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家卫——炒一盘叫做徒劳无功的折箩

(2013-01-12 22:37:48)
标签:

娱乐

我本人并不是王家卫导演的粉丝。在DVD的年代里,许多人把他和他的电影奉若神明,但我却始终对他的电影无感。那个时代的蔡明亮和阿尔莫多瓦更加让我着迷。影迷们给王家卫贴上的那些标签,比如光影的强烈对比、升格镜头、意识流、优雅的配乐、留白的剧情设置,其实一点儿都不新鲜,那些调调基本上都能找到原型和出处。王家卫真正的本事是把这些东西凑在一起,玩个底儿掉。

就像一个大学食堂的厨师,把前一顿没卖完的剩菜参在一起搅合搅合,加点作料,这菜就成了新菜,不但看着新奇,味道更是百转千回。学名叫炒合菜,小名叫折箩。如果说他真的是有与众不同的东西,那就是王家卫一直在坚持炒一盘菜,从未曾改变,即每一次菜品不同,他也坚持把他们炒出一个味道,这是非常值得钦佩的。能把一种菜炒到极致,这人必是大师无疑。

当年对于王家卫这种风格化电影的极力推崇,多半都是由于观影经验不足而导致的内分泌失调和肾上腺素大量激增。就像是一个误闯金楼的和尚,哪知道这花花世界除了好看还能带来生理反应,怎么能不大喊阿弥陀佛!

有那么多人在说《一代宗师》看不懂,依然是观影经验的问题。怎么能想象观众的平均欣赏水平刚刚到了《泰囧》,影评人们的水平刚刚够得着《血滴子》,让他们接受《一代宗师》着实是有点儿难度。当然也有些人只对自己看不懂的电影交口称赞。用叙事、导演技巧、和演员等一套固有的标准来评价一部正常的国产电影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这标准用在王家卫身上显然不合适。就像是让一堆油满肠肥的“美食家”来评价一盘折箩一样。评价山珍海味自然是不在话下,但折箩这种东西就不是谁都欣赏得了的了。也许眼神好一点的,看出了这菜的端倪,带着先入为主的厌恶来品尝,想当然的破口大骂,这等下流的吃食也敢给老子呈上来。眼神不好的,来不及细看,品尝到那丰富的回味和多重的味觉刺激,怎么能不在专栏或者微博里大赞师傅手艺之精湛,甚至能为用什么词来更好的形容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妙而开会讨论一天,他们管这会叫“一代名菜辩论大会。” (以上段落纯属在讽刺餐饮界,并无任何映射。)

看完《一代宗师》,我既不惊喜,也没有厌恶。因为王家卫还是那个王家卫。虽然影片开场的那段功夫戏,让我有一点点陌生感,但这感觉很快就被各种不流畅的升格镜头、极其刻意的光影对比、缓慢的叙事节奏和闷骚到不知所云的台词带入了一种“王家卫”情景。就像是在街角偶然撇到一个熟悉的背影,你一下子记不起那人是谁,直到她连打十八个喷嚏,你才想起这人是你那些年里曾经的某某,接下来你又看到了从远处走来的他的满是纹身的丈夫,这又让你记起当年的她,是如何在你手腕上咬出一块儿名牌手表的。这时你心头一怔,不但记起这个人,同时也记起了当年那种菊花一紧的感觉。

嗯,没错,就是感觉,而不是人,也不是故事,对我来说王家卫的电影就是这样。基本上王家卫的电影我都只看过一遍,除了张国荣和一首阿尔莫多瓦电影里也曾经用过的Cucurrucucu Paloma》,我基本上没办法像一个电影发烧友那样记起影片里的诸多细节,台词的印象也不深刻,故事的来龙去脉更是淡忘的差不多了。但我依稀记得看那些电影时的感觉,就像阴天里某个受过创伤的关节会隐隐作痛一样。想起在某个潮湿闷热的夏天,在没有空调的小房间里,看着阿飞和苏丽珍躺在床上吹电风扇;在午夜的公交车上,想起何宝荣对黎耀辉说:“不如我们重新来过。”王家卫的电影总是能给人带来一种生理上的记忆,哪怕是在一种淡淡的忧伤。

王家卫的电影一直都在酝酿一种内在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一步步累积而来的,虽然剧情会让你有片刻的抽离甚至困惑,但这都是情绪的一部分,在他的电影中终究会有那么一刻把这种情绪全都传达给你,让你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觉。就像是宫二和叶问在大南的告别,几句话就把影片前面所有铺垫的情绪都表达了出来。那些门派、江湖、纷争、仇恨,恩怨不过都是为了一场告别。能够让人体会到那种揪心的痛楚,这电影就已经很成功了,什么故事,技巧,对白,都是为了传递情绪。体会到了,就是体会到了,无感的永远都会无感。

无论故事发生在哪个年代,是在上海、香港、阿根廷亦或是不着边际的未来的某一天,王家卫一直在拍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人有着各种困惑和追求,爱情不经意的发生,但看起来无足轻重,改变不了故事的发展方向,更改变不了人物的命运,谁也无力抗争。唯有一场离别才能让情绪成为故事的主角。也许人们做任何事都一定要有目的和意义,但目的和意义在爱情里统统行不通,因为爱情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种既美好又徒劳无功的事情。

王家卫电影中的主角是爱情终究会变成徒劳无功的这种情绪,而非宫二和叶问,何宝荣和黎耀辉,周慕云和苏丽珍、阿飞和苏丽珍、警察663和王菲,这些演员都是道具,全部为传递情绪服务。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演员演了那么久的时间却只有一两个镜头,而且一部电影一怕就是好几年。漫长的等待是为了酝酿情绪,毫不留情的全部剪掉是为了让情绪更加合适的表达。

王家卫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懂得什么是徒劳无功的导演,他的电影也许就是想让观众和演员体会到徒劳无功带来的痛楚(也许对导演本人是快感)。什么故事,什么拍摄技巧都不重要,只要你感受到了痛楚和不安,哪怕是因为电影很晦涩,王家卫都算是成功的导演,因为你有了情绪,品尝到了滋味,哪怕你是反胃。这就是是他想要给你。不像是某些二逼导演,哭着喊着说自己的电影有多牛逼,看完了只能骂娘和翻白眼,四肢麻木,大脑空白,基本上和影评人一样。无论王家卫拍什么,至少有一点很肯定,烂片的标准离他很遥远。

 

http://s5/mw690/bcf87327g7b8278672794&690


http://s1/mw690/bcf87327gd318be0bef80&690

我的电影随笔《爱你:一不小心就从例行公事变成了白头到老》已经出版上市了。我所谈的都是电影中的爱情,不写影评,只写感悟。书写了,出版了,是鲜花还是板砖我都得接着,谁让我闲着没事非要写书呢?

 

 当当销售链接:http://t.cn/zjWkzfX

    卓越销售链接:http://t.cn/heksIo{creative}&ref=pz_ic_22fvxh4dwf_e

    京东商城链接:http://book.360buy.com/1113814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