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在邓州为岳父过生日,内弟捧上一尊装满酒的大瓷瓶,我顿时就被瓷瓶的釉色所吸引。内弟捧着一个紫红色的大瓷瓶依次给大家斟酒,我的目光却始终离不开这尊大瓷瓶。试探着问,这是钧瓷?内弟点头,说,这是禹州的朋友送的正宗的钧瓷。立刻,我张口就说,这瓷瓶我要了!
中国自古,就有汝、耀、官、定、磁、钧、景和哥窑八大名瓷之说,多年来,我南北走动,也见识过不少瓷器。就拿瓷器来说,我就曾积攒有汝瓷瓶、官瓷盏、哥窑罐、磁窑杯、耀窑盘、德化白瓷观音和浙江龙泉茶罐等物件,却唯独没有钧窑的瓷器。
每当我驻足观赏釉色纯净,有如凝脂象牙般的德化白瓷,欣赏那釉色如红宝石般纯粹艳丽郎瓷;每当我从浙江龙泉青瓷茶罐舀取茶叶,凝视着它那苍翠厚润,温润如玉的釉色,都无不由衷感到一种深沉的美感,这也就就更期盼着能拥有一件钧瓷。
突然又想起,当初学外语时,就曾有过疑问。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名称大都是音译,比如日本,英语叫Japan;澳大利亚叫Australia;俄罗斯叫Russia,唯独我们中国,在英语中叫China,这是为何?老师解释说,那是由于中国的瓷器实在太了不起,他的出神入化让洋人敬慕的匍匐在地,把中国恭称为“瓷之国”,也就是China。你说,我等华夏子孙又怎能不热爱自己杰出的国宝!
离开邓州时,内弟把那个钧瓷大瓶装入一个纸盒里送给我,里面还附着一张印刷精美的钧瓷证书。我如获至宝,我终于有了一件钧瓷啦!
钧瓷酒瓶
后来,去许昌游览关羽秉烛夜读《春秋》的春秋楼,许昌的朋友对我说,汝瓷就出于西距许昌30公里的禹州。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禹州一带就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黄帝之后的颛顼、帝喾、尧、舜等部落联盟首领的领地也都在禹州一带。后来,大禹因治水有功而被舜封为夏伯,舜还把他自己的领地虞邑赐给大禹,改名夏邑。禹在晚年,传位给黄帝的玄孙、皋陶的儿子伯益。但伯益见天下诸侯都拥护禹的儿子启,故而伯益又让位于启。“帝启元岁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享诸侯于钧台。”启即位后,在都城夏邑(今禹州)建钧台,宴请天下诸侯。所以“钧台大享”也被视为夏朝的开国大典。“华夏第一都”居然就在禹州!
夏朝的最后一帝桀,曾将商部落首领汤囚禁于钧台。商灭夏后,将国都北迁于朝歌(今河南淇县)。
战国初,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虔在禹建都,改称此地为阳翟。直至金代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该处有“钧台”遗迹,遂改名钧州。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为避神宗朱翊钧的名讳,改钧州为禹州。
拥有如此厚重历史之地,怎可不去!
车行半小时,到禹州。同江南许多城镇相比,禹州有点清冷,但老街陌巷,古风犹存。行不远,朋友停车,手一指,说:“那就是钧台!当初夏启大宴诸侯的地方!”
禹州钧台
仿明清风格的钧台不大,门洞两侧有楹联:“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只是觉得,这后人修建的钧台太小了点。想当初,物质条件虽匮乏,但筵宴天下诸侯,就这点地方他们如何坐得下?
