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鉴赏题库9——中国戏曲表演鉴赏
标签:
艺术戏剧艺术题库熙子原创 |
第十、十一讲
1、戏剧表演是如何体现戏剧的三大审美特征的?
戏剧的三大审美特征决定了戏曲表演特色。
1)舞蹈化。体现戏剧是 “载歌载舞”的表演。 A、舞蹈化见诸于表演“唱功”与“念功”的音乐性、韵律(节奏)性上。B、舞蹈化特别体现在表演“做工”与“打功”的虚拟性和程式化上。
语言音乐化了,形体动作也必须提炼到舞蹈化的高度,于是产生了种种富于舞蹈美和塑形美的身段、工架和武打;戏曲武打既不是武术,也不是舞蹈,而是舞蹈化的表演。
2)虚拟化。体现戏剧是“虚实相生”的表演。A、演员表演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多用手、眼、身、发、步的虚拟动作来暗示“真实”。B、演员表演把观众带入生活的联想中,在观众的想象中共同完成艺术创造。
譬如演员虚拟表演——观众领悟:剧中人上楼、下楼、开门、进屋、上山、过河、行路、过涧、趟马、放鸡鸭、挖菜、刺绣、缝衣等等。
3)程式化。体现戏剧是是约定俗成的规范表演。A、表演的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皆有程式,动作一招一式都有固定格式和名称。B、戏曲武打更有一定的套数和规程,如枪法、刀法以及拳、棍、鞭、锤等特种兵器的表演法。
戏曲表演,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行动。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加以夸张,使之节奏化、美化、规范化,大家约定俗成沿用。
2、戏曲表演的“五法”、“四功”是什么?
“五法”指戏曲演员在表演时所用的几个方面的基本规则要求。
手法——指掌拳膀的法则;眼法——眉、眼的法则;身法——胸肩腰腿的法则;发法——头发、翎翅的法则;步法——站立行走的法则;
“四功”指戏曲演员在表演时必须具备的几方面基本功或者独特技巧功夫。
唱功——演员按行当要求唱腔的功力和效果;念功——演员念白吐字行韵的功力和效果;做功——演员塑造舞台形象的身段、台步等姿态的演技和绝活的功力及效果;打功——武打演员在毯子功、筋斗功方面的功夫及其效果。
“四功”与“五法”一脉相承。
3、“五法”之手法有何要求?
手法,指戏曲演员指掌拳膀的法则,即手、指、掌、拳及其两膀在表演中的规范要求。演员的手势,来源于生活却优于生活。
掌姿。有亮掌、撒掌、错掌、压掌、切掌、托掌等;
指姿。有单指、剑指、剪式指、兰花指、五花手等;
拳姿。有提拳、举拳、端拳、架拳、冲拳、抱拳等;
膀有风火轮、云手、顺风旗、单双山膀等。
4、“五法”之眼法有何要求?
眼法,指戏曲演员眉、眼的法则。戏曲人物的眼神,喜怒哀乐愁,均在眼里。所以说:上台全凭眼,一切心中生。眼法有:
对眼——用于表现人物昏厥及呆滞或焦急之情。左右转动——用于表现人物的思索和左右观望。 上下转动——用于上下打量一个人或物。环动——常用于表现人物通过思索计上心来。 定神——多用于慢节奏人物亮相时。放神——多用于快节奏人物(甩头、变脸)亮相时。
5、
身法的姿势八个字:起、落、进、退、侧、反、收、纵。
6、“五法”之发法有何要求?
发法。指戏曲演员展示头发、翎翅功夫的法则。生、净、丑等角色在头顶上扎束一绺长发,称“甩发”;旦角在“大头”右边分出一绺头发,叫做“发绺”。是一束长二尺二寸左右,或一尺五寸左右的假发,
甩发功用于以下情景:武将交战失败;人物被擒被捕;遇到危难或惊慌逃亡等。
甩发要以颈椎作转轴,头部顺一个方向迅速转动,形成转动惯量,才能把假发甩动起来。常用的甩发功包括甩、扬、带、闪、盘、旋、冲等,方向有左、右、前、后和绕圆圈等,
7、“五法”之步法有何要求?
