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聚会,有朋友说起佛门进食的一些规矩。
朋友说,最初,僧人都是持钵四处乞食。对那些僧人来说,“乞食”的本身就蕴涵着佛门教义:乞食,就是去除骄慢,不贪美食,专心修行;也是僧人以乞食接触大众,借机说法。所以,在那时,乞食而生是僧者的唯一选择。而且,垦土掘地、种植粮食蔬果时,也会无意伤害(虫类)生命,这是佛教所不认可的。
佛教自东汉传到中原后,最初的僧人也是采取乞食的方式。但很快,由于乞食和中国的民情和道德理念相悖,僧人们就大多放弃了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靠乞食而生,多会被视为“不事劳作”“寄居而生”,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与尊敬。而且,由于僧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寺院又多位处偏远,仅靠托钵乞食,难以生存。在此情况下,自南北朝以后,多变为由皇室贵族以赐田的方式供养僧人,僧人不再四处乞食。
唐朝时,百丈禅师又立下清规,要求僧人采取“昼而农、夜而禅”,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在耕作中修行,逐渐为僧人所认同。
汉传佛教中,素食是最突出的特点。目前世界各地的佛教门派中,也只有汉传佛门有吃素的戒规。佛教开创之初,僧徒并不讲究素食。也是,你托钵行乞,人家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哪还能挑剔食物的种类?因此,佛门也就从未规定僧人可吃什么,不可吃什么,除了忌食“五荤”(葱、蒜、韭、薤、兴蕖),僧人是可以吃“三净肉”的(即不眼见所杀、不耳听杀声、不专为我所杀的肉类)。
在汉传佛教中,僧人素食始自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公元511年,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读佛教《楞伽经》,当他读到“菩萨大慈大悲,不忍食一切众生肉”时,大有所悟,由此,他就开始素食了。而且,他还要求天下僧人“立誓永断酒肉”,并以法令天下,违者严惩。自此,中原僧人就开始笃行素食,不沾荤腥。
当今,人们多把“荤”和“腥”混为一谈,其实,“荤”和“腥”是有明显区别的。“荤”是草字头的字,所以荤是植物;而“腥”是“月”字旁,在古代,“月”和“肉”通用,所以“腥”代表肉类。
《说文》中说:“荤,臭菜也”。在佛教中,“荤”特指葱、蒜、韭、薤、兴蕖(产于新疆和西亚等地,其味如蒜,干燥后为中药阿魏)。由于这些植物多带刺激性,僧人在相互交流时,因吃了“荤”而产生的特殊的气味容易引起他人的不适,所以佛门禁食“荤”。
当前,还有许多人认为吃素就是吃斋,其实,吃素和吃斋也是不同的。食素,是指不吃肉食,指的是食材的本身。而斋,在《说文解字》中则是:“斋,戒洁也。”斋就是清心洁净,恭敬寡欲,修身养性。佛教中还说,“中不食”,为斋。中是中午,过了中午,就不可再进食了,这叫“持斋”。
有了朋友的一番解释,眼界大开,更引起我的莫大兴趣,就也想去寺院尝试一番。
那一日,慕名去了北京西郊的戒台寺。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麓,距市区35公里。始建于唐代武德五年(622年),原名慧聚寺。明代大修后,明英宗朱祁镇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所以人们都称其为戒坛寺,也叫戒台寺。
戒台寺规模宏大,风光秀丽,寺内除了“天下第一”的戒坛,最为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十株奇松。这些古松或经人工修整,或自然天成,经过了千百年风霜雪雨的磨砺,形成了各种奇特的造形,九龙松、许愿松、龙松、凤松、自在松、莲花松、卧龙松、抱塔松、凤尾松、骑墙松,尽皆傲骨挺立,曲虬苍郁,无不令人击节赞叹。
到了戒台寺,自然不会忘记去大斋堂。大斋堂坐落于戒台寺大雄宝殿南墙外,此处是寺院僧众吃斋的场所。至今,大斋堂依旧为游客提供免费斋饭。
戒台寺大斋堂
去大斋堂时,已临近十一点半,我正担心这里是否也会遵从佛门“过午不食”的规矩。却见斋堂门外,还有数十游人在排队等候。
排队到斋堂门口,见有义工一再轻声告知众人:要男女分列两队等候,进入斋堂后也要男女分开就座。
落座后等候分饭的食客
不一会儿,上一拨食客吃完离去,我们得以鱼贯进入大斋堂。大斋堂内其实并不大,堂内分左右两侧,各有几排长桌长凳,每桌并排可挤坐三人。每人面前放着两个酱红色塑料碗和一双筷子。众人各自落座,仿佛参与某种仪式,皆寂静无声,很有些庄重。
进餐前,先放录音,讲解进餐的规矩:进入斋堂后不可说话,入座后不可再随意起身走动;进餐时须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可接打手机;应按自己的食量进餐,不可剩余浪费;如需添饭,就把碗放到桌子边沿,用手势向义工表示。
录音里,还特意向食客提出就餐要树立“三念五观”。“三念”就是“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和“誓度一切众生”。“五观”则是要考量自己有何功德受此供养,要想到农人要经多少辛苦劳累才种出这些粮食,故而绝不可浪费一粒粮食:二是要看自己的德行是否圆满,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否对得起眼前这钵饭;三是要“戒贪戒过,天下之患,以贪为宗;没有贪心,则诸患不生。”四是要认识到“吃饭只是为了维持生命,所以不可贪恋美味,不可嫌弃粗食砺饭。”五是要认知“吃饭是为了修持自己的德行,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暗自思忖这五观,这不就是我们日常的行为准则吗?如若每个人都遵循了,这个世界怎可能不美满?