到禹州,自然更要去拜访钧瓷。
钧瓷起始于唐代,由于这里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老家。唐玄宗李隆基见这种瓷的釉色鲜艳夺目,色彩变幻莫测,便将这种瓷器命名为“道玄瓷”,这瓷色有如吴道子的画作,出神入化,还定为宫廷御用瓷,严禁民间私藏。后来,又因这种瓷器是在钧台附近烧造出来的,故名“钧瓷”。
及至宋代,宋徽宗曾做一梦:梦中雨霁,天空异彩纷呈,瑰美艳丽,厚重韵润,令他记忆深刻,于是下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徽宗的这道圣旨一时难倒了无数工匠,但最后,还是被技高一筹的汝州工匠烧制来。当宋徽宗见到瓷器通身焕发着独特的飘逸空灵的色韵,正是梦中所见的那种“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彩,大喜过望,赞其为“神钧宝瓷”。宋徽宗是一位造诣高深的艺术家,不仅精通书法,他的工笔画也是“艺极于神”,他对色彩的领悟更为精辟独到。能得到这位“百艺皆精”的艺术家皇帝赏识的钧瓷,其艺术魅力绝非世间凡物。
钧瓷之所以美如天工,主要在于其釉色的瑰丽高雅,青若碧天,白如冬雪,润似美玉。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也可多色辉映,加上变化莫测的天然流纹,极显典雅雍容,绚丽斑斓夺目的帝王之气。
美若天物的钧瓷
而且,宋徽宗痴迷道教,故而宋代“上品”钧瓷更是追求自然天成的“道家风范”,极具高雅平和之美,成为瓷中无上的极品,无数艺人把能烧出“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彩当作毕生的最高追求。
在禹州钧瓷博物馆,绚丽多彩的钧瓷更是吸引了我。
钧瓷之被誉为中国名瓷之首,就在于她的釉色之美。钧瓷釉色浑厚透亮,乳光晶莹,色彩纷呈,以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和墨色为色中上品。有时多种色彩集于一身,“红中渗紫、紫里含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有时还会出现珍珠点。因此也有“画家笔拙,丹青难绘”之说。
而钧瓷与众不同的最为鬼斧神工之处,则是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
神奇诡秘的窑变工艺,是钧瓷烧制的关键所在。其他瓷器上的釉色及纹饰,全凭人工调配着色,而钧瓷釉彩则靠在釉中加入微量金属,由烧窑火候的变化而自然天成,幻化无穷。其精品往往会出现江河山川、日月星辰、湖光山色、云霞雾霭等深邃莫测的精美图案,“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韵味奇妙;而且,由于釉色的自然天成,所以也就“窑变无双,钧瓷无对”,世间绝无两件釉色完全相同的钧瓷作品。
赏钧瓷,其核心是一个“变”字,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光线观赏,其色彩千变万化,趣成天然,堪称“神、奇、绝、妙”
钧瓷更高的境界以“迸瓷”为奇。迸瓷又叫“开片”,是瓷器在烧制过程中,釉色在高温的作用下渗透到瓷胎中,促成釉面开裂,使釉面在色彩万变的基础上出现多种美丽的纹路。其中,“冰裂纹”,看似敲击碎裂,裂纹如网状纵横交错,表面上却了无痕迹;“蚯蚓纹”,如龙走蛇行;“鱼子纹”,似繁星点点,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宋代帝王为了增加钧瓷的高贵和神秘,精品钧瓷入选宫廷后,其他的全部被销毁,以防民间私存,故而钧瓷精品少有传世。所以,至今世间仍流传“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以至于如今连钧瓷残碎片也成为收藏的珍品。
虽说钧窑兴盛于宋,其实,钧瓷真正的烧制时间很短,仅只20余年。靖康之乱(1126 年)后,宋室南迁,瓷窑也毁于战乱。因此后世想得到一件汝瓷更是不易。元代时,虽再度点火烧制钧瓷,但其色彩和造型也从宋代官窑的极致唯美转为注重实用,趋向于民间化,档次自然也就下降。
元末明初,又因战乱和灾荒,烧瓷中心南移,北方名窑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虽再度复苏,但终因政局混乱,钧瓷烧制一直处于不温不火之中,烧窑技术也逐渐失传。勉强烧制出来的钧瓷大都釉色单一、工艺粗糙、色调灰暗。但汝州人并不气馁,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老艺人的指点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究,经过无数此失败,终于烧制出色彩斑斓、异彩纷呈的钧瓷,纯正钧瓷的新时代终于来临。
钧瓷的窑址在禹州西30公里的神垕镇,朋友问我去不去看看。我说,我不懂烧窑,不去也罢。
瓷中瑰宝说钧瓷
那一年,在邓州为岳父过生日,内弟捧上一尊装满酒的大瓷瓶,我顿时就被瓷瓶的釉色所吸引。内弟捧着一个紫红色的大瓷瓶依次给大家斟酒,我的目光却始终离不开这尊大瓷瓶。试探着问,这是钧瓷?内弟点头,说,这是禹州的朋友送的正宗的钧瓷。立刻,我张口就说,这瓷瓶我要了!
