路可走”之下,只有“怀石投江”。但他,却又永远活着,活在人们的心中,而且,越活越有诗意。

       屈原,魂兮归来!

       一座小小的山城,一天短短的行程,九畹溪漂流、三峡竹海、三峡链子崖,果然名不虚传。秭归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三峡大坝的人间奇迹,源远流长的楚国文化,让我对这座小城刮目相看。

       大美秭归,不虚此行。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