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东侧的忠县长江边,有一座名闻遐迩的石宝寨,一直吸引着我。
坐火车到重庆的石柱县,然后乘长途客车到西沱镇,再乘轮渡过长江便是石宝寨。这条路最为便捷。
西沱镇原名西界沱,坐落于重庆市石柱县北侧长江边的方斗山西坡上。秦朝统一六国后,设天下三十六郡。其中,奉节为巴郡,西沱位于巴郡之西界,又在长江南岸的回水沱,所以被称为“西界沱”。“沱”, 江水之湾。
西沱古镇有一条垂直于长江的老街,从江边码头,弯弯曲曲地可登上古镇山顶。共有1314步石阶,高差160米的街道,层层叠叠,就像一架通天的石梯,盘旋而上,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云梯街”。
沿着云梯老街拾级而上,街两旁,鳞次栉比的木屋随坡就势,比邻而建。穿木斗拱的渝东风格建筑有如展开了一幅长长的明清画卷,一股久远的沧桑感迎面扑来。千百年来,西沱的百姓就在这里晨起暮宿,衣食住行,就在这条青石铺筑的老街上,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记忆。
沿着老街,慢慢往上走,只见一座座茶馆、酒肆、药铺、商号、货栈,依旧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韵味,沿着弯弯曲曲的老街,一直向上,延伸到古巷深处,恰似栩栩如生的一幅渝东“清明上河图”,剃头、补鞋、打铁、木作、土特产……老行当仍在老街延续,传承着浓浓的巴渝古风。
西沱古镇的云梯街
这条老街,因盐运而生,由盐运而盛。早在唐宋时期,川东盐业兴起,大批的巴盐,运往缺盐的鄂湘山区。西沱凭借临江靠山,又有一条东向穿行于大山的山路,成为“巴盐入楚”主要中转之地。在历代“背儿哥”们辛勤汗水的浸润下,逐渐成为川东地区的商贸重镇。
由西沱古镇向东的崇山峻岭中,有一条始建于宋元时期的崎岖山路,这就是千余年来古人将巴盐运往鄂西的通道。史料记载,唐代以后,由于湖北境内盐源枯竭,产于川蜀之地的巴盐便进入了湘鄂市场。长江本是川鄂间的黄金水道,走水路最为便捷。可无奈长江滩多水急,货船运输食盐极易被江水浸湿融化,运往湖北的巴盐也就失去了竞争力。为此,盐商们就只能先将巴盐用船运到西沱,然后弃船登陆,由“背儿哥”们背着一包包百多斤重的盐包,向东沿着陡峭的山道,翻山越岭,一步步走过楠木垭、石家坝、黄水坝后进入鄂西,最后到达利川、恩施。这条崎岖的山道,全程一百多公里,人称巴盐古道。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背儿哥”早已成为西沱的历史,但这里的人们仍没有忘记当初那些为老街的繁荣做出辛勤奉献的先人。为了追忆他们,留住老街的传统,一些“背儿哥”的后人又组织起了一支“背盐民俗”表演队。每当节庆假日,他们总会出现在老街的天梯上,身着老“背儿哥”的服饰,用竹架背着硕大的盐袋,后腰上挂着一盏油灯和一个装水的竹筒,手中拄着一根竹杖。他们步履沉重地走在陡峭的石阶上,齐声喊着号子:“天上明晃晃啰,地下水凼凼哦。前面一个坡啰,背杵往后梭哦……”他们就这样一步步走在前辈们无数次走过的老街的青石板石阶上,无言地向人们讲述着西沱老街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我也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埋头走在老街的阶梯上,沐浴着古风,感叹着古人的生活。
走在西沱老街石板路上的“背盐民俗”表演队
突然,发现,街边放着一口麻岩凿成的方形水槽。其造型古朴,四面还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图案。走不远,又发现一个石刻水槽。起初,我认为这是古镇人用以储水灭火的水器,便把它当做一件古董旧物细细品赏一番。孰料,当我参观古镇盐业陈列馆,和主人闲聊时,才得知,那街边的一个个麻岩水槽,并非仅只用于灭火,这其中里还有一个令人唏嘘感叹的爱心故事。
相传,在宋朝时,西沱老街的陡坡上住着一位老先生,看到“背儿哥”们辛苦地从他门前经过,时常口渴难耐。老先生就在自家门外的空地上开造了一口水井,就为路过此处的“背儿哥”们能随时取水解渴歇脚。一年夏天,西沱天气炎热,水井逐渐干涸,口干唇裂的“背儿哥”们来到井边,发现井里没有水,只好无奈地离去。看到这一幕,老先生也十分心焦,为此,每天天不亮,他都会和家人去街下的江边挑水,然后再灌入井中。
