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与“和合”二仙

到苏州,寒山寺不可不去。多年来,唐代诗人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一直深深吸引着我。
从火车站乘游3路公共汽车到寒山寺,已是下午。远远地就看见一座高挑的单孔石拱桥。
心头一热,那就是梦绕魂牵的枫桥。站在河岸遥看着那高拱在枫河上的枫桥,不由默吟起“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仿佛看到船帆上亮着的盏盏桅灯,在河面上洒下满粼粼碎碎的光斑,岸边秋木萧萧,传来寺钟悠悠,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http://s16/mw690/003sXHiUzy7dPax5Hn92f&690
寒山寺不大,建筑颇为精巧。前庭是数间佛殿,后院是五级佛塔。香炉内香烟缭绕,使寺院倍添神秘祥和的气氛。许是日暮阴晦,树影重重的缘故,寺院里暗红棕色的木廊飞檐,窗棂斗拱,笼罩在古柏巨松的黛绿色中,给人一种穆沉浓重的感觉。
寒山寺创建于南朝梁代(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唐代贞观年间异僧寒山曾住于此,后改名寒山寺。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此地遭遇战祸,寺院毁于顷刻之间。宣统二年(1910年)江苏巡抚程德全主持募捐修复。这个程德全,很是个人物。在他出任黑龙江将军行营总理时,面对俄军即将炮轰齐齐哈尔的危机关头,以身挡住炮口,临危不惧,使全城免遭蹂躏,由此得以破例擢升为黑龙江将军。后在担任江苏巡抚时又遇辛亥革命。他举臂呼应,还用竹竿挑落巡抚衙门屋顶上的乌瓦,表示“改换门庭”,支持革命,被推举为江苏革命军政府都督。后来他皈依如来,终老佛门。
http://s5/mw690/003sXHiUzy7dPaz1rWQd4&690
寒山寺之天下闻名,由自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诗。
张继是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两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张继避难南下,漂泊于江淮。
一日,他路过吴中,借宿于枫桥畔。江南秋夜,荒村野郊,圮桥孤舟,寒霜凛凛,点点渔家灯火。面对如此冷落月色,联想到天下大乱,自己的仕途无望,落魄之人含愁难眠,寂寥中又传来阵阵深沉的古刹钟声。他感慨万千,愁思得以升华,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因此应景而生。
千百年来,无数游人前来寻幽觅胜,都想亲身领略张继笔下的诗情画意。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并非大家,如果不是漂泊避难,张继恐怕正在朝中做官,估计也难得写出这等绝妙的诗作来。世事难料,许多事物的价值,皆非一时可定。落难自然不好,但如没有落难,也就没有如今的《枫桥夜泊》。看来,正应了那句:少年文章落魄诗。正是落难成就了张继。
有意思的是,在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身后,本应供奉观音菩萨的位置却竟是唐代僧人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这却令我有些迷懵。
http://s3/bmiddle/003sXHiUzy7dPaCmgdc22&690
这石刻像出自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罗聘画风奇而不诡,自成一体,尤善画鬼神。他的这幅寒山拾得图,用笔粗旷随意,线条简洁却眉目传神。画中寒山右手指地,笑态可拘;拾得坦胸露腹憨笑静听,上面还刻有妙趣横生的题词:
“寒山、拾得二圣降乩诗曰:呵,呵,呵!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为人烦恼终无济,大道还剩欢喜间。国能欢喜君臣和,欢喜庭中父子联。手足多欢荆树茂,夫妻能喜琴瑟贤。主宾何在堪无喜,上下情欢分愈严。呵,呵,呵!考寒山、拾得为普贤、文殊化身。今称和圣、合圣,为寒山、拾得变相也。”
原来,寒山寺是供奉“和合二仙”的寺院。
寒山、拾得二人都是唐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唐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邱胤著《寒山子诗集传》中曾记载着他们的怪异传说。
传说,当初谁也不知道寒山的来历,只偶尔见他住在天台山唐兴县七十里一个叫“寒岩”的地方。他以桦树皮为帽,着破衣木屐,形容枯悴,或望空独笑,或沉思默想,一幅疯癫模样。他和当地国清寺的杂役僧拾得十分友好,常在一起说笑。拾得小时候是个弃儿,被国清寺禅师丰干带回寺中抚养,所以众人都叫他“拾得”。一次,丰干禅师拜谒台州刺史闾邱胤,闾邱胤向丰干打听当地名人贤士。丰干说:“见之不识,识之不见。欲若见之,不得取相。”并告诉闾邱胤:“国清寺的寒山、拾得实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化身。”
闾邱胤忙赶到国清寺寻去见寒山和拾得,并躬身礼拜。二人连声笑道:“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干?”说罢,双双归返寒岩而去。闾邱胤追到寒岩,并送去衣物。可寒山、拾得二人却缩身遁入石缝,从此杳无音迹。闾邱胤命人在周围搜寻多日,只在附近岩石和破屋墙壁上抄到三百首诗。闾邱胤把这些诗编成集,流传至今。
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行江青草合,入塞红尘起。
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今日归寒山,梳流兼洗耳。”
寒山寺藏经楼下就是寒拾殿。正中供奉的是和合二仙的金身塑像。旁边有一段他们的对话。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也。
对此思之良久,感慨万千。以往要是早知道这样精辟的论话,多少干戈可以化为玉帛,多少烦忧可以不在。
http://s6/mw690/003sXHiUzy7dPaNDhcN35&690
不过当地民间关于寒山、拾得的传说却带有浓浓的爱情色彩。说是寒山、拾得本是兄弟,两人同时爱上一个姑娘。寒山为了拾得幸福,主动放弃爱情离家出走。拾得得知后,深受感动,也舍弃姑娘寻找寒山。半路上拾得在莲池折了一枝荷花,寒山见到拾得,手捧食盒相迎,两人便在枫河边结庐出家,后来这里就成为寒山寺。
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下诏封寒山为“和仙”,拾得为“合仙”。从此“和合二仙”便成了人们和谐美好的象征。在许多喜庆场合和民间建筑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手持荷花宝盒的“和合二仙”垂发赤足、披衣坦胸、嬉笑欢乐的形象,含喻着“和(荷)谐合(盒)好”之意。
中华传统道德倡导“和为贵”,和衷共济、和谐友好,和气生财、和谐为本、和为贵、“天下和,百利生”,成了我们处理矛盾的主要方式。和气仍众和,合心则事和;世人能和合,快活乐如何。
带着无限感慨,走出寒山寺。
运河边有座茶楼,高高飘荡的茶旗,一个斗大的“茶”字隐现其间。耳边传来悠悠的琵琶声,还有男女吴侬软语,听得不甚明了,但是呢喃的韵味同样让人如痴如醉。
突然,寺内有谁敲响了那口铜钟……
http://s5/mw690/003sXHiUzy7dPaPDGHa1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