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房山昊天塔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发动北伐,意欲收复幽云十六州。代州刺史杨业奉命在陈家谷口(今山西省朔州市西南二十里)与辽军展开激战。由于援兵迟迟不到,杨业负伤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因敬佩杨业,辽朝萧太后还下令在密云古北口修建一座杨家庙(杨令公庙),予以祭祀。
传说,杨业死后,他的的骨骸被存放在幽州城西南的昊天塔下。杨六郎杨延昭派孟良前去盗取杨业的骨骸。孟良的好友焦赞见状,也悄悄跟踪孟良而去。
孟良来到幽州昊天塔,趁夜色进入塔中,找到了杨业的骨骸。此时,焦赞也悄悄跟随进入塔内。黑暗中,孟良发觉身后有人,以为是辽兵,便回手一板斧劈了过去。焦赞没来得及反应,便被砍死。孟良发现自己误杀好友焦赞,深感悲痛,便托巡更人程宣将杨业的骨骸送到开封,自己则拔刀自刎,死于焦赞的身旁。
杨延昭接到父亲的骨骸,又得知孟良焦赞已双双身亡,因悲痛而吐血身亡。
杨家将的故事,自古妇孺皆知。过去,看传奇小说《杨家将演义》,对第四十四回“六郎议取令公骸 孟良焦赞双丧命”一段印象颇深。小说中写到:“日色靠晚,孟良悄悄登台上,果见一香匣,贮着骸骨在焉……乃解开包袱,并木匣裹之,背下台来。不想焦赞随后即到,登台中层,手摸着孟良足跟,厉声曰:‘谁在台上勾当?’孟良慌张之际,莫辨声音,只道番人缉捕到来,左手抽出利斧,望空劈落,正中焦赞头顶,一命须臾。”
“比及孟良走下台来,并无动静。孟良自付道:‘守军缉捕者,岂止一人来乎?此事可疑。’径踏近前,于星光下视之,大惊曰:‘此莫非焦赞乎?’拨转细视,正是不差。盂良仰天哭曰:‘特为本官成谋,谁知伤却自家?纵盗得骸骨,亦难赎此罪矣。’道罢,孟良径出城来,已是二更,恰遇巡警军摇铃到来,孟良捉住曰:‘汝是那一处巡军?’巡警军应曰:‘我不是番人,乃屯戍老卒,弗能归乡,流落北地,充此巡更之职。’孟良曰:‘是吾本官之福也。’乃道:‘我有一包袱,央汝带往汴城无佞府,见杨六使,必有重谢。’巡军曰:‘杨将军我素相识,当为带去。’因问:‘公乃何人?’孟良曰:‘休问姓名,到府中便有分晓。’即解下包袱,支付巡军,再三致嘱勿误。”
“复来原处,背焦赞出城坳,拔所佩刀,连叫数声:‘焦赞!焦赞!是吾误汝,当于地下相从也。’遂自刎而亡。可惜三关壮士,双亡北地。”
自此,中华也就有了“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之说,以形容兄弟同心,形影不离。我也对孟良焦赞这对好兄弟的意外之死十分遗憾,却一直不知这二人究竟死于何处。
近些年来,我对中国古塔产生兴趣,便一一巡访起各地的古塔。
常住北京,自然对北京的古塔格外留心。有资料说,北京地区有各式古塔三百余座,号称全国的“塔城”。其中,北京西南侧的房山区,就有古塔112座。房山不仅古塔多,古塔的形制也很齐全,有舍利塔、骨殖塔、功德塔、纪事塔、瞭望塔和经幢等,所以,房山也就被称为“塔城”北京里的“塔乡”。
那一天,我专程去了房山区,先后拜访了镇岗塔、姚广孝墓塔和昊天塔。
令我惊讶的是,那座昊天塔居然就是当初孟良“盗骨”处,也是孟良焦赞罹难处!
