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09月08日

(2013-09-08 08:43:44)
5千米古城墙分布着近百口姜窖??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墨故城险被“掏空”?民间人士呼吁赶快保护??
  座落于平度市东南约30公里的即墨故城遗址,做为胶东最富盛名的古城,兴起于齐,繁盛于汉,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齐汉文化交相辉映。即墨故城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列入“十二五”期间国150处大遗址保护名录。然而,就是这样一处历史古迹,近年来,却被附近的村民当成了天然的地窖。在近5千米的古城墙上,开挖了近百口姜窖,整个古城墙险被“掏空”。昨天,由于近期大姜涨价,有部分菜农来姜窖取姜卖钱。记者王汉峰 摄影马丙政
 
 反映:古城墙上怎么全是“井”
  
    昨天,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大一新生赵璇,通过电子邮件,向记者报料。她在邮件中称,今年假期期间,她去青岛闻名的的即墨故城遗址参观,本来抱着一颗美好的心情去的,没有想到,到达现场后,她的心情却变得沉重起来。
  据她介绍,她与朋友到达古城现场后,却发现古城被糟蹋得不像样,不但城墙周边都种满了庄稼,上面还长满了茅草。让她感到诧异的是,在古城墙上方,竟然有很多的井口。她仔细一打听,原来这里是当地农民用来储存大姜的地窖,并且里面都被掏空了,一口姜井里能存储十几吨的姜。明明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是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为何还会有人明目张胆地进行破坏,她感到不可理解,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管一管此事。
  调查:百平米内竟然有5口姜窖
 
  昨天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即墨故城遗址进行探访。在现场,只见一辆货车已开到古城墙半坡处,而有七八个人正忙着装车。在故城墙的上方,只见有一个七八十厘米左右的井口,井口全部用砖砌成,里面一眼看不到底。
  据正在准备下去运姜的毛老汉介绍,这口姜井深有七八米,里面是个圆形的存储间,平时就将新鲜的姜放在这里,行情好的时候,就取出来,行情不好的时候,就一直扔在这里。里面很干燥,也不会担心会渗水,姜一般不会出现溃烂的现象。近段时间,姜的行情不错,上月还是一元多钱,前些日子涨到了2元多钱,现在已达到3.5左右了。眼看着新姜也要下来了,这些老姜还是趁着行情好,赶快处理吧。
  记者在这附近看到,不足百米的地方,竟然有五口姜井,有的井口已用水泥盖封好,上面还用土覆盖,如果不注意根本不知道这是一口深井。
  菜农:天然的存储室
   记者在古城墙上正准备往北面考察,一位好心的中年妇女提醒,小心脚下,草丛里面有没有盖的姜井,如果掉下去肯定没命了。果然,在前方五六米远的地方,有一口已经取完姜正敞着口的姜井。如果不小心,真能掉下去。
  这里为何会有那么多的姜井?据毛老汉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里开始大面积种植生姜,由于没有合适的存储环境,导致一些生姜从地里挖出来后,由于没有合适的销路,导致一些生姜烂在家里。他们纷纷挖地窖存储生姜,但由于地面太洼,渗水后,生姜还是摆脱不了烂掉的命运。
 
 挖井:百余村民争占“地盘”
  
    于是,有“聪明人”就开始在古城墙上想办法,他们在上面挖洞存生姜,不但不易受潮,并且在存储的生姜跟新出土的一样。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只要有种姜的人家,就会想办法在古城墙上挖一口深井。
  古城墙的土有的地方很硬,他们就用镐头一点点地抠,挖一口姜井需要十天至半个月左右。挖出的土,他们全部倒掉了,而这些坚固的城墙土,就被村民们挖出了近百口姜井。由于古城墙的墙体很硬,也不用担心会塌陷,因而成了附近三四个村子争相开采的“风水宝地”。
  痛心:坚硬古城墙体成“千疮百孔”
  而在故城遗址最南端,中间隔着一条路,残留的仅有一百多米城墙,城墙已全部挖断,南面已种上了各种庄稼。就是在这百多米的古城墙上,也分布着七八处姜井。
  记者顺着城墙墙角转了一圈,发现墙根的土的确很坚硬,土质细腻,有的地方很明显能看到当时古人砌墙时所用的白色粘稠物,墙体发白。难怪有的农户称墙体坚硬,根本挖不动。“这么坚硬的古城墙体竟然遭到了破坏,真是太让人痛心了。”大朱毛村一位退休老师表达了他的心声。据他介绍,他一开始也发现这是文物,不能让大伙动,但是他个人的力量有限,根本制止不了菜农的疯狂,没有及时保护好文物,让这位老教师耿耿于怀。
 
