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在湖北省西部,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接壤,长江和清江分别从南、北穿境而过。
巴东,因其位于古代巴郡之东,故名。原属秭归,隋代时,置巴东县。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说起巴东,总会提到南宋郦道元的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而巴东最吸引我的,风景莫若神农溪,人文莫若“寇巴东”。
前些年,已和朋友一起去过神农溪。此行巴东,主要就是为着“寇巴东”而来的。
“寇巴东”就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政治家寇准。
多年前上演的由葛优主演的历史喜剧《寇老西儿》,把寇准描绘成一个“不爱酒,不爱钱,老醋一壶你莫嫌;醋中曲儿唱出腹中言,酸不酸,只为话到真心开口难”的穷惨抠门却正直的山西人“寇老西儿”。还说寇准当官后,审过葫芦,讯过黄瓜,打过城隍,背过靴子……其实,这一切全都是民间演绎戏说。
真实的寇准,于公元961年出生在华州下邽(gu)(今陕西渭南)。寇准的始祖原姓苏,他的远祖苏忿生,被周武王封为司寇(主管刑狱的官),其子孙便“以官命氏”而改称司寇氏。司寇为复姓,以后又分为司、寇两个单姓。寇准的父亲寇湘,博古嗜学,曾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中过状元。寇湘虽才高八斗,却生不逢时,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后晋就灭亡了。为避祸,寇湘携家逃避到渭河以北。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寇湘病故,10岁的寇准和母亲赵氏只好寄住在下邽的慧照寺,靠给人浆洗缝补,艰难谋生。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6年),十六岁的寇准在乡试得中举人。980年,19岁的寇准到京都汴梁参加科考,高中进士甲科。
其后,寇准又参加殿试,获第三名,即“探花”。由于当时宋太宗喜欢取用年龄大的人,“太宗取人,年少者往往罢去”,“嘴上没毛”的寇准自然也不例外,仅被授予正八品的巴东县令,被远放到荒僻偏远的巴东县“历练”去了。
寇准对朝廷的这一任命,很有些失落。但他还是于当年秋季就离开汴京,去往巴东赴任。
北宋时期的巴东,地域偏僻,山广人稀,极度贫困,“四时无日影,终夜有猿声”。
当时的县衙位于长江北岸,除了县治所在地是个小镇,其他都是散落于大山间的村落。全县人口仅只数千人,多为猎户、樵夫、渔民,皆穷困不堪。面临此状,寇准无奈地发出“地僻接穷峡,务简稀公期”的感叹。
但十九岁的寇准也清醒地认识到,朝廷安排他来巴东,更多的还是为了历练他,让他积累治理基层的经验,只有在巴东干出成绩,才能得以今后的鲲鹏展翅。于是,寇准便在县衙堂前栽种下两棵柏树,借以显示自己要像柏树一样根植于巴东土壤,傲雪凌霜,长成参天大树。由此,县衙正堂也被称人们为“双柏堂”。
一千年后,巴东新城修建博物馆,复建了古县衙。寇准当年所撰写的“日谏孤君三宝殿,夜思百姓五更钟”“苍天噫效我神农兴稼穑,后土兮归民乐土传子孙”等对联,也悬挂于正堂门柱。
寇准年少之时,他的母亲赵氏就对他管教十分严厉。有一次,赵氏见到寇准没有认真读书,怒火难遏,拿起一个秤砣就朝他扔了过去。秤砣砸在寇准脚上,顿时鲜血直流。由此,寇准也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立改过去喜好游乐疏于攻读的行为,开始发奋读书。
寇准在巴东当县令时,每当他想起母亲丢向他的铁秤砣,除了泪流满面,还心有所悟,他认为:“为政持衡宜得正,主宰贵能平”。于是,寇准便叫人铸造了一只大铁砣放于县衙公堂之上,以示民情如天,必事公平。他在县衙的大门上还写下一幅楹联“铁权长镇江风静,明镜高悬天下安”,借以告诫自己和其他官吏,执法时不可分贫富贵贱,务必处处事事皆应秉公而行。
于今,巴东县博物馆尚存有一只重二百四十斤的大铁砣(铁权),相传就是当年寇准所制。
巴东博物馆内寇准铁权
在巴东任职期间,寇准先踏勘了县内大部分山地,了解民情。在巴东县南部的野三关,为了劝说百姓弃猎务农,寇准在当地选了一块土地,划出沟壑,将圈地内的茅草统统烧去,亲自耕种示范。并教导当地百姓栽种谷物桑麻,垒池蓄水浇灌农田。为此,寇准还写下一首《劝农歌》:“苍天在上,后土在下。效我神农,五谷丰登。挽草为业,定居稼穑。乐土归民,传之子孙。”
