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鲤南镇圣泉宫(省保)

标签:
大众祖殿分闻汩汩唐明宗关键文化 |
分类: 古建筑 |
对于圣泉宫,我并不陌生,曾去过那么两三回,并不在意。规模不大,200-300平米的建筑面积,外观与内部与仙游大量传统的一般宫庙几乎一样;查阅资料,宫始创于唐末,几经兴废,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重建;虽说主体建筑是清道光乙酉年重建的,却也几乎是近几十年来不断缝缝补补的,老东西都遗失殆尽了;现在又在左右扩建了水泥钢筋的二层偏殿,很不伦不类的,周围民居杂乱;不远处二环路赫赫而过,周边所谓的工业区正如火如荼得进行大开发,很煞风景的!
所以,圣泉宫能入选“省级文保”,我很是惊讶的!那么,入选标准究竟是什么?不得而知!网上也无从查阅。试着从繁复的资料中去探寻真相:
一.历史文化价值:
圣泉宫始创建于五代十国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据清乾隆版《仙游县志》记载:“圣泉在郑宅之西一名龙井。”宋志曰;“唐有法主仙妃,因时苦旱,以铁鞭引地成泉”。在圣泉宫右一千米处,(在今仙游县赖店镇玉山村镜内)是仙妃祭法创泉之地,造井七口、现存井亭边井、庐坡桥下井和大龙井等三井七个泉眼,地泉爆涌,圣水萦波,千年古水利工程,灌溉万亩良田,郑良士之子郑元弼捐地出资兴建宫庙纪念,奉祀许仙姑神像,命名“圣泉宫”。
宋志引用“传说”中的“女神”说明“圣泉”来源,揭示了这段历史的源头,从此所有的“故事”及其“续集”才能得以演绎。“以铁鞭引地成泉”自不可信,所谓的“女神”应是一位英明果敢的女性领袖引导百姓挖井取水抗旱,后被神话。(也可能是专职卜卦的“女巫”,或“女地理先生”据卦寻地挖井成功而被传神。据《闽台民间信仰源流》一书介绍,涉及的“女神”包括了“湄州妈祖”和“圣泉妈祖”。)但是,“法主仙妃”作为一种地域性影响较广的历史文化现象,无疑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使族群凝聚,族源长传,丰富生活,激发发展无疑是有其历史社会文化意义的。
二.
圣泉宫历史上几度兴废,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正式重建,而最后一次大修是清光绪21年(1895年)。宫坐北朝南,进深三间,面阔五间,悬山顶穿斗式结构,由门厅、主殿、左右厢房等组成。宫前大埕上保存一口宋代石井,一方石雕砚台,一只石笔(俺现场没见到石笔),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令行禁止》残碑(断为两截);宫内悬挂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原构“源流普润”等5块贴金古匾,許仙妃法创聖泉水利;造福于民、有功于乡,泽世、安邦,源流普润。引起历代官民称赞、关注。宋咸淳二年,度宗御赐“法创水功,万世称尊”一副,明万厉四十年,神宗御赐“水为救民”一副;“德育”等4块阳刻贴金联板,清代道教神像挂轴16幅(俺没见到,估计“保护”起来,清代銮椅(没见到)等,据宣传是“堪称文物宝库”。
后梁末六月初一日,许仙姑仙在宫前方三百米的溪边羽化升天,名曰“倒桥头”,可惜如今只剩群众体育广场一片,书友一碑:“巩桥旧址”。
作为“不可移动的物质文物保护”对象,首先是考虑保护对象的历史物质遗存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历史建筑遗存是最重要物质遗存之一。除了年代较为“久远”的圣泉宫主题建筑外,1井3石4板5匾16画或许也是重要的文物实证,给“省保”加分不少?