随着录音机里传出的诵经声,食客们都跟着合掌闭目凝神。我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此时的我,果真心如止水。
随后,几位义工提着木桶,给食客一一分餐,一碗米饭、一碗素菜,虽说都是简单的素食,但这时,见不到一人蹙眉抱怨。
此时,整个斋堂里鸦雀无声,没有饭店里常见的喧哗声,没有手机的铃声,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轻微的筷子和碗磕碰的声响。
就在这时,一位义工借着添菜之机,凑近坐在我身边一位年轻食客,无声地示意他咀嚼时的声音小一点。
这位年轻的食客起初一脸懵懂,突然,他又好像想起什么,尴尬地点了一下头,压低了进餐时的咀嚼声。
在寺院用斋,不仅仅是进食的形式,而是作为一种自我禅修。所以,进餐时不可说话,要默默地咀嚼,尽量不流露出“贪婪”的吃相,要尽量不发出声音,就连碗筷也不要碰击出声。这样做,一来表示法相庄严,仪态规整,令人会心生恭敬;其次,是出自礼貌和修养,这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突然想起,有一次聚餐,一位干部每当端起酒盅一饮而尽时,嘴里就会发出一声超级响亮的“滋溜”声,有人笑噱他这是在深情地享受美味。
不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否定过进食时的“吧唧嘴”声,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进餐时发出过大的声响是持鄙夷的眼神,认为这是一种粗俗的没有修养的表现。
在佛门,却有界定,认为进食也是一种自我禅修。所以,进餐时不可说话,要默默地咀嚼,要时时不忘农家“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难,要尽量不流露出“贪婪”的吃相。如此这般,一来表示法相庄严,仪态规整,令人会心生恭敬;其次,是出自礼貌和修养,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正当我庆幸自己在进餐时没有发出“吧唧”声,那位义工居然又转身低声对我说:“请把您的腿放下来!”我先是一愣,难道进餐时连腿也不能翘?但我还是顺从地把腿放了下来。
后来,才知,佛门是不认可跷二郎腿的坐姿的,认为这样的坐姿有失人的庄正。在中华文明的传统礼仪中,也认为翘腿而坐也是一种不礼貌的动作,是一种傲慢蔑视他人的表现。
我是什么时候养成吃饭时翘二郎腿的毛病呢?从小?还是长大以后,我记不起来了。过去,我一直以为,吃饭时翘着二郎腿不关他人,又不伤大雅,为何就不能翘?那位义工的一句提醒,让我想了很久。一个不良习惯的养成,往往就起自无从察觉之时。
戒台寺的这顿斋饭,居然让我格外小心谨慎起来。以致我离开戒台寺后,每到吃饭时,我都会刻意地注意我的腿是不是又翘起来了。
斋饭结束,发现,所有食客吃完后的饭碗里都是粒米不存,完全没有在酒店饭馆里吃一半剩一半的现象。而且,所有食客吃完斋饭后,在起身离开时,也都会主动把碗筷摆放整齐。突然,我又联想到,为什么我们平时开会时,会场上的手机声总是此起彼伏?为什么饭馆里的喧闹声总是此起彼伏?看来,规矩和氛围是决定一切的!
我要学会恭恭敬敬地吃饭。
去戒台寺,吃饭就是一种修行!
