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汉阳刘建华
汉阳刘建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64
  • 关注人气: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归的土尔扈特人

(2018-04-20 11:54:19)

从乌鲁木齐去和静县,汽车开行了6个多小时。走出车站,来接我的朋友对我说,先尝尝我们这里的蒙古烤羊肉串和羊肉拌面,然后再看看和静的美景。

在汽车上,我就领略了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纯美如梦一般的景色。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散落着点点白色的蒙古包,湿润清纯的蓝天白云中缭绕着的梦幻般淡青色的炊烟,还有游云般浮动着的羊群,翱翔在空中的雄鹰……令人彷佛漫行于仙境之中。

http://s16/mw690/003sXHiUzy7jPQ3LTGf8f&690

和静县在汉朝时属汉西域都护府,唐代属焉耆都督府,元时属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土尔扈特南路盟四旗驻牧于此,属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兼辖。民国三十八年(1939年),更名为“和通”县,1965年改为和静县。

《西游记》中的晒经岛就在和静县境内的开都河中,《西游记》中称之为通天河。唐僧取回真经,取道通天河回大唐。师徒四人到通天河畔,过去驮他们过河的千年老鼋又来载他们渡河。游到河心,老鼋得知唐僧居然忘记自己托他在如来佛面前为自己延寿的事,便将四人翻入河中。经书全部浸湿,只好将经卷摊在小岛上晾晒。唐僧为自己的食言而懊悔,便将和静点化为绿洲,并将岛上毒蛇点化为鱼,所以开都河流域至今无蛇。

其实,真正吸引我到和静来的,却是东归的蒙古族土尔扈特人。

土尔扈特,一个似乎很遥远,又很雄壮的名字。

我最早知道这个名字,是源于那部电影——《东归英雄传》。

不过,因了国产影视剧最擅长的杜撰和胡编,我从未完整地看过这电影。最令我反感的就是电影的结尾:老爹嘱咐女儿,割下刻在自己脊背皮肤上的真的东归路线图,献给可汗王。电影最后还有一段旁白:“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的率领下,经过半年多艰苦征程,终于到达中国新疆,完成了东归大业。东归路线图,在这次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民族大迁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不相信,率领十多万人的民族大迁徙,居然把生存的希望只寄托在一张并不精确的手绘线路图上,而事实上,当时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下一步该走向何方。所以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尽管历史上可能发生过这次民族大迁徙的事实。

http://s6/mw690/003sXHiUzy7jPQ6DW3b95&690

参观了在原和静王府里的土尔扈特部族历史展览,我终于了解了人们为什么称这次土尔扈特部族大迁徙是可歌可泣的历史壮举,为什么称大迁徙的首领渥巴锡为民族英雄。

明代末年,驻牧于伊犁塔城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在其首领和鄂尔勒克的率领下,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定居,并建立土尔扈特汗国。从此,他们在远离祖国的异乡生活了一百四十多年。

但这里并非和平之处,他们在这里遭到沙皇俄国的横蛮镇压,还迫使他们改信东正教。

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执政期间,沙俄还强迫土尔扈特部落参加扩张战争。短短二三十年间,共征兵32次,土尔扈特部落战士战死8万人。也就在这一时间,顿河哥萨克的移民激增,使土尔扈特人的生存空间大幅减少1761年,19岁的渥巴锡(17421775年)继承了土尔扈特汗位。1768年,沙俄再次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宣战,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下令,凡16岁以上的土尔扈特男子都必须上前线。

身受沙俄异族的压迫,又面临被迫参战而可能造成亡族灭种的危险,身处异乡的土尔扈特人萌发了回归祖国的决心。

1770年秋,在伏尔加河西岸的维特梁卡,渥巴锡召开了会议,并宣誓“离开俄国,东归祖国。”

1771117,土尔扈特人遗弃了不能带走的财产,冒着严寒,赶着牲畜,踏上了艰难的万里归程。

成千上万的妇孺和老人乘着马车、骆驼和雪撬,在子弟们护卫下,离开了伏尔加河草原,一队接一队地迤逦前进。

女沙皇叶卡特琳娜闻讯后立即派兵数万追击和阻截。渥巴锡把人马分成三路,一路走一路血战,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族人倒在血泊中。129日,他们抢渡河雅依克河,并烧毁了阻击他们的多处据点。随后进入了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继续向恩巴河挺进。