  政府:历史遗留问题无法解决
  
  昨天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平度古岘镇政府了解情况。据该镇副镇长于兹平介绍,即墨故城遗址坐落在平度东南约30公里的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地跨古岘镇和仁兆镇。即墨古城遗址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外城东临小沽河,西近墨水河,南北约4.5千米,东西宽约3.2千米;内城位于外城东南部,平面总体近长方形,东南缺角,面北长约1370米,北部宽约1338米,南部宽约980米。故城遗址西墙、北墙与南墙西段已夷为平地,东墙及东南城墙尚存1100米,墙基宽18~34米,残高4~5米,夯土版筑。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2年5月的考古勘探证实,由城内北侧路旁深沟断面观察,该城址城内堆积可分三层。第1层:耕上层,厚30厘米一40厘米,土质疏松,夹少量红烧土粒、木炭、陶片。第2层:黄褐沙土,土质疏松,深30厘米一40厘米,厚30厘米一50厘米,夹少量红烧土粒、草木灰、木炭、陶片。第3层:黑灰土,土质疏松,深60厘米—80厘米,厚30厘米—60厘米,含大量红烧土粒、草木灰、木炭、陶片,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第3层下为生土。 
  排查:近百口姜井待处理
 
 由于历史遗留的古城墙,当地民众保护意识薄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们就挖古城墙的土盖房。上世纪80年代初,古岘、仁兆一带开始种植生姜,村民们便在城墙上挖井储存生姜。他们也对生姜窖进行过排查登记,共排查出废弃的姜窖57口,还有二三十口姜窖里正在使用。其中,上下井筒深6米,直径0.8米;储姜洞长6米,宽1.7米,高1.8米;据测算,每个姜窖挖土约21方。
  今年上半年,即墨一网友来这里游玩时,还曾发出呼吁《即墨故城飘零荒野,平度不保护,还给即墨吧》一文,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成立了即墨故城遗址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只能定期巡查。但是由于有很多姜井里面有姜,也不能强行挖出或者直接填埋,从而使这一问题悬而未决。
  如果想解决,只能由青岛市文物部门会同平度市相关部门一起,对这里进行全面清理,力度大才能解决问题,单凭古岘镇政府目前只能维持现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称。
 民间人士:千米古城将毁于姜窖 
  “一看到这个古城我们就心痛。这是历史的见证,没有想到却被破坏成这样,真让我们无话可说。”据大朱毛村的退休张老师介绍,现在古城上面有近百口姜窖,可以说是千疮百孔一点也不过分,这么好的文物,竟然糟蹋成这样,怎么不让人痛心。他建议有关部门立即填死这些姜窖,并且古城墙全部用护栏围起来,设立保护区域,让这里的古城墙重见天日。
 相关链接:
即墨故城属西汉中后期重要的藩国都城 
    http://s14/mw690/bd378faagx6Cu267t4V0d&690

 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刘寄受封胶东王,数年后前来就国。即墨城很可能在此后陆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或扩建。刘寄为王28年,死后谥“康”,今平度民间多称即墨故城为“康王城”。刘寄及其子孙传国六世,共150多年,与西汉王朝相始终。六代胶东王的陵墓都葬在即墨城北面的龙虎山(又称六曲山),加上他们的子孙妃嫔的成百座陪葬墓,留下了一个至今大体保存完好的大型汉代古墓群。
     史称刘寄“与汉武帝最亲”,指刘寄的生母王夫人和汉武帝的生母王皇后是亲姊妹。刘寄晚年因涉嫌卷入淮南王刘安谋反案,忧伤而死。汉武帝不予追究,除了让其子刘贤继王胶东,还另封刘寄爱子刘庆为六安王。
     西汉中后期的胶东国,东到今莱阳五龙河,西至胶水岸边,可谓沃野千里。境内又有盐铁之利。自汉武末年息兵以后,西汉进入和平安定时期,胶东国的经济和文化都非常繁荣。汉宣帝时,胶东国相王成因妥善安置了附近诸郡前来就食的八万流民,得皇帝诏令嘉奖,赐爵关内侯。这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胶东国的富庶。
     富庶的胶东国的租税,为王室的豪华提供了经济基础。仅从后世不断出土的大量金银器皿、珠玉雕饰等生活用品,就可知当年康王家族的生活是何等奢靡豪华。
     昭、宣时代,即墨出了两位第一流的文化名人,即:天文历算专家、《太初历》主要创制人之一徐万且和古文经学大师庸谭。
  西汉中期是古代名城即墨第二个繁荣高峰时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