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去芒康看盐场

那年到香格里拉,正在参加丽香铁路施工的朋友无意中说,西北不远的德钦县那面有个芒康盐场,就隔着一条澜沧江,两岸盐场出的盐却是一红一白两种颜色,味道也不相同。这到有意思。
看地图,从香格里拉向北经德钦县,再北行110公里就是芒康盐场,总共也就二百多公里的路程,走的是214国道,路况不差。于是就和朋友约定,明天就出发,去芒康盐场看看!
车过德钦县,告别梅里雪山,就一直沿着澜沧江北行。两岸的高山植被逐渐稀疏,土石裸露,滔滔的江水浑浊。
一路虽说颠簸,却也饱赏了滇北山地风光,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西藏。
再行不远,就到了盐场镇。
盐场镇隶属于西藏最南端的芒康县纳西乡,这里曾是茶马古道自滇入藏后的第一站。
起始于唐代的滇藏茶马古道南起云南丽江,经德钦,沿澜沧江峡谷北行110公里,到达西藏的盐井镇,再北行,一路崎岖,经过芒康,最后到达拉萨。由于有了藏民急需的盐巴、茶叶,这条连接南诏古国和雪域高原的贸易通道日益繁盛。到了明清时期,滇藏间的贸易达到顶峰。
从盐井镇入口附近的一条沙石山路下山,还没到澜沧江边,远远地就看到了江边两岸山坡上一片参差不齐的建筑,那就是闻名遐迩的芒康盐田。
待走近了,才发现,所谓的盐田,其实就是一片片搭建在江边山坡上的木构棚架:在几根原木立柱的顶端铺上带有边框的木板,在木板上糊上一层泥沙,就成了一块块面积约10余平米的盐田了。盐田与盐田之间有栈道木梯连通,一层层的自下往上延展。就像一片片小块的梯田,远看也像一片高低错落的吊脚楼。由于晒盐的木棚不密实,晒盐时会有盐水下漏,于是就在盐棚底下凝成一根根长长的有如钟乳石般的盐柱。在阳光照耀下,晶莹洁白的盐柱璀璨生辉。
盐田间,几个藏装妇女用高高的木桶背着盐卤,踏着陡峭的木梯,从江边盐池一步一步攀登到自家的盐田,再把木桶里的盐卤倒进盐田。这些藏妆妇女,并不因为繁重的劳动而衣履不整,而是一个个都装饰得清爽得体,鲜艳的裙裾和头上的珠饰光彩夺目,她们的脸上也总是洋溢着温馨的微笑。
那一块块从山腰铺叠而下,又从江边叠层而上的盐田,与女人劳作的身影,组成一幅绝美的画面。
在河谷边坡上搭建木架晒盐,估计走遍天下,也找不到如此巧妙的晒盐方式。
更令人称奇的是,据说上千公里的澜沧江两岸,唯有此处3华里范围内有盐卤水从地下涌出。而生活在澜沧江两岸的先民是如何发现这神奇的卤水泉的,也是个迷。
藏区多神山,这附近也有座神山,叫达美雍,相传达美雍神山是卡瓦格博神山的女儿。有一年,这一带流行瘟疫,百姓无力医治,女神见状心生怜悯,垂泪化泉为百姓治病祛灾,那泪水后来就化为盐泉,永远为当地百姓造福。
还有一个传说,说是一位家住澜沧江边的少女,她母亲的脖子上长了个恶疮。一天,她扶着母亲去达美雍神山祈祷,回家途中发现江边岩缝中有一股清凉的泉水涌出,她们就手捧泉水擦洗脸上的汗渍。没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居然是咸的,还带着淡淡的清香。当洒在脸上脖子上的泉水慢慢风干后,母亲的恶疮也就痊愈了。在此地发现盐泉,完全就是大自然的恩赐。
后来,当地的人们就在一处处泉眼处垒石蓄水,形成一个个卤井,然后用木桶将这盐水背到山坡上搭建好的晒盐池中晾晒。盐水经过几天的风吹日晒,水份自然蒸发,盐池里便会结晶出盐粒。这些盐粒表面的一层比较细白,味道纯正,一般多作为家用食盐。而用盐刀轻轻刮去表层细盐,下层的盐粒就比较粗硬,一般用来腌制食品或是喂给牛羊吃。一千多年来,这里就一直保持着这种原始的制盐方式。
澜沧江东岸叫盐井村,多是纳西族人居住,这里地势狭窄,山坡上布满了用木架搭成一块块鳞次栉比的盐田,盐田底部大多铺上白沙泥,所以晒出的盐颜色洁白,称为白盐。而在澜沧江西岸藏民聚居的加达村一带崖坡稍缓,盐田也就多些,因这里土多为红色岩土,所以晒出的盐也多为暗红色,人们都叫它红盐。和白盐相比,红盐产量高些,所以价格也就比白盐低一些。
在每年的3月至5月间桃花盛开时,是晒盐的最佳时节。这时产出的红盐产量高,质量也好,因此,红盐也被人们称为“桃花盐”。
由于生产模式没有什么变化,所以这里的盐产量多年来也大致差不多,一般每块盐田三至五天就能收一次盐,大约能收十几斤。每公斤可卖到1元左右。
虽说红盐的售价略低于白盐,但味道浓郁,用红盐打出来的酥油茶也鲜香好看,牛和羊吃后少生病,长膘快,所以颇受藏胞欢迎。
虽然芒康盐田的风干盐制作简单,但这些盐还是属于没有经过提纯处理的原盐,颗粒粗大,镁钙杂质较多,有些发苦,多被用来腌制食品。尽管芒康井盐的售价很低,但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芒康井盐也终将会被质量更好的精制盐所替代。或许不久的将来,这里的盐井就会关闭,古老的制盐场景也会逐渐消失,但盐井的故事却会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