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袁祖雨:为汉画奔走二十年|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5-10-28 13:05:53)
标签:

爱故乡

故乡力量

文化

新乡贤

分类: 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

为汉画奔走二十年  助故乡证是丝路源

——南阳民间文化学者袁祖雨事迹

 

推荐人:郑棣文(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活动河南联络员)

推荐语:袁祖雨被誉为当代中国十四位传拓名家之一。传拓作品先后被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和中央美院等机构及社会各界名流收藏。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西域史专家杨镰先生收藏并考证命名袁祖雨的汉画作品《巡行丝路》,引起自2009年至今的“南阳与丝绸之路”文化热潮。中央美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画家靳之林先生收藏袁祖雨的汉画作品《折木相羊》,大为称赞,称其体现了“中国魂”、“民族魂”。农民袁祖雨二十几年如一日,扎根故乡,热爱故乡,节衣缩食收藏研究南阳汉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事迹多次被国家省市级媒体宣传,被誉为“行走在民间的丝路发掘者”,特别在今年9月即将播出的央视大型纪录片《寻汉》中被重点宣传报导。

                                                 http://s4/mw690/003sTgEzzy6WyqUFWg343&690

人物简介:

袁祖雨,19688月生,男,本科学历,宛城区溧河乡袁老家村人,南阳民间文化学者。自1991年开始收藏、研究、传拓南阳汉代画像石,现为南阳国风汉画研究所副所长,南阳市非遗传拓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主要藏品有“张骞通西域”、“嫘祖”、“折木相羊”等国宝级南阳汉代画像石。

    2010年至2011年,在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和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资助下,撰写论文《南阳民间收藏画像石介绍》,发表于《中国汉画研究》第四卷;撰写论文《“张骞通西域”汉代画像石考辩》,发表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七期,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四期;撰写论文《折木相羊-----南阳汉画新发现》,发表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二期,转载于《新华文摘》2014年第十期;撰写《南阳鸭河岩画与夏文化》,发表于2014620日的《南阳日报》。

20126月受邀参加国家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中国传拓技艺联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专题发言稿《探索汉画像石拓片全息拓》收入该研讨会论文集。代表作《巡行丝路》和《嫘祖》收入国家图书馆编辑故宫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拓技艺图典》。

                            http://s8/bmiddle/003sTgEzzy6WyqXpLvN97&690

人物故事:

“两扇门”的触动,打开汉画心门

袁祖雨,字蒲山,号云石山长。他19688月生,本科学历,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袁老家村人,南阳民间文化学者。自1991年开始收藏、研究、传拓南阳汉代画像石,现为南阳国风汉画研究所副所长,南阳市非遗传拓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拓代表作《张骞通西域》《嫘祖》《折木相羊》等,先后被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和社会各界名流收藏。二零一二年六月受邀参加国家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中国传拓技艺联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并做《南阳汉画像石全息拓》主题发言。先后发表《南阳民间收藏汉画像石介绍》《“张骞通西域”汉代画像石考辩》《折木相羊——南阳汉画新发现》等专业论文。

    他曾是一所重点高校大学生,但因病未能完成学业,回家务农。因为学历高、又会种桃,被村民称为“能人”,还曾高票当选过村主任。原本过着惬意的田园生活的他,在1991年的一天,人生从此转折。

    时间回到1991年。“一天,我偶然听说村里有人说,我们邻村林营,有一家人在犁地时,犁出了一座汉墓,这座汉墓没什么陪葬品,只挖出了两块带有画的石头。因为是墓里的东西,那家人嫌晦气,就随手扔到了门外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认为“这不是两块普通石头”的袁祖雨,蹬上自行车,想赶去看个究竟,便来到林营村。他来到那户人家一看,却被深深震撼了。后来他知道那两块正面刻着动物、背面刻着人物的像石,正是古墓中的两扇墓门。“当时我对汉画一窍不通,只是知道南阳汉画像石多,这两块应该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汉画像石,深沉雄大,古朴厚重。面对这些不为人知的艺术瑰宝,袁祖雨有种想哭的冲动,不忍看到这些灵石经受风吹雨打。于是后来在说明来意后,没费什么口舌,袁祖雨雇车就把这两块沉重的像石拉回了家。