步法。指戏曲演员舞台上站立行走的法则。俗话说“先看一步走,再看一张口”。
步法指演员的台步技法,站立步位和行走步伐。
有八种步位:八字式、丁字式、踮脚式、踏步式、存腿式、骑马式、弓箭式、正步式。九种步伐:圆场步、云步、碎步、方步、跪步、趋步、垫步、矮步、娃娃步等。
8、戏曲演员“四功”之唱功有何要求?
A、嗓音好。演员必须具有高亢明亮、清脆圆润、音色纯正、高低自如的好嗓子。
B、吐字清。演员演唱时将唱词清晰地传送给观众。
C、行腔美。演唱要握气息匀、音调准、板眼稳、音色美,形成声情并茂的优美唱腔。
D、最高标准的唱法是达到说的意境。把节奏、旋律、感情、语气很自然地融为一体,而不是为唱而唱。
9、戏曲演员“四功”之念功有何要求?
A、字音的准确,如京剧的尖团字、上口字、平仄音的念法。
B、掌握吐字发音的正确方法,用反切的拼音方式来念出字头、字腹、字尾;
C、念白要和唱腔一样,抑扬顿挫,有音乐感和节奏感。
D、要念出人物个性,情感意境。
10、戏曲演员“四功”之做功有何要求?
“做功”是演员在剧中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一种演技手段和各种演技和绝活的集中体现。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表演技巧。包括三类:
1、姿态类动作。戏曲特有的出手、出行等规范动作。如:旦角出手规范——手式;男女出行规范——圆场、云手;武士出征规范——起霸(男霸由提甲出场式亮相、云手、踢腿、弓箭步、骑马蹲裆式、跨腿、整袖、正冠、紧甲等基本动作连贯组成)
2、暗示类动作。以虚拟性表演展现示难以搬上舞台的生活情节。如表示策马扬鞭出行;表示游水、划船;表示上山、登楼;表示迎风斗雪;表示摸黑寻觅。
3、情绪类动作。展现喜怒哀乐愁的舞蹈化、程式化动作。如:髯口功的情感渲染;水袖功的情感渲染;甩发功的情感渲染;翎翅功的情感渲染。都有一套规范和功力体现。
11、戏曲演员“四功”之打功有何要求?
演员的“打功”简称武功。是戏曲艺术“四功”中技术性能最强、体力消耗最大、精确度、难度和准确度最高的戏曲功夫,通常展现戏曲中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激烈战斗场面。
其功夫由三大类功组成:1、毯子功;2、筋斗功;3、把子功。
12、戏曲演员髯口功有何要求?
俗称耍髯口。
京剧表演中常借此来展示人物特定的思想情绪。如:
撩髯、挑髯、推髯、托髯、摊髯。捋髯、捻髯、甩髯、抖髯、吹髯等。
13、戏曲演员水袖功有何要求?
水袖是演员在舞台上表达人物感情时放大、延长的手法。
水袖姿势有数百种。基本动作有10种。
14、戏曲演员翎子功有何要求?
翎子功,各行脚色都用,小生用得最多,故有“雉尾生”(“翎子生”)一行。
翎子,是插在盔头上的两根约五、六尺长的雉鸡翎,除起装饰作用外,还通过舞动翎子,作出许多优美的身段动作,借以表现人物的心情、神态。
15、戏曲演员趟马功有何要求?
又称马趟子,是戏曲以舞蹈形式来表现人骑马行路的程式化表演技巧。
男趟马的动作有“跨蹬上马”、“调转马头”、“马腾前蹄”、“抱鞭勒缰”、“纵马飞奔”、“背鞭策马”、“飞越天堑、“甩鞭打马、“握鞭勒马”、“催马奔驰”,由丁字步,弓箭步、跑圆场、踢、抬、吸、骗、跨腿、山膀、飞脚、翻身、射燕、大跳等技巧及各种持鞭的基本造型组成。
16、戏曲武功中的毯子功有那些?