中国自古,就有汝、耀、官、定、磁、钧、景和哥窑八大名瓷之说,多年来,我南北走动,也见识过不少瓷器。就拿瓷器来说,我就曾积攒有汝瓷瓶、官瓷盏、哥窑罐、磁窑杯、耀窑盘、德化白瓷观音和浙江龙泉茶罐等物件,却唯独没有钧窑的瓷器。
每当我驻足观赏釉色纯净,有如凝脂象牙般的德化白瓷,欣赏那釉色如红宝石般纯粹艳丽郎瓷;每当我从浙江龙泉青瓷茶罐舀取茶叶,凝视着它那苍翠厚润,温润如玉的釉色,都无不由衷感到一种深沉的美感,这也就就更期盼着能拥有一件钧瓷。
突然又想起,当初学外语时,就曾有过疑问。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名称大都是音译,比如日本,英语叫Japan;澳大利亚叫Australia;俄罗斯叫Russia,唯独我们中国,在英语中叫China,这是为何?老师解释说,那是由于中国的瓷器实在太了不起,他的出神入化让洋人敬慕的匍匐在地,把中国恭称为“瓷之国”,也就是China。你说,我等华夏子孙又怎能不热爱自己杰出的国宝!
离开邓州时,内弟把那个钧瓷大瓶装入一个纸盒里送给我,里面还附着一张印刷精美的钧瓷证书。我如获至宝,我终于有了一件钧瓷啦!
后来,去许昌游览关羽秉烛夜读《春秋》的春秋楼,许昌的朋友对我说,汝瓷就出于西距许昌30公里的禹州。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禹州一带就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黄帝之后的颛顼、帝喾、尧、舜等部落联盟首领的领地也都在禹州一带。后来,大禹因治水有功而被舜封为夏伯,舜还把他自己的领地虞邑赐给大禹,改名夏邑。禹在晚年,传位给黄帝的玄孙、皋陶的儿子伯益。但伯益见天下诸侯都拥护禹的儿子启,故而伯益又让位于启。“帝启元岁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享诸侯于钧台。”启即位后,在都城夏邑(今禹州)建钧台,宴请天下诸侯。所以“钧台大享”也被视为夏朝的开国大典。“华夏第一都”居然就在禹州!
夏朝的最后一帝桀,曾将商部落首领汤囚禁于钧台。商灭夏后,将国都北迁于朝歌(今河南淇县)。
战国初,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虔在禹建都,改称此地为阳翟。直至金代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该处有“钧台”遗迹,遂改名钧州。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为避神宗朱翊钧的名讳,改钧州为禹州。
拥有如此厚重历史之地,怎可不去!
车行半小时,到禹州。同江南许多城镇相比,禹州有点清冷,但老街陌巷,古风犹存。行不远,朋友停车,手一指,说:“那就是钧台!当初夏启大宴诸侯的地方!”
仿明清风格的钧台不大,门洞两侧有楹联:“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只是觉得,这后人修建的钧台太小了点。想当初,物质条件虽匮乏,但筵宴天下诸侯,就这点地方他们如何坐得下?