三.水利科技象征意义:
宋志载:“以铁鞭引地成泉。秋浅冬枯涸,春农(事)将作、设祭方涌瀑。”旧县志载:“明弘治乙未年,大旱。沙县等官民进祖殿请水求雨,皆灵验。”
传说:“晚唐许仙姑,法术高明,晓水文地理,勘察附近各地。发现苦溪“下雨大水流,雨停无水流”。探明苦溪地多沙石结构,雨后水流参透入地,水必往低处流之理。若能寻出下游地下泉眼,必可得水。亲率民众挖出井亭旁、珠山桥下、庐陂、龙井、碗井(一名活井)三穴,七个泉眼,地泉爆涌。乃开沟筑垻,水到渠成,顺流而东,灌溉附近七村近万亩地。虽久旱不竭,万民得利,诚为圣泉。”
上文讲过,假托“女神”之名的伟大女领袖,在封建愚昧落后的生产力社会里,能利用“人体探测器”感知泉位,并引流灌溉,或许有着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福建丘陵地带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频繁的春,夏和秋旱,百姓不堪其苦,有了这套“理论体系”救黎民与火旱,能不“神话”?置于沙县等地的拜祭,除了心理因素,更关键的是随着仙游西迁移民将“理论体系”传入沙县。
四.人文辐射价值:
圣泉村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先后产生13名进士、17名五品州府以上高官,还有14名举人和七品官员。县志载: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原名巩桥村,由郑宅、王宅、中央三个自然村落组成。其中郑宅最有名,为隋朝常州别驾郑淑所传,至第四代郑良士人丁更旺,生有8子,繁衍渐成村落。(此段描述来源于博友:大树艺术。)
村里有郑淑祠堂和郑淑墓。(县保)唐朝(785年),郑淑,郑露,郑庄三兄弟开莆仙兴学之风,史称“南湖三先生”。“常州别驾”郑淑于贞元十七年辛己(801年)迁居仙游巩桥荷叶山左。
村里有郑良士之墓,(县保)用唐砖砌筑,封土厚达1.5米,由寿龟、云框、内外堂等组成,墓前立有华表,石人、石马、石羊等(石像生今已不见)。郑良士是郑淑的曾孙,是著名的晚唐诗人。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献诗五百篇,被授国子“四门博士”,后闽王王审知授“左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大夫”。郑良士生有8子,均博学为官,称“郑家八虎”,长子郑元弼官至后梁礼部尚书。(上两段考证来源于:莆田晚报2011年8月30日。)
“井亭宫龙井”(县保)位于附近玉山村,宫左有“龙井”,为“法主仙妃”亲凿。井围由五块宋代浮雕菱龙石板筑成。从龙井5个角射线上挖成5口水井巨泉翻涌不竭。宫始创于宋代,现宫貌为清建筑风格。宽3间,左右护厝,进深2座。龙井宫的对联颇有名,大门坛石柱对联,“井汲明王福,亭留法主踪
现在缕一缕人文传承关系:郑淑迁居圣泉---许仙姑受郑家赐地定居---许仙姑开发水利---郑良士舍地建圣泉宫---许仙姑美名传播---宋勅封法主仙妃---仙妃法力殷泽后代---现代宗教传播。文化与宗教的有机融合造就丰富的人文传承,并留下丰富的人文景观。
五.
许仙姑的名讳统计有:圣泉妈,圣泉祖妈,郑宅妈妈(泉州、惠安、永春等地尊称为:圣祖妈,圣祖娘娘,圣祖金华大仙);北宋封为:法主仙妃;南宋绍兴二年勅封:顺应夫人;后累封:妙应灵济夫人。羽化后因为“神灵显赫”、“丹台泽沛”和“法雨均沾”,信仰法主仙妃的善男信女遍布五洲四海,分灵美国、香港、马来西亚、台北、泉州等。据市宫庙普查材料表明,由圣泉祖殿分灵法主仙姬的有150多宫,影响极广。
圣泉宫主祀“郑宅圣泉妈妈法主仙妃顺应妙应灵济夫人”(名讳长达18字啊!),陪祀张赵胡昭灵大帝,忠济圣侯和临水夫人。俗定正月初八、初九日驾游赐福,欢庆元宵。四月中旬逢法主仙妃诞辰,设酬保安,一则纪念创泉功绩。一则祈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六月初一日纪念法主仙妃羽化日期,人山人海,虔诚朝拜。法主仙妃圣功法力,广披各地,傅说各地由祖殿分祀法主仙妃者,百有八宫,可谓源流普润。时有各地信士,仪仗列队,车鼓枪班,供奉法主仙妃神像,到圣泉祖殿謁朝进香。尚有各地华侨、港台同胞专程进宫还愿谢恩,勿忘“法雨均沾”。
特定地域文化是一个族群的标志,是一个族群的灵魂,它创造了希望与发展,使一个族群团结一致,就算迁移四散也会因为文化而凝聚;它成了一条纽带,血脉相连,历尽时空的阻隔二不断;它展示了一个族群的光辉灿烂的过去,激发其它族群的参与与交流,进而融合不同族群的文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了文化社会经济历史的进一步发展。
六.