毯子是做打表演的基本功。指演员在毯子上的扑、跌、翻、滚、腾、跃等动作技巧。包括:
A、基础功。如拿顶、下腰、踢腿、劈叉、山膀、亮相、云手、前桥、后桥等。
B、软毯子功。属扑跌类。要求高、轻、飘、准。包括抢背、吊毛、前后僵尸、扑虎、虎跳、旋子、双飞燕、大跳、铁门槛、乌龙绞珠、鲤鱼打挺、鹞子翻身等。
C、单筋斗。包括踺子、单小翻、单蹑子(团身侧空翻)、单漫子(空翻)等。
D、长筋斗。又称大筋斗,即两种以上筋斗的组合,需助跑完成。
E、桌子功。指筋斗下桌、过桌、上桌。
17、戏曲武功中的筋斗功有那些?
踺子。前侧翻。双手按地,双脚甩起,侧身翻过,双脚落地后,抬手仰身。不单独使用,是带动小翻、提子的辅助筋斗。
漫子。又叫蛮子。斜前空翻。即斜身朝前腾空翻转;
蹑子。团身前侧翻。即斜身抱腿朝前空翻;
小翻。正后空翻。双臂上伸,向后甩腰仰翻。双手着地后,即向后甩起双退,双脚落地后抬臂起身。倒腾落地。
串小翻。快速连翻,最多能达到三、四十个,
提子。正后团空翻。又叫提筋,即正身抱腿朝后空翻;多以踺子、小翻带动翻出,称为“出场”。
云里翻。一般是站在二三张桌子上,前跳后翻。即双足跳起,腾空向后翻滚一周落地,难度较高。
18、戏曲武功中的把子功有那些?
又称刀枪把子,为传统戏曲演出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统称,有刀、枪、剑、戟、棒、棍、斧、钺等。一般分作3种:
长把子。如大刀、长枪、叉、棍棒等;
短把子。如刀、剑、斧、锤等;
手把子。即赤手空拳对打。
在表演上又分作庄重把子和滑稽把子。前如《长坂坡》,后如《闹天宫》。
19、什么是武戏中的打出手?
京剧武打套数。又称“踢出手”,“出手”。
以一个角色为中心,称上把;另有几个抛扔武器者为下把,相互配合,作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形成种种丰富繁难的舞蹈性的惊险场面。
根据剧情需要和演员的技术水平,可由三、五、七、九人表演,所用枪也可由二杆直至十余杆不等。
20、什么是武戏中的档子?
京剧武打表演程式。一作“荡子”。用以表现战斗场面和渲染战斗气氛。凡表现交战双方人数在三人以上的,或持械相击,或徒手格斗,均称为“档子”;数人与一人交战的,则称为“攒”。二人对打称“单对儿”。依剧情的需要,或展示规模宏大的鏖战,或表现局部范围的搏斗。攒,一般多为四人对一人。不同名称的攒。在部位、打法及所持武器上,都各有固定格式;有的攒只用于某一剧中,如“坛子攒”用于《恶虎村》,“长刀攒”用于《铁笼山》等。
“档子”则可灵活安排,名称根据人数而定,如交战双方为三人的,称“三股档”,四人的,称“四股档”,以此类推。也有根据双方所持兵器或对打中的某一特殊动作,或开打结束亮相时的画面而定名的,如“大刀四杆(枪)”、“剁头档”、“搭牌楼”等。
21、戏曲表演绝活之矮子功怎么样?
亦称“矮子步。蹲下身子走台步的技巧。有“半”“整”之分。
“半矮子”是只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的“矮子功”。如《巧连环》中的时迁, “偷鸡”一场使用;“整矮子”是扮演的角色属生理缺陷,如武大郎,通场行走坐卧,身子部不能直起来。
22、戏曲表演绝活之椅子功怎么样?
又叫跷功。脚尖功。俗称土芭蕾,是旦角的一种表演特技。即在圈椅上做出各种动作、身段,表现不同的生活情境和人物的情感神态。
蒲剧《挂画》中有精彩表演。
23、戏曲表演绝活之帽翅功怎么样?
帽翅又称“展”,就是乌纱帽两边的翅子。 “帽翅功” 难度大,不易掌握,或上、下摆动,或左、右旋转,或前、后绕圆圈。冥思苦想多用单展,狂喜振奋多用双展。或停或动,灵活自如。
仅有川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具有这种功夫。如豫剧《七品芝麻官》。
24、戏曲表演绝活之变脸功怎么样?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为国家二级机密。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 “抹脸”、“吹脸”、“扯脸”。后一种则加用面具,一层一层套在脸上,松紧死活有度,变时一个个扯下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