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雨:为汉画奔走二十年|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标签:
爱故乡故乡力量文化新乡贤 |
分类: 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 |
为汉画奔走二十年
——南阳民间文化学者袁祖雨事迹
推荐人:郑棣文(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活动河南联络员)
推荐语:袁祖雨被誉为当代中国十四位传拓名家之一。传拓作品先后被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和中央美院等机构及社会各界名流收藏。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西域史专家杨镰先生收藏并考证命名袁祖雨的汉画作品《巡行丝路》,引起自2009年至今的“南阳与丝绸之路”文化热潮。中央美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画家靳之林先生收藏袁祖雨的汉画作品《折木相羊》,大为称赞,称其体现了“中国魂”、“民族魂”。农民袁祖雨二十几年如一日,扎根故乡,热爱故乡,节衣缩食收藏研究南阳汉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事迹多次被国家省市级媒体宣传,被誉为“行走在民间的丝路发掘者”,特别在今年9月即将播出的央视大型纪录片《寻汉》中被重点宣传报导。
人物简介:
袁祖雨,1968年8月生,男,本科学历,宛城区溧河乡袁老家村人,南阳民间文化学者。自1991年开始收藏、研究、传拓南阳汉代画像石,现为南阳国风汉画研究所副所长,南阳市非遗传拓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主要藏品有“张骞通西域”、“嫘祖”、“折木相羊”等国宝级南阳汉代画像石。
2012年6月受邀参加国家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中国传拓技艺联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专题发言稿《探索汉画像石拓片全息拓》收入该研讨会论文集。代表作《巡行丝路》和《嫘祖》收入国家图书馆编辑故宫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拓技艺图典》。
人物故事:
“两扇门”的触动,打开汉画心门
袁祖雨,字蒲山,号云石山长。他1968年8月生,本科学历,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袁老家村人,南阳民间文化学者。自1991年开始收藏、研究、传拓南阳汉代画像石,现为南阳国风汉画研究所副所长,南阳市非遗传拓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拓代表作《张骞通西域》《嫘祖》《折木相羊》等,先后被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和社会各界名流收藏。二零一二年六月受邀参加国家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中国传拓技艺联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并做《南阳汉画像石全息拓》主题发言。先后发表《南阳民间收藏汉画像石介绍》《“张骞通西域”汉代画像石考辩》《折木相羊——南阳汉画新发现》等专业论文。
软磨硬泡了半天后,袁祖雨还是无功而返。但是此后的两三个月里,这块石头成为了袁祖雨的一块心病,让他魂牵梦萦,茶饭不思。这可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啊,难道就任其风吹雨打么?虽然知道暂时无法改变熊某的想法,可他还是管不住自己的脚步,一次次赶去探望那块汉画像石。从2004年5月到2005年11月,袁祖雨一共去了熊家12次,每次去他除了凝神观察那块石头外,就是和熊某谈汉画像石,谈自己的爱好和追求。被他感动的对方,最后主动说把石头卖给他。袁祖雨欣喜若狂,当即回家四处筹款。后来,熊某亲自在11月29日,开着拖拉机把像石送到了袁祖雨家里。这件事,让袁祖雨看到了南阳群众对南阳文化的热爱,“知道我是征集汉画像石的,很多群众非常支持。原来他们之所以不知道保护像石,是因为不知道那是文物。”
这块费尽周折淘来的像石,就是后来震惊汉画收藏界的“巡行丝路”画像石,后来经考据,又更名为“张骞通西域”。
