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戏园子

(2019-12-27 12:44:27)

平日常喜欢独自去北京各处转转看看。

在前门外大栅栏,突然发现,有好几家装饰得古色古香的戏园子。

记得一次在郑州,有朋友对我说,他从小就喜欢看戏。那时穷,买不起门票,就四里八乡地去庙会上看不要钱的戏。他感慨地对我说,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文化传统和历史是谁传播的?可不是那些文人,他们只是记载了历史,传播文化和传统的最大功臣,是那些大大小小的戏班子。你想,那些当官的文人有几个会向老百姓传播什么,而就是那些演员在台上唱,老百姓也就在乐呵呵之中接受了传统的文化。正如北京广和楼戏院的一幅对联所说:“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结义,重重演来,莫道逢场作戏;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

想想也是,那时的中国百姓,有几个受过教育,又有几个识文断字?他们所有的历史知识和道德观念,全都是从戏剧和说书先生的口口相传中得来的。莫看演戏只是一帮子人在台上咿咿呀呀装模作样,其实,他们所传递出的所有的信息都深深地铭刻在百姓的心中,形成了他们的观念、道德和传统,戏剧(包括评书等多种民间文化)的作用,尤其是在文化远未普及的时代,何其重要。

戏曲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中国的戏曲源自人类初始的宗教仪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自古至今,中华民族的文化道德价值取向虽然发生了无数次变化,但每个时期的文化嬗变也都会通过戏剧这种方式传达给芸芸百姓,民众从中受到极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歌舞艺剧最初只是利用自然地形展现,那时无盖顶的露天戏台被称为露台。唐代是中国戏曲形成的辉煌时期,演出场所也出现了可遮风避雨的乐棚。宋代,舞台趋向完备,出现了勾栏、戏房(后台)、神楼、腰棚(观众席)等。及至到了元代,由于统治阶级是从通过骏马弯刀夺得天下,故而重武轻文,使得那些文人也就失去了出仕之路。为了生存,文人们只有屈就市场,投身于马背上的统治者们也喜好的世俗化的戏曲创作。文人写作是为了糊口,而戏子有了曲和词,就可在舞台上施展,所以,在元代,舞台演艺更上一层楼,大放异彩。

当时天下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自然也就成为杂剧的中心。清代初始,皇室住进了紫禁城,八旗兵分别驻扎在皇城四周。为体现出帝都的威严,内城禁开设戏馆,原居民一律迁到城外。当时,前门外一带就属于城外,却又紧临内城,商贾云集,故而日渐繁华,戏园子自然也就在这一带扎根。

老北京的戏园子,多建于明清,兴于民国。那里曾是老北京人津津乐道、愉悦心情的地方。随着城市的发展,那些曾给老北京人带来过无数愉悦的老戏园子都消失在岁月的风雨中。但有的初颜虽改,却至今顽强地焕发着热能。

乾隆五十五年(1790),浙江盐务大臣为给乾隆祝寿,邀请徽班“三庆班”进京献艺。随着“三庆班”在京城的成功,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各地戏班子也陆续进京,于是后来就有了京剧这一国粹剧种。虽然此后内城不得开设戏班的禁令一再松弛,但老北京人却已然习惯了去前门外看戏的传统。

清代,紫禁城东侧的东四牌楼以南有九条平行的胡同,其中居于中间的本司胡同(实话实说,本司胡同就是本人的出生地)是朝廷教坊司所在地,其北侧的演乐胡同是教坊司所属演艺队的排练场。而本司胡同南侧的内务部街,在明代时称勾阑胡同,清代改称勾栏胡同。何为勾栏?为防止演员从舞台上掉下来,就在舞台周边加设勾花栏杆,勾栏也就逐渐成为戏曲演出场所的代称。胡同以演乐命名,以勾栏命名,可见当时这一带器乐之风何等盛行。

民国初期,北京的戏园子进入更热闹的时期,仅在前门外一带,就集中了京城七大戏园子:三庆园、广和楼、广德楼、庆和园、同乐园、庆乐园与中和园。每天晚上各戏园子里看客满座,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其中,位于前门外大街的广和楼戏院历史最为悠久,最初这里是明代盐商查家的私产,叫查楼,后来,改建成广和茶园。民国之初,这里又成为广和楼戏园。据说,康熙皇帝也曾来此看过戏,并赐与台联一幅:日月灯,江海油,风雷鼓板,天地间一番戏场;尧舜旦,文武末,莽操丑净,古今来许多角色。连皇上都来赏光,可见当时它的名声,真个如日中天。