    他跑到书店买汉画方面的书籍,到汉画馆参观学习,到南阳请教有关人士,弄清楚这两扇墓门上的动物是白虎、人物是侍吏的同时,他也深深迷上了汉画。

    一条风雨“寻宝”路,二十年文化苦旅

    从此,一个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农民开始更深入地研究历史和文化,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可是被汉画像石打动的袁祖雨,却像着了魔一样沉溺其中。深入学习后,袁祖雨意识到,汉画是汉代社会的典型文物遗存,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作为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南阳很多像石散落民间。由于保护不当,这些珍贵的遗产被农村人当做铺路石、搓衣板,甚至扔到猪圈内、茅坑里。

    “为什么不为南阳汉画的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呢?”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袁祖雨的脑海中逐渐形成——利用自己是农民的身份,征集散落于民间的汉画像石,把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保护起来。

    背上一点干粮,骑着破旧的二八自行车,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征集旅途。“迷上汉画以后,地里的庄稼没空收了,种植的桃子没空管了,村主任也不当了。”被家人认为“疯了”的袁祖雨,把怨言和质疑统统抛到脑后,一门心思征集汉画。

    二十多年间,袁祖雨的足迹踏遍了南阳的山山水水。他先研究了大量与南阳有关的历史,然后准寻时间的脉络,沿着曾经的古河故道追访行进。每到一处,他就寻访当地的老年人,询问历史、传说、掌故和遗迹。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多未被文化部门发掘或认识的遗迹被他找到。

    为了支撑寻宝之路,袁祖雨边种地打工,边进行野外调查。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了文化之旅中,“痴迷汉画的这20年,我穷也快乐。”说起收获,他这样说。在他家里,除了研究汉画的书籍、汉画像石和拓片,别无他物。至今仍是家徒四壁的他,惟有大量的资料让他感到充实和自豪。

    20045月的一天,袁祖雨正在宛城区新店乡熊营村寻找汉画像石时,宛城区新店乡熊家的一名中年男子熊某找到他,问自己家院墙上有块刻着花纹的大石头,不知有无价值。果然,在熊家南院墙下,骑着一块污迹斑斑的汉画像石。仔细观察,这块汉画像石上刻着多个人物,有骑马射箭的,有坐车的,人物形态动感十足、呼之欲出。“我到他家一看,这块像石砌在院墙根基上,里面是他家厨房,外面是厕所。看到这么大、这么好的一块像石,沾满污秽之物,我心里那个痛啊。”痛惜不已的袁祖雨,要把像石立即清理出来并当即和熊某商量,看能否买下这块石头。

    清理的提议,当时就遭到了这户人家的反对,要清理像石,必须得把院墙推到,太费事了。而且出售这块石头,熊某一万个不同意的原因,还有两个,一便是怕不知道其真实的价值,卖亏了,二是他也怕遇到的是文物犯罪贩子,让文物流失出去。熊某也是一个本分的农民,他实话告诉袁祖雨,这块石头出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从地里犁出来的一座汉墓。当时生产队盖牛棚,就拿不少这种形状的石头砌了围墙。后来包产到户,熊加分得两间牛棚,家里人就把牛棚拆了,石头拉回家盖房子用。

软磨硬泡了半天后,袁祖雨还是无功而返。但是此后的两三个月里,这块石头成为了袁祖雨的一块心病,让他魂牵梦萦,茶饭不思。这可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啊,难道就任其风吹雨打么?虽然知道暂时无法改变熊某的想法,可他还是管不住自己的脚步,一次次赶去探望那块汉画像石。从20045月到200511月,袁祖雨一共去了熊家12次,每次去他除了凝神观察那块石头外,就是和熊某谈汉画像石,谈自己的爱好和追求。被他感动的对方,最后主动说把石头卖给他。袁祖雨欣喜若狂,当即回家四处筹款。后来,熊某亲自在1129日,开着拖拉机把像石送到了袁祖雨家里。这件事,让袁祖雨看到了南阳群众对南阳文化的热爱,“知道我是征集汉画像石的,很多群众非常支持。原来他们之所以不知道保护像石,是因为不知道那是文物。”

