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塔上看匾额

从山西省的大同去浑源县的悬空寺,大约60公里车程;从悬空寺西南去应县,50公里的车程,很是方便。应县释迦塔天下闻名,去应县就是为了一睹这座世界最高也古老的木构宝塔的芳容。
远望木塔,高耸巍峨,完美无瑕,色彩斑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烁烁生辉!久久地遥望着木塔,突然觉得,好像天地间全都充弥着一种莫名的神秘与高玄,令人处于强烈的震撼之中。
释迦塔位于应县城内佛宫寺内,当初是辽兴宗耶律真应皇后萧挞里的建议,下旨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建于萧挞里的故乡应州。据说,为建此塔,耗用木材3000方,伐尽附近原始森林黄花梁的全部适用松木。一般来说,纯木结构建筑易腐易折易遭雷击火焚,每三十年就得大修一次,而且大多寿命难超五百年。但纯木结构的释迦塔能够存世千年不毁,确实举世罕见。这座释迦塔虽屡经浩劫,却安然如山。建成200多年到元代顺帝时,“大震7日”,350年前的明朝,山西灵丘一带地震,房屋倒坍,人死数千;1926年阎冯大战,870岁高龄的释迦塔被打中枪弹二百余发,两根立柱折断,多处起火,可是大火却很快自行熄灭;1948年解放应县之战时,国民党军在木塔上设立机枪阵地,木塔被多发炮弹击中,如此种种遭遇,但释迦塔却至今安然无恙,其建筑质量不能不令人敬佩。
释迦塔高67米,底层直径30.3米,八角飞檐,外观五层,加上暗层,实为九层。一座如此之高的纯木结构建筑,仅只采用纵横交错的主柱、桁架与斗斗拱相互搭连,不用一钉一铆,能在在地震战乱不断的边城耸立近千年,这本身就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
而令我更感兴趣的是,确实悬挂于木塔上的众多木匾。这是我见到匾额最多的塔,现存历代匾联竟有54 块之多。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髓。几千年来,匾额把诗词歌赋、书法篆刻的精华融为一体,以凝练的文字、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事,成为华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各种匾额,无不表达了民心向往、追求美好的向往,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更有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匾额,标榜了悬挂者的品习道德、光荣传袭,因而具有相当的促进和启迪作用。
国内现存帝王亲题的匾额,以清代的康熙乾隆为最,甚至几成泛滥。而明代以前的帝王题匾,却存世无几,弥足珍贵。
明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率军北伐班师,驻宿应州,登释迦塔眺望河山,提笔亲题“峻极神功”,挂于木塔的顶层;明代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御驾亲征,在应州一带击败南侵的鞑靼兵,登塔宴请有功将官时,亲笔题下“天下奇观”,就挂于第四层外檐,在他的祖宗明成祖朱棣之下。
在释迦塔各层外檐,还挂有诸如“天宫高耸”、“天柱地轴”、“峻极于天”、“中直不依”、“万古观瞻”、“永镇金城”匾额,多是历代地方士绅官员所题,却也用词精准,笔力苍劲,称得上是上佳墨宝。其中,最为气势磅礴者,当属悬于第三层外檐南侧的“释迦塔”匾。匾正中竖刻“释迦塔”三字,颜体楷书,端庄厚重,笔力雄健凝重,神韵连贯,令人叫绝。
不过,也听说,挂于木塔第二层的“天柱地轴”匾,是一位当地落马官员所写。因书法还凑合,所以保留下此匾,只是将落款剔除,另外还在这块匾的上一层檐外又加挂了一块“正直”匾,为的是以正压邪。
官好官赖,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当官者附庸风雅,想流芳百世,无可厚非。不过,千万不要将官势掺入其中。既然为官,吃着俸禄,那首先就要为民谋利,就要谨慎就要清廉。一边做着官一边还要利用权势做着“风雅”之事,难免没有猫腻。一旦为了“风雅”之事而被“摘去顶戴花翎”锒铛入狱,那才是人财两空,丢得大了。那个落马的江西省长胡长清不就是这样吗?那个落马的河南政协副主席靳绥东不就是这样吗,他们最终都沦为世间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