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1、在新的非小说系列中
(2022-08-04 22:24:33)分类: 浅山评论家群 |
浅山评论家群
云开日朗(吕维):
这集从邹翠和翟德写起,又一对黄昏恋人的故事悄然拉开了序幕。
追溯吉林人的老家,祖上多是山东的,所以吉林人对山东总有一种家乡的情结,邹翠嫁给山东人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中老年人的婚恋,总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相信他俩的故事同样一波三折,接下来一定有好故事看的。
悠悠:
读《邹翠和翟徳》
一对夕阳恋,相伴游吉林,老同学赵晓丽家成为落脚点。因此曹老师笔下有了新素材,非小说有了新主人公。
女人清清瘦瘦,很有腰形。男人长相爷们、很有气势。总的说来,看着他们二位,“叫你想不起‘人老珠黄’这样的词儿”。可见这两个人是岁月宠儿。
家里来“且”了,再热的夏天也不能“做榜爷了”,原本就是斯文的人,再难受也得“添加短裤背心”。另外两个人在家里吃住,“大厨”可要名副其实了!
王克江:
生活每天都有故事,故事个个都非常精彩,在悠闲自在的退休后生活里,大厨巧手烹调出热烈浓郁的生活菜单。
陈玉亭(网名111):
东北来客称来且,原是戚音发声谐。方言土语有故事,博大精深中国话。
徐歌:
这篇文章谈到了夕阳婚恋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热议的话题。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缘来不晚》,有时没事儿看看热闹。为什么说它热议呢?是每个人都感兴趣的内容。好的婚姻是听热闹,坏的婚姻是听找感受!这是近些年来大家敢说、敢做,可以公开去尝试的一种事物,过去就有些隐晦,觉得难为情,这是时代进步变化的结果。以前儿女多,家庭负担重,儿女能和老人在一起生活,父母若走了这一步,感觉到很难为情;而现在经济独立,都有退休金,子女单一,自顾不暇,因此便有了这样的一种生活。
小时候我看过一本小人书,名字叫《团圆之后》那里讲述的是一个单身的母亲,跟儿子俩个人生活,把儿子培养的很优秀。他的母亲什么也不做,但家庭生活条件还很好,家里经常来一个叔叔,儿子只知道这个叔叔常来串门还帮助他们娘俩……儿子终于出人头地了,得了状元便跟皇上要求给他妈妈授一个贞节牌坊的标志物,皇上答应了。那个牌坊建筑的很雄伟壮观,儿子回到家乡亲自陪母亲坐车前去看这个建筑,没想到母亲却一头撞死在那座建筑物上……现如今这样的单身母亲,不能说层出不穷,也算是屡见不鲜了吧……
话说曹老师文中这二位愿他们能相濡以沫度过余生 ——但难哪!老年人相结合,不似年轻人,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习惯都已形成,谁,很难改变谁。
婚姻人人都经历,但真正幸福美满的那可算作是凤毛麟角吧!是谁说过的我忘了,坏的婚姻能使人变成疯子,好的婚姻能让人变成傻子,更好的婚姻能让人变成孩子。我但愿这个邹翠能变成“傻子”就行。
戚玉珠:
送走了粉笔末和闫工,今天看起来是新开篇,邹翠和翟德,还是围绕着二婚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围城”踏进去不易,可不像昨天说的围墙,一脚能迈过去,即使摔了碰了,疗伤也快,婚姻的围城出出进进都不易,有时候像迷宫。粉笔末是你同事,邹翠是赵晓丽同学,看出你俩人缘好,都扑奔你们来。大热的天出来串门,挺难为人的,单说做饭,不动都出汗,何况在厨房呢,大厨还需要绅士点,就给他们做拿手的手擀面吧,过水的。现在人出门在外,就是走亲戚几乎都住宾馆,不给别人添麻烦。同城的也来看望,不可能不聚餐啊,明天酒桌上见。
庄稼汉:
家中来且主人忙
黄昏网恋意气扬
辉发河畔旧姐妹
圣人故里新东床
携手同心游长白
煎炒烹炸大厨忙
千般手段不如煮
上秋苞米老更香
华尔兹:
“盛夏三伏,无处不热。
热上加热的,是家里来了客人。”这个开头曹老师写得真好!
“热上加热”,第一个“热”是天气的热,第二个“热”是且(也就是客人)邹翠和翟德受欢迎,还有几个人来家里看望这两个人,是热情的热。
邹翠是赵小丽的闺蜜,带着新找的另一半翟德来家里作客,赵小丽还说让两个人住几天,足见邹翠在赵小丽心里的位置。
亲戚现在都上饭店聚了,然后各回各家,这且在家里,厨房里做饭的人遭罪了。
为了把邹翠和翟德招待好,赵小丽真下功夫啊!这一番谋划和嘱咐,连吃饭的时候别嘚啵都想到了。
还想到要用公用筷,这一点我特别赞成。不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外面聚餐,每个菜盘上都放一双公用筷,最好是和大家手里拿的筷子有明显区别,省得用着用着分不清哪双是公筷哪双是自己的。这不是矫情,养成习惯对大家都有好处。
悠悠:
读《男女搭配与荤素搭配》
面对邹翠与翟德这两位朋友,两个人“如临大敌,天天谋划”,只为了让他们吃好住好。中华民族“热情好客”这一传统美德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也被诠释得有板有眼!
