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晚上做操的时候,有一名队员因为添了孙子,于是给每个队员赠送一瓶冰红茶,我没有喝,是因为如果下个星期我外出旅游,我再带去喝。昨天晚上,小家伙回去的时候看到电视机前面放着的送给我的冰红茶,就问我这冰红茶是从哪里买的,我把情况告诉了他,并且问他:“你(爱)喝不(爱)喝?”他说:“喝。”也就是说他爱喝。于是我就叫他带去喝。可是他要我自己留着喝,我说我不爱喝(冰红茶)。他反复地说要我留着喝
,我也反复说我不爱喝(冰红茶),最后我只好强行地把冰红茶装在他的书袋子里。
小家伙尽管喜欢喝冰红茶,大概看到只有一瓶冰红茶,所以就要留给爷爷喝,这是在替爷爷着想,这也是一种孝心。
唐代著名的智舜禅师一向在外云游参禅。有一天,智舜禅师在山上林下打坐,忽然一只受伤的野鸡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便以衣袖掩护着这只死里逃生的小生命。
不一会儿,一个猎人气喘吁吁地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鸡:“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智舜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猎人说:“你要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无论智舜禅师怎样劝解,猎人始终不依不饶地和智舜禅师纠缠,禅师没有办法,拿起行脚(走)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了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猎人大惊,终于觉悟杀生是件残忍的事情。
人生在世应该以慈悲为怀,杀生是一件极其残忍的事情,所以,这种行为常常被禅宗(中国佛教宗派)所指责和反对。禅宗主张人人都应该富有慈悲之心,不应该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肆意地伤害他人。
其实,禅宗的这种观念,具体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求人们要善于替别人着想,而不是凡事都以自己的私利出发。
替别人着想,虽然只有区区几个字,但是要真正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因为替自己着想容易,替别人着想却需要具有慈悲的关爱之心才行。
能否“替别人着想”,经常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之处。马路上有一块石头,肯替别人着想,就会随手将它拿到一边,免得行人被绊。进出玻璃弹簧门,在推开门之后,看看后面有无人跟进,如有,则挡一挡门,免得后来人被撞。坐电梯时,发现有人赶过来,不妨按住开门键,等一等后上的人·····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肯替别人着想。
美国著名的舞蹈家邓肯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深刻:“一个被人称为自私自利的人,并非只因为他寻找自己的利益,而在于他经常忽视别人的利益。”一个品德高下或者是否真正为别人着想,经常可以从一些不经意的小事看出。
“替别人着想”是毛泽东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苏联作家高尔基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这是高尔基一生奋斗的经验之谈,而且他的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替别人着想,就是替自己着想
。
能替别人着想的人,永远不会寂寞。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就是慈悲。“肯替别人着想”的细心、耐心、关心、爱心和尊重,可以换来别人的信任和认同。
我觉得,孙儿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只是替爷爷着想,他也经常替别人着想。我能肯定,孙儿会把“替别人着想”的这一种非常高深的智慧、非常高贵的品德发扬光大。孙儿的人生会变得更加快乐幸福,命运会更多地眷顾着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