2014年4月6日,清明节假期第二天,方城县博望镇迎来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汉》摄制组和南阳十多位拓片高手。这其中就有袁祖雨,作为市非遗传拓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他,和其他汉画像石收藏者、研究者共同全形拓制了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张骞桥上的汉画拓片。从九点开始到十七点,清洗、上纸、捶打、着墨,随着拓制工序渐次推进,石桥上一张张人物、瑞兽等汉画清晰地呈现出来,被央视记者——摄入镜头。(张骞桥,位于博望镇博望村的白条河上,是一座三孔石桥,桥头有“汉博望侯张骞封邑”刻字石碑,两侧的桥栏上,用青石镌刻着36幅仿汉画石刻,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此桥始建于汉代,历史上曾几次翻修,桥体采用了大量汉、唐、元、明、清画像石,其中汉画像石达100多块。)
b.“折木相羊”的“楚风涵韵”
2012年9月,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在南阳市成功举办。会前,政府对城区新华东路与仲景路十字口南段扩宽改造,紧急施工中,从路基下零散出土一些大石条,随废土被施工车辆就近倒入南部不足100米的新路基处,一在工地捡拾废铁的张姓市民捡到后,知其为汉画像石,电告并赠予喜爱汉画的袁祖雨。
这块汉画像石长168厘米、宽41厘米、厚32厘米,主画面右部一武士正倾力折拽树枝,左部一武士俯身手按一兽前腿。石质为南阳市北郊蒲山所产优质石灰石,呈青灰色。其雕刻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剔底竖纹浅浮雕,二是无边框,年代可能是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袁祖雨检索后兴奋地发现,树木被折枝是汉画中首次发现,它的图象意义应该不同于以往大家对汉画树的研究。
经过苦苦地研究、考证与思索,袁祖雨对该画像石做初步释读,依内容拟命名为“折木相羊”。他用数万字详细论证与解读了这一命名:画面右部武士正倾力折拽神木——若木的树枝,左部一武士俯身手按神兽——神羊的前腿。画面主题应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若木是供太阳在西极栖落的神树;神羊是獬(xie,四声)豸(zhi,四声),是独角兽;武士源自希腊神话的战神形象。在汉代南阳,积淀深厚的楚汉文化和丝绸之路畅通而东传的丝路文化交汇融合,《离骚》的意境和当时流行的战神(武士)格式化造型,共同影响,成就了汉画“折木相羊”。“折木相羊”反映了“屈贾精神”从战国到汉代的历史传承,是“屈贾精神”的高度艺术概括,是“楚风汉韵”的典型形象。
南阳汉画馆研究员牛天伟也认为,综观全国四大汉画像石的出土地区,唯有南阳汉画中的独角神兽最为典型。春秋战国时代,南阳地区主要属楚国的统辖范围。在南阳这个楚风汉韵的地方,南阳汉画中的一角之牛、一角之羊,都是独角兽的形象,可以推断画像石左部瑞兽就是“神羊”。
在汉画像石墓建筑系统中,最醒目的位置,就是门楣石。南阳汉画门楣石上大多刻画逐疫辟邪角抵升仙等内容,“折木相羊”的汉代主人期望自己的灵魂能像屈原的灵魂一样,得到“中正之道”,长生不死,护佑后人,令人欣慰的是,躬逢盛世,地不爱宝,“折木相羊”重见天日,是弥足珍贵的南阳汉画新发现。
靳(jin,四声)之林对这一命名也欣然认同,并在其拓片上题字相合。他说,汉画直接表现《楚辞》是首次发现,汉文化直接承袭了楚文化,“折木相羊”就是实证,说南阳“楚风汉韵”,“折木相羊”就最典型。
c.“巡行丝路”像石更名只为求实
“巡行丝路”是一块长3米、宽0.4米的汉画像石,上面刻有汉朝出塞部队驱逐敌人、凿空(古代称对未知领域探险)西域的画面。这块汉画像石是南阳为古代丝绸之路源头的有力证明,当年曾惊艳一时。
08年曾经定名为“巡行丝路”的名声在外的重要像石,后来在杨镰的启示下,袁祖雨分别从时代、胡人与汉人、大使车、汗血马、绳行沙度之道与新疆虎等方面队该画像石再做解读,推断这是一幅反映汉使冲破胡人阻挠行进在丝绸古道上的历史画卷,应取名为“张骞通西域”。有人曾问,对于一块已经闻名天下的汉画像石,且本就是袁祖雨的藏品,再更名有必要吗?袁祖雨说,这是对文化的负责,也是对南阳历史的负责。前一段时间,央视纪录片导演徐欢为拍7集纪录片“汉”来到南阳,在他的陪同下进行考察,对他的研究也极为认同。将“巡行丝路”更名为“张骞通西域”,只因为更符合历史真相。
对学术一丝不苟的袁祖雨,竟然要推翻专家对自己这块闻名天下的汉画像石的命名,这让人由心钦敬。也许,他将一直走在汉画像石的追寻探索之路上,在文化中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