昊天塔,又称“多宝佛塔”,就耸立在房山区城内的昊天公园里。“昊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对最高之神的尊称,又名昊天上帝,民间都敬称其为“老天爷”。
到房山城区,乘F28路公交车,到昊天公园南门。迎面,那座昊天塔就高高地耸立在不高的土岗之上。
昊天塔高45.85米,五层,平面呈八角形。塔身挺拔壮丽,古朴苍劲。
昊天塔是一座楼阁式空心砖塔,建于辽代(1068年)。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楼阁式建筑在中国已经出现,而楼阁式塔则是古印度佛塔和中国传统建筑中楼阁相结合的产物。所谓楼阁式塔就是根据楼阁的结构,将塔建成多层,内部设有多个楼层及通向每层的楼梯,每层也都设有门窗。
一般来说,因为“北地多风”,一般不宜修建楼阁式塔,所以,楼阁式塔多见于长江以南地区。而这座昊天塔也就成了北京地区罕见的楼阁式砖塔。
昊天塔身下部的须弥座为两层束腰,上面镶满砖雕花卉;第一层束腰每边有4个壶(kn)门,内雕狮子;第二层束腰上有佛龛4座,每个佛龛里均有一尊坐佛和两尊协侍。塔身各面转角处各塑有一托塔力士。由于年久失修,这些浮雕佛像全都残缺不全。但从残迹中,仍可看出原来浮雕的造型奇异,手法精美。
塔身各层的东、南、西、北四面均有券门,其余四隅面则开直棂假窗。各层檐下饰有仿木结构的砖砌斗拱。
昊天塔的塔刹为砖砌八角莲花瓣承托的双层圆形涩叠,上置宝珠,颇似一顶毗卢帽,塔刹完全采用砖砌,这也是十分少见的一种形式。
昊天塔内有阶梯,直通塔顶。各层皆有回廊,回廊内有瞭望口,可供人登高远望。不过,从低矮狭窄的回廊来看,这座塔并不适于闲人登高远望,只能是一座主要以军事观察为主要作用的瞭望塔。
自五代(907年——960年)中期,辽国(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于936年扶植石敬瑭攻灭后唐建立后晋以后,石敬瑭便将幽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割让给辽国。后来,辽国又扶持北汉政权割据河东(以太原府为中心)。
960年,后周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从此中国也就进入了辽宋对峙时期。北宋初年,为了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宋朝对辽国采取守势。
974年(宋太祖开宝七年),辽国主动与宋朝议和,双方互派使节,开通边贸,惠利于民。但这种局面只维持了五年,到了979年七月,宋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宋太宗赵匡义又决意用武力收回幽云十六州。于是,他便亲自率军北伐,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在高粱河畔(现西直门外)和辽军展开了激战,最后以宋军惨败而告终。
雍熙三年(986年),歇息了几年的宋太宗再次率军北伐。这次,他从山西北上,在雁门关北面的朔州一带又与辽军展开大战。结果,这场大战又以宋军惨败而告终。也就在这场大战之中,杨家父子为国捐躯。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兵临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下,宋廷震动。宰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双方隔河对阵。由于辽将萧挞凛身中宋军强弩,重伤而死,辽军受挫,便向宋真宗提出停战建议。此时的宋真宗也不愿再打下去,便接受了辽国的建议。经过双方反复谈判,最终辽国接受宋真宗提出的“宁付金帛,不失寸土”的条件,双方订立盟约: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给辽国岁币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之间以白沟河(流经今河北省涞水、北京市房山区、涿州市东北码头镇)为界,从此,辽宋双方结束了军事对峙状态。
从位置上看,昊天塔就位于界河的北侧。
正由于此,后人也就把北京(幽州)和杨家将的故事连在了一起。至今在北京尚有“挂甲塔”“挂甲村”“望儿山”“东北旺(望)”“六郎庄”“穆桂英点将台”“七郎坟”“卸甲山”等众多地名。所以,杨业的骨骸放在昊天塔似乎也顺理成章。
不过,翻看《宋史》,得知,杨家将抗辽战场主要是在山西和河北中西部地区,其最北到河北的易县、涞源、涿州、霸州和雄县(时称雄州)一带。杨业于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在现今山西朔州的陈家谷被俘,后绝食三天而死。杨业死在朔州,他的骨骸也就不可能迢迢数百里路送到幽州的昊天塔内存放。即便有“孟良盗骨”之事,恐怕也是发生在朔州,而不是在房山。
至于孟良和焦赞,在《宋史》中确有这两人,但历史上的孟良虽然与杨延昭处于同一个时代,但孟良只是一名文官,他也不可能跟随杨延昭镇守边关;而焦赞则是北宋宰相富弼的部将,杨业去世之时,富弼还没有出生,他和杨延昭至少相差半个世纪以上。所以,孟良和焦赞不可能成为“刎颈之交”,他们二位也不可能是杨延昭的“左膀右臂”。
那为什么在京郊地区会有这许多关于杨家将的传说和地名呢?主要还是人们敬慕杨家将的英勇抗辽,于是就根据自己的想象,将一些故事附会于当地地名及景观上。再经后世写书的文人说书的艺人的演绎,就成了人们信以为真的“事实”。你看,就在昊天塔旁,还有一座“孟良焦赞墓”。其实,这些,也就看看而已,当不得真。
但不管这些传说的真假,这些故事却伴随和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
昊天塔历经一千多年,在饱经荒凉与寂寞,承接风霜与历练后,依然坚强挺拔,巍然屹立。它是古代幽州历史的见证,也是燕京古都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