这块费尽周折淘来的像石,就是后来震惊汉画收藏界的“巡行丝路”画像石,后来经考据,又更名为“张骞通西域”。

 

    机遇展出“三件宝”,专家见证丝路之源

    南阳师范学院的聂振弢(t āo)教授,一直支持袁祖雨研究汉画。2008526日,《文史知识》南阳专号在宛开座谈会,名为“南阳文化论坛暨《文史知识》南阳文化专号首发式”。座谈会上,聂教授让袁祖雨把他收藏的汉画像石拓片、碑帖(碑志),在会场外办一个展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西域史研究以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著名作家、探险家杨镰,在展览上看到于右任手书的别廷芳墓碑拓片和那块胡服骑射汉画像石拓片时,很吃惊。”袁祖雨自豪地回忆。就这样,两张拓片引起了专家的高度重视。杨镰认为,别氏始祖来自西域,别廷芳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这证明了南阳有西域人的后裔;而胡服骑射的汉画像石,生动地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时驱除阻挡者的画面。

    后来,杨镰把那块珍贵的胡服骑射汉画像石取名为“巡行丝路”。20089月,袁祖雨又把自己在方城佛沟拍摄的摩崖造像照片传给了杨镰,他看到以后,立即与《文史知识》副主编胡友鸣联系央视十套的《百科探秘》节目组,赶到南阳进行拍摄。经考证,方城佛沟摩崖造像雕刻于北魏,最早甚至可以追溯至汉,也是丝绸之路源头在南阳的重要物证。再后来,杨镰根据袁祖雨提供的三大宝物——别廷芳墓碑拓片、“巡行丝路”汉画像石拓片和方城佛沟摩崖造像雕刻资料,撰一文《丝绸之路史二题》发表于20096月的《文史知识》杂志上,力证南阳为丝绸之路源头。这也让袁祖雨声名鹊起。2009529日,央视10套《百科探秘》栏目播出了《神秘的巨石佛像》节目,节目上更认定南阳为丝绸之路源头,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更加震动了国内考古界,也让千百万南阳人欢欣鼓舞。

    袁祖雨二十多年来,为了汉画不仅踏遍南阳,而且跑了全国10多个城市。汉化研究界的不少名人大家,都成了他的朋友。他为保护和研究汉画,哪怕倾家荡产的勇气,也深深感动了大家。

   2011年第4期的《中国汉画研究》,收录了袁祖雨收藏的15幅汉画。如今,他不仅成为中国汉画研究会会员,而且得到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资助。

 

    汉画像石事业花团锦簇,彰显民族之魂

    a.非遗传拓传承汉画文明

201446日,清明节假期第二天,方城县博望镇迎来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汉》摄制组和南阳十多位拓片高手。这其中就有袁祖雨,作为市非遗传拓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他,和其他汉画像石收藏者、研究者共同全形拓制了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张骞桥上的汉画拓片。从九点开始到十七点,清洗、上纸、捶打、着墨,随着拓制工序渐次推进,石桥上一张张人物、瑞兽等汉画清晰地呈现出来,被央视记者——摄入镜头。(张骞桥,位于博望镇博望村的白条河上,是一座三孔石桥,桥头有“汉博望侯张骞封邑”刻字石碑,两侧的桥栏上,用青石镌刻着36幅仿汉画石刻,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此桥始建于汉代,历史上曾几次翻修,桥体采用了大量汉、唐、元、明、清画像石,其中汉画像石达100多块。)

b.“折木相羊”的“楚风涵韵”

