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北地区,单桥极负盛名。尤其是单桥栏板上的雕刻,精巧绝伦,栩栩如生,远胜过赵州桥,所以也就一直想去一睹单桥的风采。这不,乘着阳春三月,坐车去了献县。
从北京到献县,大约230公里,长途客车要开行3个多小时。好在探访古桥的兴致勃勃,又哪在乎这区区行程!
车到献县,顾不上吃午饭,先就拦了辆出租车,目标就是位于县城南侧6公里的单桥。
一上车,就对胖胖的司机说,去单桥,就是那座古石桥!
胖司机笑呵呵地说,先生您说的是单(读善)桥吧?
我一听,很有点不好意思。原先我还总以为自己经多识广的,没想到,在“单”字的读音上就出了差。这个‘单’字,主意是独自,在姓氏上发“善”音,我过去有个同事就姓单(音善),我怎么偏就把这茬给忘了!
胖司机笑着说:“来这里的外地人大都把单(善)桥说成是单桥。其实,这座桥最初是由一位姓单的大户人家出资修建的,所以叫单桥。正好,“单”和“善”同音,所以,这桥名也就流传下来了。”
我又问,你说咱们这县为什么叫献县?
胖司机说,当初西汉景帝的儿子刘德,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的二哥,曾被封为河间王,他的王城就在这里。后来刘德死后,又被追封为“献王”,所以后来这里就被命名为献县。如今,献县城里还有座“献王城”。
胖司机显然对自己的家乡十分自豪,一路上滔滔不绝。他对我说,我们献县可是座历史名县,人杰辈出,《盗御马》的窦尔敦、大名鼎鼎的纪晓岚,抗日名将马本斋,还有组织两万余国军起义,加速淮海战役胜利的张克侠,都是我们献县人。你别说,我们献县的驴肉火烧也是天下闻名!当初刘秀扫北,驻扎在咱这里,他顿顿都要吃驴肉火烧!纪晓岚是献县崔尔庄人,他就多次在乾隆皇帝面前说献县的驴肉火烧如何好吃,把个乾隆皇帝馋疯,火急火燎地就拼命纪晓岚带路,专门跑到咱献县来吃驴肉火烧。一口咬下去,饼酥肉香,果然如纪晓岚所说,便当即赋诗一首:“献县处处毛驴旺,巧妇擀面似纸张;做出火烧夹驴肉,一阵风来一阵香。”
听胖司机一番戏说,我不禁哂笑,传说倒也罢了,风雅文儒的乾隆皇帝怎可能作出这等大俗的诗来。献县的驴肉火烧也确实有名,其与保定的驴肉火烧构成华北美食“双雄天下”之势。
胖司机一番话,还真说的我也觉得肚子很有些饿了,心中便暗自决定,返回县城,就立马去吃一顿大名鼎鼎的驴肉火烧!