但那些路过的“背儿哥”们却不知情,他们每次经过水井,都见到井里满是清澈的水,就以为这口井不会干枯。直到有天早上,老先生因身体不适,起来晚了。在他挑水时,被一队早起的“背儿哥”们看见。当他们面看到这位老先生提着沉重的水桶,把水倒进井里,才知道,自己喝的每一口清凉的井水都满含着老先生的辛劳和一片爱心。
“背儿哥”们顿时就被这老先生的善意感动了,全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一起用“背儿哥”们独特的“跺脚致谢”的方式,朝着老先生连连跺脚,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谢。没想到,随着“背儿哥”们的跺脚声越来越强烈,越来越一致,突然间,井底冒出了一股清泉,从这以后,这口井里的水就再也没有干涸过。为此,这口井也就被人们称作“千脚泉”。受到老先生的影响,住在云梯街旁的家家户户,也都在自家门旁都摆上了一口水缸,就为了方便过往的人们随时取用。
一个人请路人喝口水,为他指指路,这是行善。中华道德传统理念中,自古就有“勿因善小而不为”,从帮助别人的角度而言,善行没有大小之分。不同的形式,不同层面的善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释放善意,传递爱心,让人心暖。与人为善的精神伴随着西沱老街走过千年,在古镇中演绎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如今,背儿哥们的身影早已淡出了历史,但古街旁的许多水缸却留存了下来。满满的一缸清水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老街善良百姓的美德,让人们牢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人为善。
西沱古镇老街旁的水缸默默地诉说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
在老街的一个转角处,坐着一位篾匠,他正在专心致志地编织背篓。在他的身旁,摆放着各种斗笠、背篓、竹筛等手工艺品,做工精细,造型别致,让人爱不释手。
从老梯街向下,尽头就是长江码头。水天一色的长江对岸,是忠县石宝寨。
西沱,以前是繁荣兴旺的水陆码头,现在是恬淡安适的古镇。这里还有一个值得老街人们自豪的称号: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
路过西沱古镇
重庆东侧的忠县长江边,有一座名闻遐迩的石宝寨,一直吸引着我。
坐火车到重庆的石柱县,然后乘长途客车到西沱镇,再乘轮渡过长江便是石宝寨。这条路最为便捷。
西沱镇原名西界沱,坐落于重庆市石柱县北侧长江边的方斗山西坡上。秦朝统一六国后,设天下三十六郡。其中,奉节为巴郡,西沱位于巴郡之西界,又在长江南岸的回水沱,所以被称为“西界沱”。“沱”, 江水之湾。
西沱古镇有一条垂直于长江的老街,从江边码头,弯弯曲曲地可登上古镇山顶。共有1314步石阶,高差160米的街道,层层叠叠,就像一架通天的石梯,盘旋而上,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云梯街”。
沿着云梯老街拾级而上,街两旁,鳞次栉比的木屋随坡就势,比邻而建。穿木斗拱的渝东风格建筑有如展开了一幅长长的明清画卷,一股久远的沧桑感迎面扑来。千百年来,西沱的百姓就在这里晨起暮宿,衣食住行,就在这条青石铺筑的老街上,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记忆。
沿着老街,慢慢往上走,只见一座座茶馆、酒肆、药铺、商号、货栈,依旧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韵味,沿着弯弯曲曲的老街,一直向上,延伸到古巷深处,恰似栩栩如生的一幅渝东“清明上河图”,剃头、补鞋、打铁、木作、土特产……老行当仍在老街延续,传承着浓浓的巴渝古风。
这条老街,因盐运而生,由盐运而盛。早在唐宋时期,川东盐业兴起,大批的巴盐,运往缺盐的鄂湘山区。西沱凭借临江靠山,又有一条东向穿行于大山的山路,成为“巴盐入楚”主要中转之地。在历代“背儿哥”们辛勤汗水的浸润下,逐渐成为川东地区的商贸重镇。