北京戒台寺
戒台寺里吃斋饭
和朋友聚会,有朋友说起佛门进食的一些规矩。
朋友说,最初,僧人都是持钵四处乞食。对那些僧人来说,“乞食”的本身就蕴涵着佛门教义:乞食,就是去除骄慢,不贪美食,专心修行;也是僧人以乞食接触大众,借机说法。所以,在那时,乞食而生是僧者的唯一选择。而且,垦土掘地、种植粮食蔬果时,也会无意伤害(虫类)生命,这是佛教所不认可的。
佛教自东汉传到中原后,最初的僧人也是采取乞食的方式。但很快,由于乞食和中国的民情和道德理念相悖,僧人们就大多放弃了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靠乞食而生,多会被视为“不事劳作”“寄居而生”,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与尊敬。而且,由于僧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寺院又多位处偏远,仅靠托钵乞食,难以生存。在此情况下,自南北朝以后,多变为由皇室贵族以赐田的方式供养僧人,僧人不再四处乞食。
唐朝时,百丈禅师又立下清规,要求僧人采取“昼而农、夜而禅”,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在耕作中修行,逐渐为僧人所认同。
汉传佛教中,素食是最突出的特点。目前世界各地的佛教门派中,也只有汉传佛门有吃素的戒规。佛教开创之初,僧徒并不讲究素食。也是,你托钵行乞,人家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哪还能挑剔食物的种类?因此,佛门也就从未规定僧人可吃什么,不可吃什么,除了忌食“五荤”(葱、蒜、韭、薤、兴蕖),僧人是可以吃“三净肉”的(即不眼见所杀、不耳听杀声、不专为我所杀的肉类)。
在汉传佛教中,僧人素食始自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公元511年,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读佛教《楞伽经》,当他读到“菩萨大慈大悲,不忍食一切众生肉”时,大有所悟,由此,他就开始素食了。而且,他还要求天下僧人“立誓永断酒肉”,并以法令天下,违者严惩。自此,中原僧人就开始笃行素食,不沾荤腥。
当今,人们多把“荤”和“腥”混为一谈,其实,“荤”和“腥”是有明显区别的。“荤”是草字头的字,所以荤是植物;而“腥”是“月”字旁,在古代,“月”和“肉”通用,所以“腥”代表肉类。
《说文》中说:“荤,臭菜也”。在佛教中,“荤”特指葱、蒜、韭、薤、兴蕖(产于新疆和西亚等地,其味如蒜,干燥后为中药阿魏)。由于这些植物多带刺激性,僧人在相互交流时,因吃了“荤”而产生的特殊的气味容易引起他人的不适,所以佛门禁食“荤”。
当前,还有许多人认为吃素就是吃斋,其实,吃素和吃斋也是不同的。食素,是指不吃肉食,指的是食材的本身。而斋,在《说文解字》中则是:“斋,戒洁也。”斋就是清心洁净,恭敬寡欲,修身养性。佛教中还说,“中不食”,为斋。中是中午,过了中午,就不可再进食了,这叫“持斋”。
有了朋友的一番解释,眼界大开,更引起我的莫大兴趣,就也想去寺院尝试一番。
那一日,慕名去了北京西郊的戒台寺。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麓,距市区35公里。始建于唐代武德五年(622年),原名慧聚寺。明代大修后,明英宗朱祁镇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所以人们都称其为戒坛寺,也叫戒台寺。
戒台寺规模宏大,风光秀丽,寺内除了“天下第一”的戒坛,最为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十株奇松。这些古松或经人工修整,或自然天成,经过了千百年风霜雪雨的磨砺,形成了各种奇特的造形,九龙松、许愿松、龙松、凤松、自在松、莲花松、卧龙松、抱塔松、凤尾松、骑墙松,尽皆傲骨挺立,曲虬苍郁,无不令人击节赞叹。
到了戒台寺,自然不会忘记去大斋堂。大斋堂坐落于戒台寺大雄宝殿南墙外,此处是寺院僧众吃斋的场所。至今,大斋堂依旧为游客提供免费斋饭。
去大斋堂时,已临近十一点半,我正担心这里是否也会遵从佛门“过午不食”的规矩。却见斋堂门外,还有数十游人在排队等候。
排队到斋堂门口,见有义工一再轻声告知众人:要男女分列两队等候,进入斋堂后也要男女分开就座。
不一会儿,上一拨食客吃完离去,我们得以鱼贯进入大斋堂。大斋堂内其实并不大,堂内分左右两侧,各有几排长桌长凳,每桌并排可挤坐三人。每人面前放着两个酱红色塑料碗和一双筷子。众人各自落座,仿佛参与某种仪式,皆寂静无声,很有些庄重。
进餐前,先放录音,讲解进餐的规矩:进入斋堂后不可说话,入座后不可再随意起身走动;进餐时须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可接打手机;应按自己的食量进餐,不可剩余浪费;如需添饭,就把碗放到桌子边沿,用手势向义工表示。
录音里,还特意向食客提出就餐要树立“三念五观”。“三念”就是“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和“誓度一切众生”。“五观”则是要考量自己有何功德受此供养,要想到农人要经多少辛苦劳累才种出这些粮食,故而绝不可浪费一粒粮食:二是要看自己的德行是否圆满,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否对得起眼前这钵饭;三是要“戒贪戒过,天下之患,以贪为宗;没有贪心,则诸患不生。”四是要认识到“吃饭只是为了维持生命,所以不可贪恋美味,不可嫌弃粗食砺饭。”五是要认知“吃饭是为了修持自己的德行,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暗自思忖这五观,这不就是我们日常的行为准则吗?如若每个人都遵循了,这个世界怎可能不美满?