寇准还下令在田边路旁建了一座草亭,派人在亭中推广外地先进的农耕技术,人们都把这座草亭称为“劝农亭”。
在寇准的指导下,巴东县百姓开始开垦荒地。寇准看到百姓在山上烧草垦田,就在《早行》一诗中写到:“野火时明灭,残星似有无。”而在另一首《春初夜书》中写得更加分明:“谁家几点畲田火,疑似残星挂远峰”。畲田,就是刀耕火种的田地。
如今,三峡两岸盛产香甜可口的红橘,这其中,就有寇准不灭的功劳。
在北宋之时,这一带几乎没有红橘。寇准到巴东后,为了改变当地的贫困状态,除了兴学劝农,他还朝思暮想着新的措施。传说,一天傍晚,寇准在县衙后的山道上一边散步一边想着振兴巴东经济的措施。突然,有几名穿红衣裳的姑娘慌慌张张地迎面跑了过来。
寇准问,你们为何如此慌张?姑娘们说:后面有歹人追我们。寇准一听,忙叫这几个姑娘爬到路边的一棵树上躲起来,然后,寇准就叫上衙役,跟着他前去抓捕歹人。可他们追了半天,却连个人影也没看到。
等他回来,发现那几个姑娘也不见了,只见原本长满绿叶的树杈上,结出了几个红色的橘子。寇准恍然大悟,这些红橘就是那几个姑娘变幻而来的,原来上天也在暗地帮助自己。从此,寇准就极力推动乡民种植红橘。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巴东的经济。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地百姓杜撰出来的,但寇准从外地引进并推广红橘,却是不争的事实。
寇准在巴东任职三年,不断磨砺自己,勤政爱民,轻徭简赋,广施教化,劝农稼穑,栽桑种麻,将偏僻闭塞,经济落后的巴东治理得“山无旷土、村无游民”,百姓安居乐业,被百姓颂为“寇青天”。
由于在巴东任职三年的业绩突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22岁的寇准转任大名府成安县知县。其后,在他33岁时,寇准就升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宋真宗即位后的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侵宋,面对朝中一片迁都声,寇准却力主抗辽,并促使宋真宗渡河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后,最终与辽国达成和议,就是“澶渊之盟”,起到了稳定国家政局的积极作用。其后,41岁的寇准出任宰相,封爵莱国公。但由于寇准性情耿直刚正,得罪了权臣,多次遭受诬陷诋毁,最终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并于62岁时病死于雷州。寇准去世后,宋仁宗谥他“忠愍”,复爵“莱国公”。
也由于寇准的功业突出,此后,但凡人们经过巴东,大都会前去瞻仰并吟诗颂扬寇准。苏东坡过巴东时,写下一首《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诗:“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闻道山中树,犹余手种松。”南宋状元诗人王十朋在《寇莱公祠》中写道:“油水江头寇相祠,凛然如坐庙堂时。精忠一点不负国,枯竹知公人不知。”明代巡抚龚文选在《过巴东公署漫笔》一诗中写道:“莱公祠下参天柏,传是寇公手自移。碧树绣痕缘直干,野藤牵蔓附高枝。”
寇准除了政绩卓著,在文学创作上也有较大成就。他在巴东任职期间,就曾写下许多诗作。他在《途中作》一诗中写道:“远路有时到,宦游无处闲。却思清渭北,烟柳掩柴关。”他还有“人悲故乡远,叶落空山深。”“终忆归清渭,林泉卜旧邻。”“渭水苔矶阻旧游,梦回空馆却凝愁。一声江笛巴云暝,半夜山风楚树秋”等诗句,无不显露出作者的情怀。
寇准写景,逼真细腻。他诗中的巴东山水,写得活灵活现,趣味十足:“路入溪云过,人穿鸟道行。”“谁家几点畲田火,疑是残星挂远峰。”“水穿吟阁过,苔绕印床斑。”
寇准的格律诗,以七言绝句最有韵味,工整对仗,在宋朝诗坛有一定影响。同朝诗人也给寇准以高度评价:“尤工于诗,曲尽风雅,藻思宏毅,峻格高远。因兴发咏,必根于理,得骚人之旨趣焉。固所成篇咏,脍炙众口,传写宝秘,恨不多得,鸿笔奧字,靡不钦叹……初知巴东日,诗家者流目为'寇巴东’,以仿前代'罗江东’、'赵渭南’也”。清朝时编纂的《四库全书》中,则称寇准的诗“含思凄婉,绰有晚唐之至,然骨韵特高,终非凡艳可比。”
由此,寇准将在巴东写的百余篇诗词编纂成《巴东集》。