严冬过后,酷暑来临,在漫长的征途中,疾病侵袭,饥饿折磨,疲惫不堪的队伍在艰难中苦苦挣扎,还要防止哈萨克人不断的袭击。为了躲避跟踪而来的哥萨克骑兵,土尔扈特人被迫绕到巴尔喀什湖西南,走戈壁逾吹河、塔拉斯河一路。这一路水源缺乏,人们只好喝牛马血解渴,致使数万部族人死亡。

到达土尔阶河时,又遭遇沙俄军队的封锁。生死关头,渥巴锡鼓动大家坚持到底,土尔扈特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向着东方,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进,只有那里才是自己的故乡。刚强的土尔扈特人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奋不顾身,强渡土尔阶河,向南进入伊逊草原。

7月中旬,土尔扈特部落越过中俄边界坑格勒国拉,终于踏上了祖国的领土——伊犁西南塔木哈卡伦,结束了长达7个月、1万多里的长征。出发时的十七万人至此只剩下不到七万,十万人死于归途中的战斗、饥饿和疾病。他们个个蓬头垢面,形容枯槁,靴鞋俱无,并且丧失了几乎所有的牲畜。但最终他们确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实现了回归祖国的夙愿。

当时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及内蒙等地各族民众给了土尔扈特部族大量的物资援助,计有:马牛羊20余万头,米麦4万石,茶2万余封,羊裘5万多件,棉布6万多匹,以及大量的毛毡庐等。帮助土尔扈特人民度过了困难,在祖国的故土上“皆安居得所”,“俾得以所至如归”。

当年10月,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渥巴锡一行,并册封渥巴锡为“乌讷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可汗(汉语意为忠诚的旧土尔扈特英勇之王)”,将其部落安置在水草丰美的南疆开都河畔和靖县(今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上,休养生息,重建家园。

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她的《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说:“从有史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渥巴锡那样跨越大草原东迁那么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感动。”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永远镌刻在民族史册上。

回归后,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族并不十分放心,便用分而治之的办法分封各位头领,借以削弱渥巴锡的权力。渥巴锡汗从维护部族利益的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并争取到百年内不在土尔扈特部落征兵,并免除土尔扈特人8年税赋的权益。

渥巴锡在这次艰难的迁徙中积劳成疾,在他把部族安置好后,他却于177519日病故,年仅33岁。

弥留之际,渥巴锡对臣民们留下遗言:“安分度日,勤奋耕田,繁衍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祷。”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就是永远都会使自己的心灵和行为与民族的最高利益结合在一起。

http://s9/mw690/003sXHiUzy7jPQagpBu58&690

几百年来,这支蒙古族部落后裔,热爱祖国,他们自豪于祖先的这段悲壮历史,在和静,又多座渥巴锡的雕像和“东归英雄”的字迹。一个崇拜英雄的民族肯定是极具荣誉感的民族,一个有信仰的民族一定是伟大的民族。

受传统教育多年,我从小就崇拜英雄,尤其崇拜为民族流血献身的英雄。没有一个个民族英雄英勇献身的榜样作用,就没有我们现在如此辉煌的民族发展史。民族英雄,并非一定是上阵杀敌的武士,以大智大勇力挽祖国于狂澜动荡、玉柱擎天般地捍卫民族疆土和尊严,都是青史留名的民族大英雄。

所谓民族英雄,当是以一个真诚而无畏的灵魂体现了民族共同信仰的伟人,在他的身上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内核,凝聚着民族所共同追求的高尚美德,如同不熄的火炬照亮了民族的历史,最终升华为激越子孙后代不懈进取的典范和楷模!

我们的时代永远需要英雄,英雄是一个民族的旗帜。影响及于一个民族,那他就是民族英雄;及于一个国家,他就是国家英雄。

那十七万东归的土尔扈特牧民,他们就是英雄!

深究起来,土尔扈特人主要是因为“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欺凌”,才选了东归的道路。其实,说到底,英雄的基点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

自古以来,“家”与“国”息息相关。追求自由与幸福的信念,正是对故土百年不渝的怀念。土尔扈特人为了自由与幸福,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冲破了无数艰难险阻,万里东归祖国,不正是“千秋家国”理想的真实写照么?

土尔扈特人的东归让世人认识了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蒙古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猎人老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