到禹州,自然更要去拜访钧瓷。
钧瓷起始于唐代,由于这里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老家。唐玄宗李隆基见这种瓷的釉色鲜艳夺目,色彩变幻莫测,便将这种瓷器命名为“道玄瓷”,这瓷色有如吴道子的画作,出神入化,还定为宫廷御用瓷,严禁民间私藏。后来,又因这种瓷器是在钧台附近烧造出来的,故名“钧瓷”。
及至宋代,宋徽宗曾做一梦:梦中雨霁,天空异彩纷呈,瑰美艳丽,厚重韵润,令他记忆深刻,于是下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徽宗的这道圣旨一时难倒了无数工匠,但最后,还是被技高一筹的汝州工匠烧制来。当宋徽宗见到瓷器通身焕发着独特的飘逸空灵的色韵,正是梦中所见的那种“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彩,大喜过望,赞其为“神钧宝瓷”。宋徽宗是一位造诣高深的艺术家,不仅精通书法,他的工笔画也是“艺极于神”,他对色彩的领悟更为精辟独到。能得到这位“百艺皆精”的艺术家皇帝赏识的钧瓷,其艺术魅力绝非世间凡物。
钧瓷之所以美如天工,主要在于其釉色的瑰丽高雅,青若碧天,白如冬雪,润似美玉。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也可多色辉映,加上变化莫测的天然流纹,极显典雅雍容,绚丽斑斓夺目的帝王之气。
而且,宋徽宗痴迷道教,故而宋代“上品”钧瓷更是追求自然天成的“道家风范”,极具高雅平和之美,成为瓷中无上的极品,无数艺人把能烧出“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彩当作毕生的最高追求。
在禹州钧瓷博物馆,绚丽多彩的钧瓷更是吸引了我。
钧瓷之被誉为中国名瓷之首,就在于她的釉色之美。钧瓷釉色浑厚透亮,乳光晶莹,色彩纷呈,以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和墨色为色中上品。有时多种色彩集于一身,“红中渗紫、紫里含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有时还会出现珍珠点。因此也有“画家笔拙,丹青难绘”之说。
而钧瓷与众不同的最为鬼斧神工之处,则是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
神奇诡秘的窑变工艺,是钧瓷烧制的关键所在。其他瓷器上的釉色及纹饰,全凭人工调配着色,而钧瓷釉彩则靠在釉中加入微量金属,由烧窑火候的变化而自然天成,幻化无穷。其精品往往会出现江河山川、日月星辰、湖光山色、云霞雾霭等深邃莫测的精美图案,“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韵味奇妙;而且,由于釉色的自然天成,所以也就“窑变无双,钧瓷无对”,世间绝无两件釉色完全相同的钧瓷作品。
赏钧瓷,其核心是一个“变”字,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光线观赏,其色彩千变万化,趣成天然,堪称“神、奇、绝、妙”
钧瓷更高的境界以“迸瓷”为奇。迸瓷又叫“开片”,是瓷器在烧制过程中,釉色在高温的作用下渗透到瓷胎中,促成釉面开裂,使釉面在色彩万变的基础上出现多种美丽的纹路。其中,“冰裂纹”,看似敲击碎裂,裂纹如网状纵横交错,表面上却了无痕迹;“蚯蚓纹”,如龙走蛇行;“鱼子纹”,似繁星点点,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宋代帝王为了增加钧瓷的高贵和神秘,精品钧瓷入选宫廷后,其他的全部被销毁,以防民间私存,故而钧瓷精品少有传世。所以,至今世间仍流传“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以至于如今连钧瓷残碎片也成为收藏的珍品。
虽说钧窑兴盛于宋,其实,钧瓷真正的烧制时间很短,仅只20余年。靖康之乱(1126 年)后,宋室南迁,瓷窑也毁于战乱。因此后世想得到一件汝瓷更是不易。元代时,虽再度点火烧制钧瓷,但其色彩和造型也从宋代官窑的极致唯美转为注重实用,趋向于民间化,档次自然也就下降。
元末明初,又因战乱和灾荒,烧瓷中心南移,北方名窑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虽再度复苏,但终因政局混乱,钧瓷烧制一直处于不温不火之中,烧窑技术也逐渐失传。勉强烧制出来的钧瓷大都釉色单一、工艺粗糙、色调灰暗。但汝州人并不气馁,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老艺人的指点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究,经过无数此失败,终于烧制出色彩斑斓、异彩纷呈的钧瓷,纯正钧瓷的新时代终于来临。
钧瓷的窑址在禹州西30公里的神垕镇,朋友问我去不去看看。我说,我不懂烧窑,不去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