随着录音机里传出的诵经声,食客们都跟着合掌闭目凝神。我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此时的我,果真心如止水。
随后,几位义工提着木桶,给食客一一分餐,一碗米饭、一碗素菜,虽说都是简单的素食,但这时,见不到一人蹙眉抱怨。
此时,整个斋堂里鸦雀无声,没有饭店里常见的喧哗声,没有手机的铃声,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轻微的筷子和碗磕碰的声响。
就在这时,一位义工借着添菜之机,凑近坐在我身边一位年轻食客,无声地示意他咀嚼时的声音小一点。
这位年轻的食客起初一脸懵懂,突然,他又好像想起什么,尴尬地点了一下头,压低了进餐时的咀嚼声。
在寺院用斋,不仅仅是进食的形式,而是作为一种自我禅修。所以,进餐时不可说话,要默默地咀嚼,尽量不流露出“贪婪”的吃相,要尽量不发出声音,就连碗筷也不要碰击出声。这样做,一来表示法相庄严,仪态规整,令人会心生恭敬;其次,是出自礼貌和修养,这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突然想起,有一次聚餐,一位干部每当端起酒盅一饮而尽时,嘴里就会发出一声超级响亮的“滋溜”声,有人笑噱他这是在深情地享受美味。
不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否定过进食时的“吧唧嘴”声,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进餐时发出过大的声响是持鄙夷的眼神,认为这是一种粗俗的没有修养的表现。
在佛门,却有界定,认为进食也是一种自我禅修。所以,进餐时不可说话,要默默地咀嚼,要时时不忘农家“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难,要尽量不流露出“贪婪”的吃相。如此这般,一来表示法相庄严,仪态规整,令人会心生恭敬;其次,是出自礼貌和修养,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正当我庆幸自己在进餐时没有发出“吧唧”声,那位义工居然又转身低声对我说:“请把您的腿放下来!”我先是一愣,难道进餐时连腿也不能翘?但我还是顺从地把腿放了下来。
后来,才知,佛门是不认可跷二郎腿的坐姿的,认为这样的坐姿有失人的庄正。在中华文明的传统礼仪中,也认为翘腿而坐也是一种不礼貌的动作,是一种傲慢蔑视他人的表现。
我是什么时候养成吃饭时翘二郎腿的毛病呢?从小?还是长大以后,我记不起来了。过去,我一直以为,吃饭时翘着二郎腿不关他人,又不伤大雅,为何就不能翘?那位义工的一句提醒,让我想了很久。一个不良习惯的养成,往往就起自无从察觉之时。
戒台寺的这顿斋饭,居然让我格外小心谨慎起来。以致我离开戒台寺后,每到吃饭时,我都会刻意地注意我的腿是不是又翘起来了。
斋饭结束,发现,所有食客吃完后的饭碗里都是粒米不存,完全没有在酒店饭馆里吃一半剩一半的现象。而且,所有食客吃完斋饭后,在起身离开时,也都会主动把碗筷摆放整齐。突然,我又联想到,为什么我们平时开会时,会场上的手机声总是此起彼伏?为什么饭馆里的喧闹声总是此起彼伏?看来,规矩和氛围是决定一切的!
我要学会恭恭敬敬地吃饭。
去戒台寺,吃饭就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