《巴东集》一书,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风格凄婉感伤,其中,“秋”“寒”“凉”“沉”“冷”等字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的幽怨情感。比如在《述怀》一诗中写道:“薄才难变俗,贱节惟勤王。务简忽兴念,不觉心徬徨。慈亲违万里,瘴雨悲南荒。端居增浩叹,离恨销刚肠。”比如在《巴东书事》一诗中写道:“乡思终日有,孤淡厌琴樽。众木侵山径,寒江逼县门。浪沉滩见脊,雨过壁生痕。憔悴悲兰蕙,因思楚屈原。”又比如在《夏夜闲书》一诗中写道:“雨蒙村落野梅黄,茅阁长吟水气凉。幽鸟远声来独树,小荷疏影占前塘。闲心终不忘鱼钓,澹水真宜习老庄。报国自知无世用,烟蓑何日卧清漳。”
除此,寇准的诗词也充满美感,意境深远。比如,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一诗:“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诗中“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意境,尤为精到。据记载,宋代皇家宣和画院(翰林画院)就曾以寇准的这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作画。至今,以此意境作画者仍是不绝,可见寇准的文字,邃远无限。
寇准在巴东任职仅只三年,但这三年为他打下了勤政爱民的深深烙印,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寇巴东”!
史载,寇准离任启程时时,巴东的百姓送给他一顶签有无数巴东百姓名字的万民红伞,并涌上街头,手执大伞,载歌载舞,颂扬寇准的恩德。自此,巴东当地也保留下跳“红伞舞”这一习俗。每逢新春佳节时与花灯一起演出,表达巴东百姓对寇准的敬仰与怀念。人们还修建了一座寇公祠,借以示对寇准的敬仰。
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巴东县治从江北官渡口镇搬迁到江南。在新任县令盛杲的带领下,也将寇公祠迁建至江南,竣工时盛杲还亲自撰写《重修莱公祠记》,刻碑誌怀。
站在巴东县博物馆门口,临江而望,大江平静地流过。身后不远,穿过古县衙就是寇公祠。一片绿树葱茏,庭院深深。
宋太宗赵光义曾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巴东寇准塑像
巴东城里说寇准
巴东县在湖北省西部,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接壤,长江和清江分别从南、北穿境而过。
巴东,因其位于古代巴郡之东,故名。原属秭归,隋代时,置巴东县。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说起巴东,总会提到南宋郦道元的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而巴东最吸引我的,风景莫若神农溪,人文莫若“寇巴东”。
前些年,已和朋友一起去过神农溪。此行巴东,主要就是为着“寇巴东”而来的。
“寇巴东”就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政治家寇准。
多年前上演的由葛优主演的历史喜剧《寇老西儿》,把寇准描绘成一个“不爱酒,不爱钱,老醋一壶你莫嫌;醋中曲儿唱出腹中言,酸不酸,只为话到真心开口难”的穷惨抠门却正直的山西人“寇老西儿”。还说寇准当官后,审过葫芦,讯过黄瓜,打过城隍,背过靴子……其实,这一切全都是民间演绎戏说。
真实的寇准,于公元961年出生在华州下邽(gu)(今陕西渭南)。寇准的始祖原姓苏,他的远祖苏忿生,被周武王封为司寇(主管刑狱的官),其子孙便“以官命氏”而改称司寇氏。司寇为复姓,以后又分为司、寇两个单姓。寇准的父亲寇湘,博古嗜学,曾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中过状元。寇湘虽才高八斗,却生不逢时,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后晋就灭亡了。为避祸,寇湘携家逃避到渭河以北。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寇湘病故,10岁的寇准和母亲赵氏只好寄住在下邽的慧照寺,靠给人浆洗缝补,艰难谋生。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6年),十六岁的寇准在乡试得中举人。980年,19岁的寇准到京都汴梁参加科考,高中进士甲科。