20129月,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在南阳市成功举办。会前,政府对城区新华东路与仲景路十字口南段扩宽改造,紧急施工中,从路基下零散出土一些大石条,随废土被施工车辆就近倒入南部不足100米的新路基处,一在工地捡拾废铁的张姓市民捡到后,知其为汉画像石,电告并赠予喜爱汉画的袁祖雨。

这块汉画像石长168厘米、宽41厘米、厚32厘米,主画面右部一武士正倾力折拽树枝,左部一武士俯身手按一兽前腿。石质为南阳市北郊蒲山所产优质石灰石,呈青灰色。其雕刻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剔底竖纹浅浮雕,二是无边框,年代可能是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袁祖雨检索后兴奋地发现,树木被折枝是汉画中首次发现,它的图象意义应该不同于以往大家对汉画树的研究。

经过苦苦地研究、考证与思索,袁祖雨对该画像石做初步释读,依内容拟命名为“折木相羊”。他用数万字详细论证与解读了这一命名:画面右部武士正倾力折拽神木——若木的树枝,左部一武士俯身手按神兽——神羊的前腿。画面主题应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若木是供太阳在西极栖落的神树;神羊是獬(xie,四声)豸(zhi,四声),是独角兽;武士源自希腊神话的战神形象。在汉代南阳,积淀深厚的楚汉文化和丝绸之路畅通而东传的丝路文化交汇融合,《离骚》的意境和当时流行的战神(武士)格式化造型,共同影响,成就了汉画“折木相羊”。“折木相羊”反映了“屈贾精神”从战国到汉代的历史传承,是“屈贾精神”的高度艺术概括,是“楚风汉韵”的典型形象。

南阳汉画馆研究员牛天伟也认为,综观全国四大汉画像石的出土地区,唯有南阳汉画中的独角神兽最为典型。春秋战国时代,南阳地区主要属楚国的统辖范围。在南阳这个楚风汉韵的地方,南阳汉画中的一角之牛、一角之羊,都是独角兽的形象,可以推断画像石左部瑞兽就是“神羊”。

在汉画像石墓建筑系统中,最醒目的位置,就是门楣石。南阳汉画门楣石上大多刻画逐疫辟邪角抵升仙等内容,“折木相羊”的汉代主人期望自己的灵魂能像屈原的灵魂一样,得到“中正之道”,长生不死,护佑后人,令人欣慰的是,躬逢盛世,地不爱宝,“折木相羊”重见天日,是弥足珍贵的南阳汉画新发现。

靳(jin,四声)之林对这一命名也欣然认同,并在其拓片上题字相合。他说,汉画直接表现《楚辞》是首次发现,汉文化直接承袭了楚文化,“折木相羊”就是实证,说南阳“楚风汉韵”,“折木相羊”就最典型。

c.“巡行丝路”像石更名只为求实

“巡行丝路”是一块长3米、宽0.4米的汉画像石,上面刻有汉朝出塞部队驱逐敌人、凿空(古代称对未知领域探险)西域的画面。这块汉画像石是南阳为古代丝绸之路源头的有力证明,当年曾惊艳一时。

 

08年曾经定名为“巡行丝路”的名声在外的重要像石,后来在杨镰的启示下,袁祖雨分别从时代、胡人与汉人、大使车、汗血马、绳行沙度之道与新疆虎等方面队该画像石再做解读,推断这是一幅反映汉使冲破胡人阻挠行进在丝绸古道上的历史画卷,应取名为“张骞通西域”。有人曾问,对于一块已经闻名天下的汉画像石,且本就是袁祖雨的藏品,再更名有必要吗?袁祖雨说,这是对文化的负责,也是对南阳历史的负责。前一段时间,央视纪录片导演徐欢为拍7集纪录片“汉”来到南阳,在他的陪同下进行考察,对他的研究也极为认同。将“巡行丝路”更名为“张骞通西域”,只因为更符合历史真相。

对学术一丝不苟的袁祖雨,竟然要推翻专家对自己这块闻名天下的汉画像石的命名,这让人由心钦敬。也许,他将一直走在汉画像石的追寻探索之路上,在文化中找到“回家”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