献县的路况很好,很快,车就转入善行街单桥景区。单桥景区由北单桥、东单桥和南单桥三个村庄组成。村舍很是整洁,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汽车一拐弯,突然就看到了单桥。当我第一眼看到这座桥,顿时就被这座石桥的唯美所震撼了。
整座桥,似一道优美柔和的弧线,横跨在如镜般的水面上,在两岸民舍的映衬下,突兀绝美,有如一件瑰美的艺术品,傲然独立。
献县单桥
桥头,是一尊石人像。宽宽的桥面上,铺满着凸凹不平的石板,块块青石都被研磨得发光;还有两道深深的车辙,深的震人心魄。
桥两侧的石栏板和望柱保存尚好,望柱顶端蹲坐的石雕狮子和石猴,依然生动。只是久经风雨摧蚀,这些石兽的身上,刻满岁月沧桑。
望柱间的石栏板上,雕刻着一幅幅简练生动的画面,每一幅都是一则经典的历史故事。站在栏板前,细细地欣赏着浮雕画面的每一个细节,有如欣赏着一幅幅绝世名画。
公元1403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献县就成为南北官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但由于滹沱河的阻隔,南来北往的商贾行旅到了此处,都要弃车乘船过河,颇为不便。当地一户姓单的人家便出资修建了一座木桥,以利行人往来。为感念单家的义举,人们便称此桥为“单桥”。到了明代崇祯初年,滹沱河突发洪水,木桥被毁。河间知府王逢元提议修建石桥,但当时的大明天下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官府无力建设如此浩大的工程,献县知县李粹便带头自捐家产,并号召当地百姓捐款修建新桥。当地百姓得知,都踊跃捐资,还自发成立了一个建桥会,负责管理捐款和筹措建桥事宜。碑文记载,捐资人竟达到2800人。据说,一位姓冉的乡绅率先拿出三十两银子,买了一万个瓦罐,分发给大家。他的想法是,让大家从自家的日常生活中节省出一点米和一文钱,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借助大家的善心,共同修建这座大桥。在捐资的人中,还有一位裴道姑的善行也颇为感人。裴道姑带着自己的义子王金四处化缘,足迹南至浙江金华,西至四川,风餐露宿多年,行程数万里,募化修桥善银上万两。至今,这些主要捐资人的事迹仍被刻画在村内的墙壁上,彰显他们的善举,也借此弘扬善道。经过11年的艰苦努力,新桥终于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成。
单桥为五孔石拱桥,桥长69米,宽9.6米。与众不同的是,单桥的五拱之间还设有四个腹拱,这就大大增加了桥梁的泄洪能力。有人说,单桥全桥有五个主拱,加上4个腹拱,使全桥形成“九五”之数,其寓含“桥中至尊”之意,它确实也是桥中的王者。
单桥的五拱,大小不等,中间的主拱最大,拱矢高12米,跨径10.5米,船行至此,不需倒桅,即可通过。在大小9个拱券两侧顶部中央,各饰有一个镇水螭首,怒目圆睁,俯视着桥下的河水,使得滔滔的滹沱河不得不乖乖地俯首贴耳而去。
单桥的建筑结构也独具特色,全桥南高北低,并不对称,这看上去不太符合中华传统建筑讲究对称的审美观念,但也就这个不对称,却创造出了单桥独特的美学价值,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所以2012年,单桥被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世界最长的不对称石拱桥”。如此设计,是建桥者的匠心独运所致。他们考虑到滹沱河在此转弯,南侧水流湍急,对桥梁的冲击力很大。为了便于水流快速通过,建桥工匠门便把单桥的南三孔建造的较为高大。而北端由于水势相对较小,所以北二拱也就修建的略微低矮一些,两端高差为1.8米。这样的设计,在确保石桥坚固的前提下,也大大减少了石桥的石方量,减少了投资。