其后,寇准又参加殿试,获第三名,即“探花”。由于当时宋太宗喜欢取用年龄大的人,“太宗取人,年少者往往罢去”,“嘴上没毛”的寇准自然也不例外,仅被授予正八品的巴东县令,被远放到荒僻偏远的巴东县“历练”去了。
寇准对朝廷的这一任命,很有些失落。但他还是于当年秋季就离开汴京,去往巴东赴任。
北宋时期的巴东,地域偏僻,山广人稀,极度贫困,“四时无日影,终夜有猿声”。
当时的县衙位于长江北岸,除了县治所在地是个小镇,其他都是散落于大山间的村落。全县人口仅只数千人,多为猎户、樵夫、渔民,皆穷困不堪。面临此状,寇准无奈地发出“地僻接穷峡,务简稀公期”的感叹。
但十九岁的寇准也清醒地认识到,朝廷安排他来巴东,更多的还是为了历练他,让他积累治理基层的经验,只有在巴东干出成绩,才能得以今后的鲲鹏展翅。于是,寇准便在县衙堂前栽种下两棵柏树,借以显示自己要像柏树一样根植于巴东土壤,傲雪凌霜,长成参天大树。由此,县衙正堂也被称人们为“双柏堂”。
一千年后,巴东新城修建博物馆,复建了古县衙。寇准当年所撰写的“日谏孤君三宝殿,夜思百姓五更钟”“苍天噫效我神农兴稼穑,后土兮归民乐土传子孙”等对联,也悬挂于正堂门柱。
寇准年少之时,他的母亲赵氏就对他管教十分严厉。有一次,赵氏见到寇准没有认真读书,怒火难遏,拿起一个秤砣就朝他扔了过去。秤砣砸在寇准脚上,顿时鲜血直流。由此,寇准也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立改过去喜好游乐疏于攻读的行为,开始发奋读书。
寇准在巴东当县令时,每当他想起母亲丢向他的铁秤砣,除了泪流满面,还心有所悟,他认为:“为政持衡宜得正,主宰贵能平”。于是,寇准便叫人铸造了一只大铁砣放于县衙公堂之上,以示民情如天,必事公平。他在县衙的大门上还写下一幅楹联“铁权长镇江风静,明镜高悬天下安”,借以告诫自己和其他官吏,执法时不可分贫富贵贱,务必处处事事皆应秉公而行。
于今,巴东县博物馆尚存有一只重二百四十斤的大铁砣(铁权),相传就是当年寇准所制。
在巴东任职期间,寇准先踏勘了县内大部分山地,了解民情。在巴东县南部的野三关,为了劝说百姓弃猎务农,寇准在当地选了一块土地,划出沟壑,将圈地内的茅草统统烧去,亲自耕种示范。并教导当地百姓栽种谷物桑麻,垒池蓄水浇灌农田。为此,寇准还写下一首《劝农歌》:“苍天在上,后土在下。效我神农,五谷丰登。挽草为业,定居稼穑。乐土归民,传之子孙。”
寇准还下令在田边路旁建了一座草亭,派人在亭中推广外地先进的农耕技术,人们都把这座草亭称为“劝农亭”。
在寇准的指导下,巴东县百姓开始开垦荒地。寇准看到百姓在山上烧草垦田,就在《早行》一诗中写到:“野火时明灭,残星似有无。”而在另一首《春初夜书》中写得更加分明:“谁家几点畲田火,疑似残星挂远峰”。畲田,就是刀耕火种的田地。
如今,三峡两岸盛产香甜可口的红橘,这其中,就有寇准不灭的功劳。
在北宋之时,这一带几乎没有红橘。寇准到巴东后,为了改变当地的贫困状态,除了兴学劝农,他还朝思暮想着新的措施。传说,一天傍晚,寇准在县衙后的山道上一边散步一边想着振兴巴东经济的措施。突然,有几名穿红衣裳的姑娘慌慌张张地迎面跑了过来。
寇准问,你们为何如此慌张?姑娘们说:后面有歹人追我们。寇准一听,忙叫这几个姑娘爬到路边的一棵树上躲起来,然后,寇准就叫上衙役,跟着他前去抓捕歹人。可他们追了半天,却连个人影也没看到。
等他回来,发现那几个姑娘也不见了,只见原本长满绿叶的树杈上,结出了几个红色的橘子。寇准恍然大悟,这些红橘就是那几个姑娘变幻而来的,原来上天也在暗地帮助自己。从此,寇准就极力推动乡民种植红橘。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巴东的经济。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地百姓杜撰出来的,但寇准从外地引进并推广红橘,却是不争的事实。
寇准在巴东任职三年,不断磨砺自己,勤政爱民,轻徭简赋,广施教化,劝农稼穑,栽桑种麻,将偏僻闭塞,经济落后的巴东治理得“山无旷土、村无游民”,百姓安居乐业,被百姓颂为“寇青天”。
由于在巴东任职三年的业绩突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22岁的寇准转任大名府成安县知县。其后,在他33岁时,寇准就升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宋真宗即位后的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侵宋,面对朝中一片迁都声,寇准却力主抗辽,并促使宋真宗渡河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后,最终与辽国达成和议,就是“澶渊之盟”,起到了稳定国家政局的积极作用。其后,41岁的寇准出任宰相,封爵莱国公。但由于寇准性情耿直刚正,得罪了权臣,多次遭受诬陷诋毁,最终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并于62岁时病死于雷州。寇准去世后,宋仁宗谥他“忠愍”,复爵“莱国公”。