待客礼仪以及基本常识,还有“男女有别”等等中华传统文化,主人的文化素养、待客之道,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客随主便,也不能太随便”,这句话来自头条本文底部,表达了主人身份的曹老师和赵晓丽对待朋友的用心,热情!这可能就是朋友很多的重要原因吧!
侯秀坤:
曹大厨今天的非小说是家里要来客人了,是老同学,还是俩口子,从张罗吃啥来看,曹大厨和赵小丽也是好客之人,更是有情有义的人。就等老同学大驾光临了!
戚玉珠:
两个人要来,看把大厨忙乎的,就差没开个董事会了。这顿精心准备,大厨招待客人不可能劳心劳肺啊,我给你提供两个你的拿手菜,红烧鸡翅,红烧肉,至于吃鱼的说道,我仅仅知道,第一口应该谁来吃,不知道又是鱼嘴又是鱼肚的。其实招待客人最好的方式去酒店,在家做少了吧,显得不大气,做多了吧,吃不了,客人在,你还不能上顿端,下顿端的,最后还是个扔。大厨是个明白人,这点事儿没看开。
陈玉亭(网名111):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荤素搭配营养开胃。入乡随俗地方韵味,言谈举止文化底蕴。
云开日朗(吕维):
大厨这回是要做一次真正的大厨了,为了招待远方的来客,要把十八般武艺演练一回,整一桌荤素搭配的大餐。
在厨艺上,大厨果是身手不凡,那些时令蔬菜让他背得滚瓜烂熟。至于吃鱼上的讲究,也摆得头头是道儿,但不知那翟德晓得晓不得。
我认为吃鱼就是吃鱼,设计那么多讲究很不厚道,俗话说,十里不同俗,谁知道翟德那边啥规矩呢?请人吃鱼又不是给人出考题,哪来那么多说道呀。如果这样望文生义,我们是不是还能整出更多的讲究呢?比如:吃鱼肋是两肋插刀,吃鱼脊背是背后下手,挑鱼刺是肉里挑刺,吃鱼头是找冤大头,喝鱼汤是鱼水之欢……
其实这些都是闲人的扯淡,想扯,可以漫无边际地扯下去,只要有趣就好。比如鱼眼,本来是没肉的东西,可以叫明珠投暗;鱼肚很肥,叫中饱私囊;鱼尾精瘦多刺,就叫摇尾乞怜!
让我这么一说,那客人非翻脸不可,一怒之下摔筷子走人!
晓 莉:
今读《男女搭配与荤素搭配》
俗话说得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荤素搭配,营养美味。总之,老师说得好,头头是道。有男有女,成其社会,一男一女,组成家庭。满汉全席,也要有荤有素,不然就会吃腻。老同学来了,一定要好好招待,尽地主之谊,即热情又豪爽。不去饭店,在家里招待,更显得真情、实在。今天,我也学到了一点,吃鱼不先吃眼睛了,而改吃鱼唇了。不知好吃否?但我想,鱼要好吃,哪个部位都好吃。谢谢老师!
小马扎:
非小说写得筋筋道道的,能就酒,适合中午看。鱼唇究竟啥个味儿呢?叫人仰望的厨爷
徐歌:
常言道吃人家嘴短!自那天跟曹老师吃完饭后,基本上每天便写评论以表感激之意!
这两天文章写的都是家里来客人的事,要讲待客,家家都经历过,谁家总接客送且那日子过得才红火呢。有来有往叫人羡慕。人爱交往,那是正常的。“只有上帝和野兽才喜欢孤独。”上帝我不知道,野兽嘛,我家院子里的猫咪它们也是成群结队的在外边晒太阳或嬉戏打闹,更何况人呢?肯定是喜欢往来接触、沟通倾诉。今天她来长春你们夫妇热情款待,明天邀请你们去山东旅游做客,也是一个很好的答谢,礼尚往来就是这样!过日子就要红火别过成死门子了。
人是永远也不知足的,无客时嫌寂寞,有客时嫌烦闹,客人走后扫地擦桌子等,又脏又累真是麻烦。但话说回来,客人的素质也很重要,好素质的客人,应该谨慎小心,尽量给主人减少麻烦,别大大乎乎的,总而言之,能在外面住,尽量不要去家里住吧。
关注微信公众号:浅山笔记
关注今日头条:朋友们的生活
邹翠和翟徳系列·曹利君著
1、邹翠和翟徳
2、男女搭配与荤素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