单桥最大的亮点,还是遍布于桥上各处的精美石雕。由于是民间集资修建,这座桥上石雕的内容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和明确的主题,但全都洋溢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朴实的审美和淳朴道德信仰的体现。
全桥有64根望柱,每根望柱的顶端,都雕刻着石狮或石猴,当地就有“三千狮子六百猴,七十二通蛟龙碑”的说法。人们都说卢沟桥的狮子千姿百态,单桥上的石狮子在数量上不如卢沟桥的多,但石狮的姿态却更为精美,形态各异,或立或卧,或仰或俯,或动或静,或仰天怒吼不怒自威,或腆然温驯憨态可掬……
在每根望柱之间,镶嵌着68块石栏板,上面都雕刻着各类浮雕画面,线条流畅,简洁质朴,似拙实巧。内容上从三皇五帝到明代先贤,从神话传说到人文历史,天上人间,无一不有。细细辨认,发现了“苏武牧羊”、“竹林七贤”、“李白草诏”、“李白骑鲸”、“冯异豆粥”、“陶令菊情”、“竹溪六逸”、“燕山教子”等众多人文典故的画面。
可以说,单桥石栏板上的雕刻,其实就是一条浓缩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长廊。在这长廊之中,“舜耕历山”图,线条流畅,简洁朴素,讲述的是上古之时,舜帝“耕耘历山”,其代表着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
我在“劈山救母”的画面前也曾伫立良久,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恶精神。
“季札挂剑”图表达的是吴国季札的诚信之心。这幅雕刻让人知道什么是一诺千金的美德,中华民族的美德就是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的。
“钟馗嫁妹”的故事让人感受颇为深刻。钟馗虽满腹经纶,才学出众,却因小人当道而壮志难酬。钟馗冤死后,他的亡魂不散,矢志尽除人间妖邪。
由于风霜雨雪的摧折,桥面上的石板多已破碎。就在这些凸凹不平斑驳破碎的桥面上,我居然还看见了几块人们碾压粮食用的石碾盘,还有民间常见的磨盘、碌轴、门墩等石材,也深深地嵌合在桥面上。这就更证实了这座古桥全是由百姓捐款捐物所竭力修建的,它不能不令人感到一种善行如天的震撼。
这座桥,不仅是一座连通两岸的普通的石桥,它更是一座举全民之力修建的至善之桥,一座焕发出民族精神之桥。
这座桥,承载着历史烟云,见证着古今沧桑,它是芸芸普通百姓留给后世的超凡巨作。
就在这座桥上,我想了很多,想到了无桥的窘苦,想到了建桥的艰辛,想到了无数平凡的生命感泣人心的善行和无私的付出。正如桥旁的巨石上所刻勒的“善行天下”四个大字。这座桥,又怎会让人忘记!
积善成德,天地同心,这座单桥,它所展现的人性的善美,是我们人生的真谛。
单桥的故事,单桥的文化,我这一支拙笔又如何写得清?只有亲自去看,才能真正体会到。
璀璨的艳阳,为单桥披上了一层金色,单桥显得更加辉煌。
美轮美奂说单桥
在华北地区,单桥极负盛名。尤其是单桥栏板上的雕刻,精巧绝伦,栩栩如生,远胜过赵州桥,所以也就一直想去一睹单桥的风采。这不,乘着阳春三月,坐车去了献县。
从北京到献县,大约230公里,长途客车要开行3个多小时。好在探访古桥的兴致勃勃,又哪在乎这区区行程!
车到献县,顾不上吃午饭,先就拦了辆出租车,目标就是位于县城南侧6公里的单桥。
一上车,就对胖胖的司机说,去单桥,就是那座古石桥!
胖司机笑呵呵地说,先生您说的是单(读善)桥吧?
我一听,很有点不好意思。原先我还总以为自己经多识广的,没想到,在“单”字的读音上就出了差。这个‘单’字,主意是独自,在姓氏上发“善”音,我过去有个同事就姓单(音善),我怎么偏就把这茬给忘了!
胖司机笑着说:“来这里的外地人大都把单(善)桥说成是单桥。其实,这座桥最初是由一位姓单的大户人家出资修建的,所以叫单桥。正好,“单”和“善”同音,所以,这桥名也就流传下来了。”
我又问,你说咱们这县为什么叫献县?