也由于寇准的功业突出,此后,但凡人们经过巴东,大都会前去瞻仰并吟诗颂扬寇准。苏东坡过巴东时,写下一首《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诗:“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闻道山中树,犹余手种松。”南宋状元诗人王十朋在《寇莱公祠》中写道:“油水江头寇相祠,凛然如坐庙堂时。精忠一点不负国,枯竹知公人不知。”明代巡抚龚文选在《过巴东公署漫笔》一诗中写道:“莱公祠下参天柏,传是寇公手自移。碧树绣痕缘直干,野藤牵蔓附高枝。”
寇准除了政绩卓著,在文学创作上也有较大成就。他在巴东任职期间,就曾写下许多诗作。他在《途中作》一诗中写道:“远路有时到,宦游无处闲。却思清渭北,烟柳掩柴关。”他还有“人悲故乡远,叶落空山深。”“终忆归清渭,林泉卜旧邻。”“渭水苔矶阻旧游,梦回空馆却凝愁。一声江笛巴云暝,半夜山风楚树秋”等诗句,无不显露出作者的情怀。
寇准写景,逼真细腻。他诗中的巴东山水,写得活灵活现,趣味十足:“路入溪云过,人穿鸟道行。”“谁家几点畲田火,疑是残星挂远峰。”“水穿吟阁过,苔绕印床斑。”
寇准的格律诗,以七言绝句最有韵味,工整对仗,在宋朝诗坛有一定影响。同朝诗人也给寇准以高度评价:“尤工于诗,曲尽风雅,藻思宏毅,峻格高远。因兴发咏,必根于理,得骚人之旨趣焉。固所成篇咏,脍炙众口,传写宝秘,恨不多得,鸿笔奧字,靡不钦叹……初知巴东日,诗家者流目为'寇巴东’,以仿前代'罗江东’、'赵渭南’也”。清朝时编纂的《四库全书》中,则称寇准的诗“含思凄婉,绰有晚唐之至,然骨韵特高,终非凡艳可比。”
由此,寇准将在巴东写的百余篇诗词编纂成《巴东集》。
《巴东集》一书,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风格凄婉感伤,其中,“秋”“寒”“凉”“沉”“冷”等字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的幽怨情感。比如在《述怀》一诗中写道:“薄才难变俗,贱节惟勤王。务简忽兴念,不觉心徬徨。慈亲违万里,瘴雨悲南荒。端居增浩叹,离恨销刚肠。”比如在《巴东书事》一诗中写道:“乡思终日有,孤淡厌琴樽。众木侵山径,寒江逼县门。浪沉滩见脊,雨过壁生痕。憔悴悲兰蕙,因思楚屈原。”又比如在《夏夜闲书》一诗中写道:“雨蒙村落野梅黄,茅阁长吟水气凉。幽鸟远声来独树,小荷疏影占前塘。闲心终不忘鱼钓,澹水真宜习老庄。报国自知无世用,烟蓑何日卧清漳。”
除此,寇准的诗词也充满美感,意境深远。比如,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一诗:“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诗中“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意境,尤为精到。据记载,宋代皇家宣和画院(翰林画院)就曾以寇准的这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作画。至今,以此意境作画者仍是不绝,可见寇准的文字,邃远无限。
寇准在巴东任职仅只三年,但这三年为他打下了勤政爱民的深深烙印,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寇巴东”!
史载,寇准离任启程时时,巴东的百姓送给他一顶签有无数巴东百姓名字的万民红伞,并涌上街头,手执大伞,载歌载舞,颂扬寇准的恩德。自此,巴东当地也保留下跳“红伞舞”这一习俗。每逢新春佳节时与花灯一起演出,表达巴东百姓对寇准的敬仰与怀念。人们还修建了一座寇公祠,借以示对寇准的敬仰。
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巴东县治从江北官渡口镇搬迁到江南。在新任县令盛杲的带领下,也将寇公祠迁建至江南,竣工时盛杲还亲自撰写《重修莱公祠记》,刻碑誌怀。
站在巴东县博物馆门口,临江而望,大江平静地流过。身后不远,穿过古县衙就是寇公祠。一片绿树葱茏,庭院深深。
宋太宗赵光义曾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