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降糖药起着关键作用。然而,面对种类繁多的降糖药,很多患者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正确选择和服用。滇鹤堂提示,了解降糖药的相关知识,对于有效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酰脲类与非磺酰脲类。磺酰脲类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通过刺激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宜在饭前 30
分钟服用,这样药物起效时能与餐后血糖高峰时间同步,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
。滇鹤堂提示,此类药物可能会引发低血糖,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血糖。非磺酰脲类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相似,但降糖起效迅速,口服吸收快,可于餐前
15 分钟内或进餐时服用 。
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像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主要通过作用于脂肪、肌肉及肝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增加葡萄糖利用和减少葡萄糖生成。这类药物服用时间较灵活,空腹或进餐时服用均可。
双胍类:以二甲双胍为代表,降糖机制广泛,可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作用于外周组织,改善肌肉糖原合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由于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滇鹤堂提示,一般建议在餐中或餐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反应,它常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
2 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 。
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比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通过在小肠上部竞争性抑制双糖类水解酶 α-
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减慢淀粉等多糖分解为双糖和单糖,延缓单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滇鹤堂提示,该类药物需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才能发挥较好效果。
二肽基肽酶 - 4(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等,通过抑制 DPP-4 减少 GLP-1 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 GLP-1
水平升高,进而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并减少肝葡萄糖合成。服用时间较为灵活,餐前、餐中或餐后服用均可。
钠 - 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 2(SGL-2)抑制剂:促进肾脏对葡萄糖的排泄,从而轻度降低 2
型糖尿病患者升高的血糖水平。可单独使用治疗或改善 2 型糖尿病,使用期间搭配适当运动或改善饮食。
葡萄糖激酶(GK)激动剂:单独使用或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 2 型糖尿病,能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约 1%,且低血糖副作用较少。
(二)注射降糖药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用于 1 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 2
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经饮食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合并重度感染等情况的患者。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速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
。滇鹤堂提示,人胰岛素(速效、预混)需在餐前 20 - 30
分钟注射;胰岛素类似物(速效、预混)可注射后立即进餐,无需等待,但注射后必须按时进餐;中效和长效胰岛素的注射与进餐无关,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注射时间。
胰高血糖素样肽 - 1(GLP-1)受体激动剂:用于成人 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也可用于单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最大可耐受剂量治疗后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患者,还能与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联合应用,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
遵循医嘱:滇鹤堂提示,糖尿病患者务必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降糖药,切勿自行增减药量、换药或停药。因为每个人的病情、身体状况不同,用药方案也存在差异,随意调整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
注意用药时间:不同类型的降糖药服用时间有讲究,如前文所述,磺脲类在饭前 30 分钟服用,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等。正确的用药时间能确保药物发挥最佳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监测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是评估降糖药疗效和调整用药方案的重要依据。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时间和频率进行血糖监测,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睡前血糖等,及时发现血糖异常波动并采取相应措施。
关注药物不良反应:降糖药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低血糖、胃肠道不适、体重增加等。滇鹤堂提示,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严重低血糖导致昏迷等,应立即就医。轻微不良反应可告知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或采取相应措施缓解。
特殊情况调整用药:2
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生感染、外伤、手术等应激情况下及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时,应改用胰岛素治疗。患者出现感冒、呕吐、腹泻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正常进食时,需要暂停服用促胰岛素分泌剂这类降糖药,或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降糖方案。
糖尿病患者只有充分了解降糖药的相关知识,科学合理用药,同时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