胖司机说,当初西汉景帝的儿子刘德,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的二哥,曾被封为河间王,他的王城就在这里。后来刘德死后,又被追封为“献王”,所以后来这里就被命名为献县。如今,献县城里还有座“献王城”。
胖司机显然对自己的家乡十分自豪,一路上滔滔不绝。他对我说,我们献县可是座历史名县,人杰辈出,《盗御马》的窦尔敦、大名鼎鼎的纪晓岚,抗日名将马本斋,还有组织两万余国军起义,加速淮海战役胜利的张克侠,都是我们献县人。你别说,我们献县的驴肉火烧也是天下闻名!当初刘秀扫北,驻扎在咱这里,他顿顿都要吃驴肉火烧!纪晓岚是献县崔尔庄人,他就多次在乾隆皇帝面前说献县的驴肉火烧如何好吃,把个乾隆皇帝馋疯,火急火燎地就拼命纪晓岚带路,专门跑到咱献县来吃驴肉火烧。一口咬下去,饼酥肉香,果然如纪晓岚所说,便当即赋诗一首:“献县处处毛驴旺,巧妇擀面似纸张;做出火烧夹驴肉,一阵风来一阵香。”
听胖司机一番戏说,我不禁哂笑,传说倒也罢了,风雅文儒的乾隆皇帝怎可能作出这等大俗的诗来。献县的驴肉火烧也确实有名,其与保定的驴肉火烧构成华北美食“双雄天下”之势。
胖司机一番话,还真说的我也觉得肚子很有些饿了,心中便暗自决定,返回县城,就立马去吃一顿大名鼎鼎的驴肉火烧!
献县的路况很好,很快,车就转入善行街单桥景区。单桥景区由北单桥、东单桥和南单桥三个村庄组成。村舍很是整洁,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汽车一拐弯,突然就看到了单桥。当我第一眼看到这座桥,顿时就被这座石桥的唯美所震撼了。
整座桥,似一道优美柔和的弧线,横跨在如镜般的水面上,在两岸民舍的映衬下,突兀绝美,有如一件瑰美的艺术品,傲然独立。
桥头,是一尊石人像。宽宽的桥面上,铺满着凸凹不平的石板,块块青石都被研磨得发光;还有两道深深的车辙,深的震人心魄。
桥两侧的石栏板和望柱保存尚好,望柱顶端蹲坐的石雕狮子和石猴,依然生动。只是久经风雨摧蚀,这些石兽的身上,刻满岁月沧桑。
望柱间的石栏板上,雕刻着一幅幅简练生动的画面,每一幅都是一则经典的历史故事。站在栏板前,细细地欣赏着浮雕画面的每一个细节,有如欣赏着一幅幅绝世名画。
公元1403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献县就成为南北官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但由于滹沱河的阻隔,南来北往的商贾行旅到了此处,都要弃车乘船过河,颇为不便。当地一户姓单的人家便出资修建了一座木桥,以利行人往来。为感念单家的义举,人们便称此桥为“单桥”。到了明代崇祯初年,滹沱河突发洪水,木桥被毁。河间知府王逢元提议修建石桥,但当时的大明天下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官府无力建设如此浩大的工程,献县知县李粹便带头自捐家产,并号召当地百姓捐款修建新桥。当地百姓得知,都踊跃捐资,还自发成立了一个建桥会,负责管理捐款和筹措建桥事宜。碑文记载,捐资人竟达到2800人。据说,一位姓冉的乡绅率先拿出三十两银子,买了一万个瓦罐,分发给大家。他的想法是,让大家从自家的日常生活中节省出一点米和一文钱,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借助大家的善心,共同修建这座大桥。在捐资的人中,还有一位裴道姑的善行也颇为感人。裴道姑带着自己的义子王金四处化缘,足迹南至浙江金华,西至四川,风餐露宿多年,行程数万里,募化修桥善银上万两。至今,这些主要捐资人的事迹仍被刻画在村内的墙壁上,彰显他们的善举,也借此弘扬善道。经过11年的艰苦努力,新桥终于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成。
单桥为五孔石拱桥,桥长69米,宽9.6米。与众不同的是,单桥的五拱之间还设有四个腹拱,这就大大增加了桥梁的泄洪能力。有人说,单桥全桥有五个主拱,加上4个腹拱,使全桥形成“九五”之数,其寓含“桥中至尊”之意,它确实也是桥中的王者。
