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骷髅王庙吊赵括

(2017-03-18 11:14:12)

九州撷趣之九

骷髅王庙吊赵括

 

 

有“豫晋第一奇山”之称的珏山是郑州通往晋城的门户,险峻奇丽,风光无限。

骷髅王庙吊赵括

在山西晋城和朋友聊起地方特色美食,朋友说,晋城最有名的一道菜叫高平烧豆腐。我哂笑,这也太平常了吧!有三千年辉煌文化史的晋城就没别的名菜了?朋友说,“纸上谈兵”的故事你知道吧,就是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的事就发生在晋城的高平。白起的残暴激起了人们的仇恨,后世百姓便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火烧水煮油炸后后,再蘸着蒜泥吃,以泄心中之愤。

又从朋友那里得知,在高平,还有长平之战陈列馆等不少遗迹。而且,从晋城到高平,也就30公里的车程。那还犹豫什么,出发!

汽车飞驶在二广高速公路上,看着公路两边葱茏的山岭,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遮天蔽日的烟尘。烟尘中,军鼓擂响,旌旗舞动,兵器碰撞,震天的呐喊,无不令人惊怵心魄。2260多年前的那场大战似乎又出现在眼前。

战国后期,不断强大的秦国开始实施统一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计划。公元前266年,秦国丞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矛头首先指向东邻的三晋。早在公元前 453年,晋国分裂为赵、韩、魏三国,史称三晋。三晋之中,赵国实力最强。

公元前262年,秦国发动了攻打韩国的战争。《史记》记载:“(秦昭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就是在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野王城(太行山东南),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今河南省新郑市附近)的联系。

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国将领王占领上党(今长治市东南)后又向赵国(国都邯郸)发起进攻。赵国派大将廉颇于长平(今高平市北)率军抵抗。

骷髅王庙吊赵括

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廉颇采取了有效的固守营垒的战略。秦国屡攻不下,便采取离间计,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散布流言说:秦国最畏惧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若是他当主将,那可不得了!廉颇老了,打一仗败一仗,现在被秦军围困,他快坚持不住,就要投降了。

赵孝成王也不满廉颇连吃败仗,又坚持固守不肯出战的做法,就召见赵括问:你能不能出任主将抗击秦军?

赵括说:秦军若派白起为主将,我和他胜负居半。若仍是王为将,不在话下。

赵孝成王很满意,随即任命赵括为将替代廉颇,率军解救上党。

蔺相如闻讯后劝谏赵王:赵括只会读他父亲写的兵书,不知战争瞬息万遍,派他做大将不合适。

赵括的母亲也请求赵孝成王不要派赵括为将,她说:赵奢生前说过,赵括谈起兵法,眼空四海,滔滔不绝,但他不是个将才,他不懂得战争的残酷,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般容易。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赵军肯定会断送在他手里。’”

赵孝成王没有接受他们的劝告。

当年七月,赵括一到长平,就撤换了许多将领,并改变了廉颇以防守为主的战略,在山西长平一带摆开了与秦军决战的架势,并主动出击。而秦国则暗中派遣凶残的白起任主将,王任副将,秦昭王还亲临前线督战。面对毫无实践经验又高傲轻敌的对手,白起先是假装败退,诱赵军深入,而后将赵军全部分割包围。

到了九月,被围的赵军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赵括率五千精兵突围,却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群龙无首,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为了彻底打垮赵国,秦主将白起以“前秦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为由,下令将赵国降兵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幼士兵回国报信,令“赵人大震”。曾经强大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很快就堕入衰亡。

骷髅王庙吊赵括

坑杀赵军降卒后,白起还命令把赵军被砍下的头颅堆聚在一起,称其头颅山。赵军将士的身躯则堆在杨谷村附近,号称“白起台”。后有人题诗哀悼:

高台百尺尽头颅,何止区区万骨枯!

矢石无情缘斗胜,可怜降卒有何辜?

