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万封手写感恩信飞向亲人处
青岛黄海学院鼓励学子放下手机 免费提供信封信纸万余学子春节前寄出手写感恩信
晚报讯
1月14日,青岛黄海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发起“手写感恩信”活动,向全校一万多名学生免费发放信封(含1.2元邮资)和信纸两张,鼓励大家放下手机,拿起笔用手写信件的形式感谢2014年你最想感谢的人,希望同学们以此活动进一步增进与父母、恩师、朋友之间的沟通。昨天,这些承载着浓浓感恩之情的万余封书信,从邮局飞向全国的四面八方。
前不久,黄海学院在对学生进行一次小调查中,发现约90%以上的同学好久没有亲手写过家书了。大二的就两年没写,大三的就三年没有写。一问原因,理由也很简单,现在通讯那么发达,有什么事,直接打个电话或者发个手机短信就行了。手机容不了的话,大不了再上网,写个电子版的信,一样解决问题。
正在发放信封的李欢同学道出了学生的心声,在这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一封手写信俨然已是奢侈品了。还记得那段纸条满教室飞的美好时光吗?还记得中学时那些书信联系频繁的好友吗?歪歪扭扭的字迹,琐碎平常的小事,洋气的开头写“展信HAPPY!”,文艺范儿的写“见字如晤”。时光流转,曾经最平常不过的交流方式,对现在的90后大学生们而言却是一种新鲜而陌生的尝试。
昨天上午,在黄海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室里,30余名同学接过辅导员发下的信封和信纸,开始奋笔疾书。记者注意到,大部分同学写信都是写给自己的父母,也有的写给自己的老师和朋友。很多同学都忘记了写信的格式,直接称呼完就进入了正题,而忘记了第二行的问好。
来自湖北的同学张唯祎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她告诉记者,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动手写信了,现在想起来感觉确实浪费掉一些好东西。平时光发短信,手机里的短信一满,就全部删除了,根本留不下多少记忆。而书信则大不同,再过十年后拿出来,还是那种感觉。这次,她决定给远在武昌的书画恩师写一封信,以表达自己考上大学后对其的感激之情。
黄海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庆泽表示,?“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本次“手写感恩信”活动非常有意义。古人云:“几排鸿雁寄深情,三行家书抵万金”,学生可以通过手写书信的形式向父母、恩师、朋友汇报学习生活情况,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恩师的悉心教导,朋友的深厚情谊,用笔释放出久违的,深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感。进一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据介绍,让大学生们静下心来感受家庭的温情,老师同学的关爱,以及生活中不经意的温暖和感动。这是一种对感恩的认同和传播,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也是建设文明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之所以强调“手写”,而不是发短信、发微信,就是希望用这种质朴的、原始的方式,帮助已经被键盘和手机触摸屏僵化的手指,找到回归的路径。尽管有些同学的信只是寥寥几行字,或者是几幅简笔画,但一笔一划写下的心意是郑重的,表达的内心情感是真诚而深沉的。
“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他们的教育理念,以手写家书的方式,回归传统之美。”青岛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冷静认为,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日新月异,手机短信代替了书信,手机、电脑成了人们新的交流方式,而忽视了传统的手写书信。手写书信是一种怀旧,收到信的人会感受到写信人的真诚,要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一些口头上表达不出来的东西,可以通过书信来诠释出来。若干年后,看一看现代的书信,无失为一种美好回忆,建议学校都要举办类似的活动,每年每季给感恩的人写一封手书,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久传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