由西沱古镇向东的崇山峻岭中,有一条始建于宋元时期的崎岖山路,这就是千余年来古人将巴盐运往鄂西的通道。史料记载,唐代以后,由于湖北境内盐源枯竭,产于川蜀之地的巴盐便进入了湘鄂市场。长江本是川鄂间的黄金水道,走水路最为便捷。可无奈长江滩多水急,货船运输食盐极易被江水浸湿融化,运往湖北的巴盐也就失去了竞争力。为此,盐商们就只能先将巴盐用船运到西沱,然后弃船登陆,由“背儿哥”们背着一包包百多斤重的盐包,向东沿着陡峭的山道,翻山越岭,一步步走过楠木垭、石家坝、黄水坝后进入鄂西,最后到达利川、恩施。这条崎岖的山道,全程一百多公里,人称巴盐古道。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背儿哥”早已成为西沱的历史,但这里的人们仍没有忘记当初那些为老街的繁荣做出辛勤奉献的先人。为了追忆他们,留住老街的传统,一些“背儿哥”的后人又组织起了一支“背盐民俗”表演队。每当节庆假日,他们总会出现在老街的天梯上,身着老“背儿哥”的服饰,用竹架背着硕大的盐袋,后腰上挂着一盏油灯和一个装水的竹筒,手中拄着一根竹杖。他们步履沉重地走在陡峭的石阶上,齐声喊着号子:“天上明晃晃啰,地下水凼凼哦。前面一个坡啰,背杵往后梭哦……”他们就这样一步步走在前辈们无数次走过的老街的青石板石阶上,无言地向人们讲述着西沱老街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我也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埋头走在老街的阶梯上,沐浴着古风,感叹着古人的生活。
突然,发现,街边放着一口麻岩凿成的方形水槽。其造型古朴,四面还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图案。走不远,又发现一个石刻水槽。起初,我认为这是古镇人用以储水灭火的水器,便把它当做一件古董旧物细细品赏一番。孰料,当我参观古镇盐业陈列馆,和主人闲聊时,才得知,那街边的一个个麻岩水槽,并非仅只用于灭火,这其中里还有一个令人唏嘘感叹的爱心故事。
相传,在宋朝时,西沱老街的陡坡上住着一位老先生,看到“背儿哥”们辛苦地从他门前经过,时常口渴难耐。老先生就在自家门外的空地上开造了一口水井,就为路过此处的“背儿哥”们能随时取水解渴歇脚。一年夏天,西沱天气炎热,水井逐渐干涸,口干唇裂的“背儿哥”们来到井边,发现井里没有水,只好无奈地离去。看到这一幕,老先生也十分心焦,为此,每天天不亮,他都会和家人去街下的江边挑水,然后再灌入井中。
但那些路过的“背儿哥”们却不知情,他们每次经过水井,都见到井里满是清澈的水,就以为这口井不会干枯。直到有天早上,老先生因身体不适,起来晚了。在他挑水时,被一队早起的“背儿哥”们看见。当他们面看到这位老先生提着沉重的水桶,把水倒进井里,才知道,自己喝的每一口清凉的井水都满含着老先生的辛劳和一片爱心。
“背儿哥”们顿时就被这老先生的善意感动了,全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一起用“背儿哥”们独特的“跺脚致谢”的方式,朝着老先生连连跺脚,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谢。没想到,随着“背儿哥”们的跺脚声越来越强烈,越来越一致,突然间,井底冒出了一股清泉,从这以后,这口井里的水就再也没有干涸过。为此,这口井也就被人们称作“千脚泉”。受到老先生的影响,住在云梯街旁的家家户户,也都在自家门旁都摆上了一口水缸,就为了方便过往的人们随时取用。
一个人请路人喝口水,为他指指路,这是行善。中华道德传统理念中,自古就有“勿因善小而不为”,从帮助别人的角度而言,善行没有大小之分。不同的形式,不同层面的善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释放善意,传递爱心,让人心暖。与人为善的精神伴随着西沱老街走过千年,在古镇中演绎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如今,背儿哥们的身影早已淡出了历史,但古街旁的许多水缸却留存了下来。满满的一缸清水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老街善良百姓的美德,让人们牢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人为善。
在老街的一个转角处,坐着一位篾匠,他正在专心致志地编织背篓。在他的身旁,摆放着各种斗笠、背篓、竹筛等手工艺品,做工精细,造型别致,让人爱不释手。
从老梯街向下,尽头就是长江码头。水天一色的长江对岸,是忠县石宝寨。
西沱,以前是繁荣兴旺的水陆码头,现在是恬淡安适的古镇。这里还有一个值得老街人们自豪的称号: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