这就是长平之战。

车到高平市,再向西行2公里,到谷口村。

谷口村是个平静祥和的村落。

骷髅王庙吊赵括    谷口村中有个不高的土丘,丘上有座简陋的庙,门楣上写着“骷髅庙”。

骷髅王庙吊赵括

庙里碑刻记载,此地原名杀谷,又叫哭头,就是当年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赵兵之处。多年的风摧雨淋,不断有白骨露出地面。到唐朝,李隆基从潞州(今山西长治)返回京师路过此地,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便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建祠祭奠那四十万悲凄的孤魂野鬼。

在这座清代重修的庙里,我没见到那个大如斗的骷髅,只供着一男一女两尊塑像。男像白面长髥,女像穿唐服,牌位上写着“感业大王”和“白衣大士”。

一位坐在庙旁的老者说,那个骷髅早就没了,现在这里只供奉赵括夫妇。我说,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四十万生灵涂炭,他还有何颜面端坐于此?老者说,传说过去一到夜晚就能听到冤鬼啼嚎,百姓想到那赵括是冤鬼之首,就将他供于此,以后也还就风平浪静了。

老者还说,谷口村的人都姓“申”——不管原来姓什么,只要迁居到此,就必须得改姓“申”。因为“申”为“神”的谐音,除了神,谁还能“服得住”那些冤魂?

站在庙门口,环视四周,村舍安静祥和,早已没了刀光剑影,没了尸躯遍野,头颅成山,没了萧瑟悲冽的战争氤氲……回首再看那骷髅庙,惨白色的山墙,乌黑的庙门,门上方两侧开了两扇六角形的窗户。远远看去,整座小庙就好像就是一个巨大的骷髅。那两扇小窗就像骷髅的两个眼窟,茫视着前方。在那无瞳的眼窟里,我彷佛看到了不散的冤怨,看到了未酬的眷恋……

我的心突然一阵痉挛,想起在庙里看到的那首明代诗人于达真的诗来: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

离开谷口,北行7公里,到永录村。前些年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挖出了许多森森白骨。令人惊讶的,在这些枯骨中,一些头骨和腿骨上竟还插着锈腐的箭镞。文物部门得知,进行了考古勘察,发掘尸骨百余具,还在这里修建了长平之战遗址展示厅。

骷髅王庙吊赵括

走进展示厅,满是肃杀之气,百余具散碎的尸骨就堆放在巨大的泥坑中。有的无首,有的骨碎,有的佝偻。我慌忙躲出大厅。我害怕看到这样的场面,我更不愿看到这样的场面。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

令人悲催的是,近年来有些“学问”人,突然对赵军四十万降卒被“坑杀”一事大感兴趣起来,纷纷开讲座发论文,议论起到底是秦军“活埋”了赵国40万战俘,还是将战俘杀死后再“掩埋”的“学问”来。其实,无论如何,这四十万年轻人的性命被残酷地剥夺了,这还不够惨烈吗?而这些吃饱了撑的“学问”人却对此不当回事地研究起如何杀掉这些人方式来,岂不太有些冷酷无聊?!

汽车再北行5公里到长平村。长平村是战国时的长平古城,北魏时为高平县治,明清时为长平驿,长平之战就得名于此。

眼前是一片麦浪滚滚,宁静平和,远处间或传来声声鸡鸣。我不敢相信,这里曾经就是那数十万大军浴血厮杀的战场。

早在数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这一带生活,他去世后就葬在离此不过十余公里的羊头山。如果先祖有知,他肯定会为子孙的如此残杀而恸哭不已。

2200多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过去,如今,古战场已是一片丰收在望的金黄色的麦田和栉比的村落,然而,就在这里,至今有许多村名都还与那场惨烈的战争有关,如围城村、箭头村、赵庄、谷口村、徘徊村等。

围城村相传为赵军被秦军围困之处,赵括就死于该地。箭头村,因曾出土大量长平之战的箭头而得名。赵庄村,相传赵括战死后,当地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岭上。为使子孙后代不忘赵国,遂将此地改名为赵庄。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

一场惊天骇世的大战就这样烟消云散了,我们后世从中能得到什么?