单桥的五拱,大小不等,中间的主拱最大,拱矢高12米,跨径10.5米,船行至此,不需倒桅,即可通过。在大小9个拱券两侧顶部中央,各饰有一个镇水螭首,怒目圆睁,俯视着桥下的河水,使得滔滔的滹沱河不得不乖乖地俯首贴耳而去。
单桥的建筑结构也独具特色,全桥南高北低,并不对称,这看上去不太符合中华传统建筑讲究对称的审美观念,但也就这个不对称,却创造出了单桥独特的美学价值,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所以2012年,单桥被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世界最长的不对称石拱桥”。如此设计,是建桥者的匠心独运所致。他们考虑到滹沱河在此转弯,南侧水流湍急,对桥梁的冲击力很大。为了便于水流快速通过,建桥工匠门便把单桥的南三孔建造的较为高大。而北端由于水势相对较小,所以北二拱也就修建的略微低矮一些,两端高差为1.8米。这样的设计,在确保石桥坚固的前提下,也大大减少了石桥的石方量,减少了投资。
单桥最大的亮点,还是遍布于桥上各处的精美石雕。由于是民间集资修建,这座桥上石雕的内容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和明确的主题,但全都洋溢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朴实的审美和淳朴道德信仰的体现。
全桥有64根望柱,每根望柱的顶端,都雕刻着石狮或石猴,当地就有“三千狮子六百猴,七十二通蛟龙碑”的说法。人们都说卢沟桥的狮子千姿百态,单桥上的石狮子在数量上不如卢沟桥的多,但石狮的姿态却更为精美,形态各异,或立或卧,或仰或俯,或动或静,或仰天怒吼不怒自威,或腆然温驯憨态可掬……
在每根望柱之间,镶嵌着68块石栏板,上面都雕刻着各类浮雕画面,线条流畅,简洁质朴,似拙实巧。内容上从三皇五帝到明代先贤,从神话传说到人文历史,天上人间,无一不有。细细辨认,发现了“苏武牧羊”、“竹林七贤”、“李白草诏”、“李白骑鲸”、“冯异豆粥”、“陶令菊情”、“竹溪六逸”、“燕山教子”等众多人文典故的画面。
可以说,单桥石栏板上的雕刻,其实就是一条浓缩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长廊。在这长廊之中,“舜耕历山”图,线条流畅,简洁朴素,讲述的是上古之时,舜帝“耕耘历山”,其代表着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
我在“劈山救母”的画面前也曾伫立良久,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恶精神。
“季札挂剑”图表达的是吴国季札的诚信之心。这幅雕刻让人知道什么是一诺千金的美德,中华民族的美德就是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的。
“钟馗嫁妹”的故事让人感受颇为深刻。钟馗虽满腹经纶,才学出众,却因小人当道而壮志难酬。钟馗冤死后,他的亡魂不散,矢志尽除人间妖邪。
由于风霜雨雪的摧折,桥面上的石板多已破碎。就在这些凸凹不平斑驳破碎的桥面上,我居然还看见了几块人们碾压粮食用的石碾盘,还有民间常见的磨盘、碌轴、门墩等石材,也深深地嵌合在桥面上。这就更证实了这座古桥全是由百姓捐款捐物所竭力修建的,它不能不令人感到一种善行如天的震撼。
这座桥,不仅是一座连通两岸的普通的石桥,它更是一座举全民之力修建的至善之桥,一座焕发出民族精神之桥。
这座桥,承载着历史烟云,见证着古今沧桑,它是芸芸普通百姓留给后世的超凡巨作。
就在这座桥上,我想了很多,想到了无桥的窘苦,想到了建桥的艰辛,想到了无数平凡的生命感泣人心的善行和无私的付出。正如桥旁的巨石上所刻勒的“善行天下”四个大字。这座桥,又怎会让人忘记!
积善成德,天地同心,这座单桥,它所展现的人性的善美,是我们人生的真谛。
单桥的故事,单桥的文化,我这一支拙笔又如何写得清?只有亲自去看,才能真正体会到。
璀璨的艳阳,为单桥披上了一层金色,单桥显得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