民国初年是广和楼的黄金时期,北京城最富盛名的喜连成、富连成戏班就长年在这里演出,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潭富英等名角也都曾在此登台。日本占领时期,广和搂营业萧条,难以维持,便卖给了日本翻译李文轩。李文轩将广和楼拆毁,想重新修建,但还未实施,日本便投降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广和楼还是一片废墟。之后,人民政府重建广和楼,改名为广和剧场。2003年,广和剧场也成危楼,再次拆除后,又按历史风貌新建了广和大舞台和广和剧场。三天前我又去了这里,主要建筑还都被围栏遮住,但看得出,所有的建筑基本大功告成,即将对外营业。

老北京的戏园子

新建成广和大舞台即将开业

 广德楼戏园位于大栅栏西头路北,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门面不宽,里面却不小。当年四大徽班进京后,就先在这里演出,谭鑫培等名角也都在这里开始出名。1949年广德楼毁于火灾,后在原址重建,改名前门小剧场,周恩来总理还到场观看了新编剧《杨乃武和小白菜》。如今,这里又恢复了“广德楼”的旧名,郭德纲领衔的德云社在这里开设了分场。一场没名气的演员讲五段相声,就要卖150元的门票,实在不便宜。

老北京的戏园子
广德楼戏院
 

中和戏院,位于大栅栏西口路南粮食店街“六必居”酱菜园隔壁,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京剧名家程砚秋就曾长期在此演出。1938年,京剧名家尚小云也常在此演出。不过现在没有开业

这个中和戏院也是也是个有故事之处。最著名的当属1931918日晚,张学良正在这里看梅兰芳的拿手戏《宇宙锋》。演到一半时,副官来到张学良身边耳语一番,张学良立刻率众神色紧张地匆匆退席。第二天,报纸就登出了918深夜日军偷袭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可就在这段紧张时期,身为东北军统帅的张学良居然还有心携女友去看大戏!

老北京的戏园子内部大都不太宽敞,舞台居中,狭小,几十上百位观众都围坐在一张张方桌旁,边品茶嗑瓜子边看戏。北京看戏是有种种规矩的,就是鼓掌叫好也不能随时实地,一定要在一段唱腔之后才行。否则,是会遭到内行和“票友”的鄙视,甚至可能会被看成是前来“喝倒彩”“砸堂子”,那麻烦可就大了。

老戏园子里还有几位杂役主要负责引座、递热毛巾供看客搽脸。他们还时不时把戏牌拿给看客,请他们随意点戏。小一点的戏园子一般不要门票,都是演员演一小段后,由杂役前来收钱。就如说书的刚说到高潮,立刻就戛然而止,说一句“欲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然后伸手收钱,给了小钱,再继续开讲。

那时演出的剧目也很多,可以说涵盖了整个中华历史。我上中学时,父亲在汉口书店买了一本戏剧家陶君起写的《京剧剧目初探》,书中收集了自盘古开天地以来直到民国末期的几乎全部历史故事,知识性极强。在一段时间里,这本书成了我日日必读的宝贝,直至被翻看的断了线散了页。不夸张地说,我大部分的历史知识都是来自这本书。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旧戏院都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增添了许多新设施,使之面貌焕然一新,多数剧院也改称剧场。透过小小舞台的发展,可以听到历史前进的脚步声。

老北京的戏园子
位于虎坊桥的湖广会馆舞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文化形式逐渐取代了旧的文化形式,现代剧场也快速地取代了旧有的老戏园,形成了新的分布格局,长安大戏院、老舍茶馆、梅兰芳大剧院、天桥剧场等许多新的剧院遍布北京城东南西北。

到北京,去那些老戏院听一场纯粹的京戏,领略一下老北京的风貌,很有意思。毕竟北京的老戏院里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文化积淀。

老北京的戏园子
位于和平门南的正乙祠戏台,不是演出时间,只让站在后面看看,不让坐。

 老北京的戏园子

位于前门大街的老舍茶馆,可聚餐也可看戏。我先后去过4次,一次比一次装饰的富丽堂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漫步东厂胡同
后一篇:颐和园看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