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制的记忆

2023-03-07 11:32:26

       曾记得,自198654日起,我国开始实施“夏时制”。

       什么是夏时制?就是为了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的一种地区时间,具体的说,就是到了国家规定的日期(多在夏季开始之时),全国都将时钟拨快一个小时,夏时制就算开始。到了一定时间后(多是秋季),再将时钟拨慢一个小时,这一年的夏时制就宣告结束。实施夏时制的初衷,就是把时间提前一小时,可以使人早睡早起,充分利用自然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

       最早建议使用夏时制的是美国人富兰克林,他在1776年出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时,看到法国人习惯夜生活到深夜,次日10点才起床,很是不爽。于是就写了篇文章,说法国人懒散的生活习惯浪费了大好阳光,建议法国人早睡早起,还说只要如此这般,每年就可节约64百万磅蜡烛。见到有如此好处,自1916年起,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先后实施了夏时制。

       夏时制看起来是挺不错的,能促进大家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还能节约大量能源。可实际上,由于强行变更了作息时间,人们正常的生物钟发生突然变更,使得多数人都难以一时适应,也造成早已形成习惯的交通生产秩序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很多人自然会对此提出种种疑问:把时钟拨过来拨过去的,到底能有多大的节能作用?所以,不少国家在实施了夏时制后不久,又停止了夏时制。比如美国,在1918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实行了夏时制,但战后立即取消了。到了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又实行起了夏时制,到1945年战争结束后,随即取消;1966年,美国再次实行夏时制。如此反反复复地折腾,搞得大家都很不适应。

填写图1986年,我国采纳了一些专家的建议,也开始实施“夏时制”片摘要(选填)

       严格地说,“夏时制”实施起来并不复杂,就是在每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全国统一把时间人为地拨快一个小时,就算进入夏令时了。到了当年九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再将时钟往回拨一小时,也就是把时针由2时拨回到1时,当年的夏令时就算结束了。

       每年都这么把时针拨过去拨回来地如此这般一番操作,从理论上看,确实能促使人们早睡早起,减少晚上电力照明的损耗,还能充分利用夏季太阳升起较早的自然光照,借以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为此,有关专家还为此发文说,我国如果实行“夏时制”,一年就可节约7.54亿度电,占全国照明电量的8%!这确实很了不得!

       在那个时期,我国的电力紧张,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实施夏时制能有如此之好的作用,又是促进我国“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大事,老百姓自然坚决拥护。

       于是,当开始实施“夏时制”的指令一公布,各地上下都积极响应,同时在198654日凌晨2时整将时钟拨快了1小时。瞬时间,全国人民的时钟和手表也统统从凌晨2时变成了凌晨3时。

       那时的人们,做什么事都很积极,生怕落在后面让人嘲笑,我就是这些积极分子中的一员。不过,我没等到凌晨2时(那时睡意正浓,不便操作),而是在头天晚上临睡前,就主动地把闹钟拨快了一个小时。

       只是,第二天一早,却很有些不适应。我这人历来贪恋“早清觉”,也就是最享受临起床前一个小时的深度睡眠。这下可好,本该酣睡之时,催我起床的闹钟却响了起来。揉着惺忪的眼睛,没精打采地骑车去上班。当时我还一个劲儿地自我安慰:万事开头难,开头总会有些不习惯,慢慢就会习惯的。

       实际上,起于每年4月,结束于每年9月的“夏时制”,却还真就打乱了人们固有的作息习惯。钟表拨快一个小时好办,可人体的生物钟却未必能快速适应。早起一个小时,往往就难得醒过来。即便起床了,也大多睡意尚存,迷迷瞪瞪。如果这个时候就开始工作,又何谈效率!

       时钟指向12点,到吃午饭的时间了,可总觉得好像还才11点,没有胃口,午饭就吃不香。下午5点半下班时,太阳还老高,还晒得人头皮发烫。到晚上10点,该睡觉了,可总觉得才刚过9点,这么早就上床,是浪费时间还是珍惜时间?而且,武汉的晚上,此时还热浪未消,一身大汗地上床,哪能睡得着?还得开着电风扇“助睡”,这也不符合节电的初衷。

       总之,在夏时制开始的头几天,人就好像得了什么病,头脑整天都昏昏沉沉的。

       我所在的单位是铁路系统,“夏时制”一来,许多和铁路相关的麻烦也随之出现。

       火车开行是全国“一盘棋”,从东到西,5200公里;从南到北,5500公里,全国铁路有如一张“大网”,上千列火车在各条铁路线上飞驰而过。火车安全行驶的第一重要保障就是列车运行图,时间安排上决不能有半点差错,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车毁人亡的事故。可为了适应“夏时制”,全国列车运行图就必须随之修改,以前编制的运行图全部作废。而且,一年还得改动两次,这得花费多大的人力和成本!

       这还只是铁路调度的事,关键是全国数亿的南北旅客,他们受到因“夏时制”的变更的影响才最大。

       由于当时人们一时不习惯时间上的突然变更,往往分辨不清到底是该提前一小时还是推迟一小时,自然也就会引起相应的混乱。比如,火车开车的时间是2318分,一旦按“夏时制”的要求拨快一个小时,许多人就闹不明白了:该是今夜的火车还是明天的火车?因此,不少旅客由此误了火车。

       还有,按“夏时制”的要求,在凌晨2点拨快一个小时,而此时还有很多列火车还尚在运行途中,因此,必然会造成列车因运行时间的缩短而晚点。

       更有意思的是,夏时制期间出生的婴儿,登记出生的具体时间是要加上一个小时还是减去一个小时?

       就这么折腾过来,又折腾过去,人们刚刚有点适应了,三个月后,到了9月,又要变回去了;刚捋顺了,又打乱了,老百姓就这么身不由己地被一些专家们给忽悠着。

       我国当初实施夏时制,目的是为了多节约一些电能,让全国老百姓能更好地利用早晨,在白天多做一些事情。可实际上,却并非如专家说的那么美妙。

       实施夏时制,只考虑了节能,而没有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在我国东部和北方地区,夏季太阳升起落下的时间较早,在那里实施夏时制或许可以起到一定的节约电力照明的作用。但是,要知道,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时差超过2个小时,北京满城灯光时,乌鲁木齐还在阳光灿烂之中。

       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南方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夏季酷热,到了傍晚,依旧闷热难捱,人们根本无法早早入睡;待到夜半开始凉爽,人们刚刚熟睡不久,却又要提前起床。夜晚节约电灯照明的问题没有解决,反而造成人们睡眠的不足,自然也会影响工作的质量。

       如此这般,就贸然实施全国性的夏时制时必然效果不佳,不仅造成混乱,误人误事,还劳民伤财,又怎会不怨声载道

       显然,提出夏时制的并非是真正的专家,他们没有全盘考虑国情,脑子一热,就参照外国的“经验”提出个貌似惊人实则糟糕的建议,实属“头脑发热”之举,是在添乱。

       也由此想到,我们做事,并非事事都一定要与“国际接轨”。国外的一些表面上可能看起来不错的制度和做法,拿到我们这里来,不一定就适用。历史证明,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事,都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都得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凡是适合我们国情的,就应坚持;不适合我们国情的,就得修改,就得废止。而且,更不要听信一些公知大佬的呱噪:世上万事都是西方的好,世上万事都是我们的差。那其实都是骗人的鬼话!

       所以,“夏时制”在我国折腾了六年,总算在19923宣告终了。

       事实证明,“专家”的话,不一定都对。那些“专家”,也请少发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论。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