圣泉宫的所谓宋井(一说唐代,矛盾啊!)每天都有人前来取水饮用。许多人相信:“圣泉妈祖带来的水能治病。”县志载;“泉水清甜甘澈,常年不溢,泡茶煎药以此泉为贵”,患者吸水饮服,水到病除,有“飞蛾苏命”之誉。赋予“圣泉”“仙水”的“包治百病”“消灾祛邪”的生气功效。仙妃羽化日六月初一当天,更是人山人海:有开公车的私车的,有肩扛手抬的;有瓶瓶罐罐的,有大桶小桶的;有合家出动的,有力拔千斤的;有浅尝则止的,有开怀畅饮的,不一而足。普通百姓,富贵人家,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莫不为之。据称:井面石乃仙妃刻石取火炼丹火具,神奇非凡。(这点,另篇博文介绍。)
古曰:“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民间的教化工具有一种神秘感和神圣感,容易为普通百信所接受。
与“圣泉宫”息息相关的名士郑良士,实际上是“仙妃”的始作俑者,是他将“仙妃”的舆论宣传“官方化”“合法化”,将之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在民间与官方指尖搭桥,这样,“仙妃”的影响力空前扩大。
那么,郑良士为何要这么做?
聊聊数十字高度概括一生---出于名门贫寒后代,非科举茹仕,又清远孤高不合时事,寄情山水,超脱凡尘,前后为官不过8年(893-901年)。
“气节”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有很丰富的道德内涵,义利善恶生死观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应是社会大众的必需。
http://s2/mw690/003ssup2gy6EUyKocgh01&690
http://s4/mw690/003ssup2gy6EUyTJB4g64&690
http://s8/mw690/003ssup2gy6EUyRlSWb57&690
http://s15/mw690/003ssup2gy6EUz9oLc519&690
http://s10/mw690/003ssup2gy6EUz2nbbH09&690
http://s9/mw690/003ssup2gy6EUzfNxH2f8&690
http://s7/mw690/003ssup2gy6EUzo6jjge6&690
http://s7/mw690/003ssup2gy6EUzqK7zg76&690
http://s12/mw690/003ssup2gy6EUzttUG79b&690
http://s8/mw690/003ssup2gy6EUzzIfaz3b&690
http://s4/mw690/003ssup2gy6EUzD1agP43&690
http://s5/mw690/003ssup2gy6EUzINlys84&690
http://s14/mw690/003ssup2gy6EUzQHOk72f&690
http://s6/mw690/003ssup2gy6EUA9wx9Lf1&690
http://s10/mw690/003ssup2gy6EUzXMcyJ69&690
http://s4/mw690/003ssup2gy6EUA0Hrvt33&690
http://s11/mw690/003ssup2gy6EUAcCspsaa&690
http://s13/mw690/003ssup2gy6EUAhCiVSac&690
http://s15/mw690/003ssup2gy6EUApsiz7f9&690
http://s5/mw690/003ssup2gy6EUAAXqZg26&690
http://s13/mw690/003ssup2gy6EUAxjLfC7c&690
http://s4/mw690/003ssup2gy6EUAEo77l23&690
http://s10/mw690/003ssup2gy6EUAO4b4Od6&690
http://s8/mw690/003ssup2gy6EUAKQNtd97&690
http://s13/mw690/003ssup2gy6EUARjX9W8c&690
http://s4/mw690/003ssup2gy6EUAVFpm383&690
http://s15/mw690/003ssup2gy6EUBcMg225e&690
http://s7/mw690/003ssup2gy6EUBpo5c430&690
http://s12/mw690/003ssup2gy6EUBnInPR5b&690
http://s3/mw690/003ssup2gy6EZxoHRMmd2&690
http://s16/mw690/003ssup2gy6EZxsFTe7df&690
http://s3/mw690/003ssup2gy6EZxyeoJY52&690
http://s16/mw690/003ssup2gy6EZxFidnpff&690
http://s11/mw690/003ssup2gy6EZxQjxCQb4&690
http://s6/mw690/003ssup2gy6EZxRTQL7f1&690
http://s11/mw690/003ssup2gy6EZy73eeK22&690
http://s13/mw690/003ssup2gy6EZy8i176ac&690
http://s5/mw690/003ssup2gy6EZy5FcQQ04&690
http://s9/mw690/003ssup2gy6EZyffMdn7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