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8、徐歌:不说则明的感受
(2022-11-09 15:45:43)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
——评《票都拿到手了吧》
浅山评论家群
徐歌:
今天的“非小说”,记录的是那些难以消逝的历史记忆,我以为也是属于“自传”的体裁。本文对我国那个年代社会体制,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发展,以及那个阶段的管理现象,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变迁等进行了记录。
曹老师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用非虚构的写作素材来打动和启迪大家。令人对那时会议频繁的召开会费过度的浪费等都有着不言而喻的思忖,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有着不说则明的感受……
这些日记似的回忆,让我们读者读后没有觉得我们是旁观者,而觉得身在此山中,有着切身的感受和共鸣。
云开日朗(吕维):
开一次会,就跟看一场戏似的,主次角色次第登场,作念唱打有板有眼,剧情故事峰回路转,这戏码的节奏、韵味,得品,得细品。
大厨抓住会议告别晚宴这一特殊时段,刻画领导和与会者之间的情感互动,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语言表达方式,给我们再现了那个久远年代的熟悉场景。
素描式笔调,漫画般的俏皮,生活的情趣扑面而来!向大厨致以四十年前的敬礼!辛苦,辛苦!
悠悠:
领导敬酒——酒桌礼仪与敬酒艺术的一角。
文中描写的几个场景,很有画面感!粗线条勾勒,更像漫画风格的连环画!
领导讲话,极具鼓动性
领导敬酒,举杯致敬意
而下面的人傻傻的不行,只顾着吃也不行,这毕竟是场面,要善于观察,及时跟进;善于理解,说话到位……做个场面人,要掌握场面知识!
“领导给上一桌敬酒的时候,会议工作人员早已经到下一桌打完前站……”读了一段,突然想到了“鸣锣开道”,领导毕竟是领导,“先来后到”不好使了,这时候要走也得可着领导先走……很有范儿,很气派!
给领导敬酒,那就更有学问了,桌长给领导敬酒的意思说完了,另一个人要及时跟进,给领导杯子倒“一滴滴,就一滴滴”。领导本来是要拒绝的,但是,这一滴滴,却无论如何都是要笑纳的……
两个人要配合默契!
酒桌,高深莫测,没有两把刷子,还真应付不来。喝酒是一门艺术,喝酒的技巧奥妙无穷。
今天的阅读,读到了场面,读到了文化,也读到了艺术。
不能不感叹“世事洞明皆学问”是真理啊!
宋兆文(蚊子~不咬人):
这如数家珍的全过程,就如同行云流水,又好似织渔网,少一个环节都不算完美。自然而然的,就让人觉得有些流连忘返,意犹难尽。因此,自然会有人表示遗憾:这会,还是有点儿短了哈。
陈玉亭(网名111):
散会晚宴最热闹,美酒佳肴和饮料。领导逐桌来敬酒,嘘寒问暖回程票。
优雅:
那个年代出去开会 ,都是领导阶层的,会议结束一场晚宴是非常隆重的,而且伙食标准也是很高的,有些菜肴口味独特,是在家没机会享受的,也是都愿意参加会议的一个因数吧!写到这里,我脑中出现一个场面,我的父亲在病危时和我们几个孩子说,要吃大虾,他满脸带着一丝的强笑,把留在脑海里多年的期望说了出来,他说一次出去开会,那大虾好几种吃法,其中一种大虾皮里还有肉馅。
我急忙去市场买了大虾,也顾不上怎么做了,也不知道父亲吃的是怎么个做法?就水煮大虾,送到他嘴里,他说,没有人家做的好吃,那次开会吃的不是这个味?我背过身去,泪流满面,心想,我那勤俭持家,当过某局的财务科长,后又当公司经理的老父亲,怎么才到这个时候说出来啊?从开会到病危也有好几年的光景了,我家一次都没买过大虾吃,也不知道爸爸曾经想回味那次记忆深刻的大虾味道?这也是我这个唯一的小棉袄女儿做的不孝的地方,为什么每次回娘家,不给父母多买点好吃的,花大价钱买大虾啊!尽管我挣的不多,又有了孩子,那也会满足父亲的要求的,可天下哪个父母能做出来,瓜葛孩子们,都是无畏的付出,再付出,一直到临终,留下儿女们的终身遗憾,都二十多年了,写到这…我情不自禁泪流不止…
也知道,我写跑题啦?但联想起来这些,就提醒一下,趁老人在,多尽孝道,父母的恩德就是要及早报报报。
华尔兹:
到会人员都太会说话了,一个赛一个。会说的越练越油,不会说的,以后还来不来呢?也许有特殊的人,估计很少。
戚玉珠:
参加会议的人一定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大会结束,礼节性的酒席必不可少,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互致问候,领导敬酒,忙坏了那些见风使舵献殷勤的人,领导关心票是否到手,马上就有人夸这不是票的问题,下级做的到位,是领导有方,借着酒劲儿大夸特夸,把领导夸的晕晕乎乎,酒自然又多喝了一点点,这样的会议谁能不喜欢来呢。如今提倡廉洁,务实开会解决问题,走形式的会议越来越少,这样的场景逐渐会消失。
新村:
中国的酒文化源源流长,敬酒也是一种艺术,有先有后,先长后幼,先领导后朋友,还分主桌与主宾,什么身份说
什么话,那是有讲究的。
参加酒宴的人,都是经多见广的,参加次数多了,也就自然学会了敬酒的套路。
大师描述了会后聚宴的场景,领导与部下其乐融触,酒尽兴,话畅谈,八仙过海,尽显其能。
说不定这也是一种升官之道,能说会道,又会办事的人,肯定会给领导留下好印象,用人之时就想到了你。
事事都得学习,学会了喝酒、敬酒,你升迁的机会或许就来得快些,否则,工作累死,难有发达之日。
酒是个好东西,酒宴也是一个施展才能的场所。
酒后的写作也会淋漓尽致!
晓莉:
“会议宴”、“告别宴”、“朋友聚餐宴”、“生日宴”、“婚宴”等等,无不隆重热烈,欢天喜地,举杯畅饮,喧声鼎沸。老师用精彩的笔墨,再现了这一场景。喜庆的气氛历历在目,谁都不示弱,就好像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了,过了这个场合就没地方说话了。这个时候就体现了“酒文化”,能说会道的,即会劝酒又百杯不醉。按过去的打法,领导喜欢这样的下属,常带在身边,应付酒事。但这样的人往往是可利用不可重用,有时酒多也误事。不管什么时候,劝君切莫贪杯,会坏了年成。谢谢老师!
关注今日头条:
朋友们的生活(曹利君著)
浅山笔记——
18、搬家、转学及其他
19、文化视野:另一只袜子
20、听会
21、当时和现在都像做梦
22、票都拿到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