后世在评论长平之战时,都把赵国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赵括的没有实战经验不懂兵法的变通之道。

赵括出身名将世家,生于军人家庭的将领大多有一个特点,就是天生的慷慨激昂,壮怀激烈,因为他们怀有太多的骄傲与梦想,但他们大多又不谙世故,自负清高。比如汉朝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在朝堂上就曾对汉武帝豪迈地说: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并立下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就负着这样的豪言壮语,他率领五千步兵踏上了导致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不归路。

赵括也是如此,他的出身令他于国家的生死存亡责无旁贷,于是,在危难的形势下,他不顾自己有多大本领,对自己满是高期望值地上任了。赵括接手了一场本不该他接手的战争,接手了一场他个人难以承担的战争。经他的手,为一场结局惨烈的战争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骷髅王庙吊赵括

大粮山位于高平市东米山镇。这里曾是长平之战的一处战场,也是赵军的指挥中心和粮仓所在地,大粮山就由此得名。传说赵将廉颇在此率军驻扎两年之久,演绎了以沙代粮等历史故事。山顶修建有壮观的廉颇庙,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处廉颇庙。

骷髅王庙吊赵括

客观地说,失败的责任,不能都由赵括来承担。赵孝成王听信谗言,不顾时宜地临阵换将,并将廉颇审时度势作出的固守拒强敌的策略改为盲目进攻;当然,新任主将赵括无实战经验,冒失地统领大军深入险地,此皆兵家大忌。当赵国决定改守为攻,以赵括取代廉颇时,失败的结局就已注定。

而此时的秦军,却连出奇招胜招:面对赵国老将廉颇的固守,秦国丞相雎采用了离间计诱使赵国临阵换将,而秦国却悄然启用久经沙场凶悍善战的大将白起。秦军又采取了诱敌深入、分割包围堵截援军的策略,使赵军一步步陷入绝境。

由此,想到了三国蜀魏街亭之战。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任命39岁的马谡为先锋,与魏军对歭于街亭。马谡舍城上山设营,结果被魏军截断水源而不战自溃。

街亭之战,表面上蜀军败在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实际上却是败在诸葛亮的用人决策上。尽管刘备临终前就曾叮嘱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同是长于理论又缺乏实战经验,同是相对年轻的将军,同又被后世垢诋,一个成了“纸上谈兵”的成语,一个成了“马谡用兵——言过其实”的歇后语。而这一切却又都源于上层决策者的用人失误。

长平之战的一切,很值得我们的警觉。

理论是前人实践的总结,但任何一件事的性质、策略、条件、环境等都不相同,瞬息万变中,决胜的机会很可能稍纵即逝,这些,都需要冷静地随机应变,适宜的变通往往就是取胜的法宝。盲目的自以为是,盲目的照搬,都只会导致失败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赵括自负高明不懂变通,但他绝非只是“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至少,他是为自己的国家浴血奋战而死;至少,他没有投降;至少,他极大损耗了敌手的力量,使得秦国无力在短期内对赵国在进行毁灭性的战争。秦将白起事后就说:“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历史无法改变,长平之战后,天下再也没有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统一之势不可阻挡。终于,在39年后,秦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皇帝。

但由于秦国大规模地凶残杀降,也在相当程度上延缓了天下统一的进程。因为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激起各国的同仇敌忾,“民皆不欲为秦”。秦国带着这个胎记步入天下一统,但也同时就陷入了天下共讨之的怒潮之中。结果不到20年,强大的秦王朝霎时就灰飞烟灭了。

在高平晚餐时,朋友问我点什么菜。我张口就说,高平烧豆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