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山评论家群
 
徐艳丽 
《再见姚家巷》行文流畅,别人家喝酒为的是聚情或品食,曹作家喝酒吃菜即是文章,符合哲人所言“文学充满每个人的生活”。文中老板娘扭着腰肢……先前那个腰粗跟木桶似的……小饭馆子服务员的模样活灵活现。
文中又提马和、英子、金山蓝湾3个人物,是续篇也是开篇。作者抗疫期间在家发呆,大脑却急速转动,这些文字是独有的,是对人世间普通人物的特写。只有身在底层对民间悲欢离合有切身的体会,才会有笔下流淌的朴素文字。点赞曹老师。
 
云开日朗(吕唯) 
曹大厨对下馆子是颇有研究的,会做,更会吃,久在台面上,吃什么点什么很在行,经济,实惠,二者兼而有之,这也许与赵小丽的调教不无关系,每个男人的背后都有老婆的影子,除非是老光棍。
按说退下来的老男人除了居家,也就是跟老友们酒馆里小聚是常态了。大厨念旧重情,这样的场面自然要比一般人多些,可是无情的疫情期间,这样的欢聚也被剥夺了,实在是扫兴。好在大厨还有文字相伴,可以凭此怀旧。
每一次相聚都值得珍惜,这是《再见姚家巷》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
 
惠文 
之前,我也喜欢宅,也不时读读书,偶尔仰望浅山,有时还写过几句与自己内心的对话,那种宅叫自主,爽快,滋润,窗里、窗外,无不是流动着自由自在的空气。可这种“静默”我称它为静待花开的宅,空气似乎凝固,心里长满了“肆虐”的野草,读不下去,写不下去,心底深处有一种找不到出口的情绪,察觉不由自主,体验被改变、接纳现实…望向窗外望,哲学三问,说再见,昔日那些熟悉的景致,被自己眼中的海洋隔离成愿景……
 
和平 
宅家抗疫,关不住思绪,分享你的宅家思绪,也很有趣。曹老师今天的《再见姚家巷》可做典范。
用胡同巷子里弄做店名,也是一种乡愁文化消费,代表着一种情怀。不过许多店铺名字所使用的胡同里弄街巷名称不一定就是现实或历史上存在过的,这点也不必较真。
 
泉水叮咚 
去年在上海家里不让出去走步,我们俩口就带着大孙子在地下室走步,打开音响听着歌曲,我模仿模特步走路,孙子也跟我学祖孙嘻嘻哈哈的很快活。
去年上海没封控,只是有时候天气预报有轻度污染,所以才在家里走步,地下室安装了新风,地暖
,中央空调,所以冬暖夏凉。
 
陈玉亭 
疫情防控开脑洞,封控管控和防控。期望动态早清零,居家静默少走动。
 
马瑞华 
老师!拜读新作,赞,故事很短,有三个人,谈话中提到了另外两个人。有点“静默”,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王克江 
人生无故事,人生又处处充满了故事,所有的人都在里面沉浮,唯有美食增香添色。酒就算了,能记得住美食,谁记得哪款酒?
 
华尔兹 
英子让马和拿起了烟,这是什么情况?
曹老师在城市静默状态下,回忆,联想,思考,写作。
我一件毛衣快织完了。每天边听小说边织毛衣,打发时间,别的事儿干不下去,心不静。
 
胡英兰 
《再见姚家巷》与上次春节老乡吃顿饭没隔多久,老师与马和又去姚家巷吃饭,由于以前来过,不用看菜单就能把几个特色菜点了出来,老师发现老板娘变了,不是原来的胖女人,细问才知道现在的老板娘是那个胖女人的女儿。在等吃饭时,马和拿出“南京”烟吸了起来,不抽烟的马和这次抽起烟来有些意外,原由是上次与金山蓝湾在老师家走后又整了二悠,估计这里面的情节有让马和烦脑的事,不然好端端的为啥抽烟呢?疫情封城了,外面非常寂静,一切都静止了,只有各自的思想是活跃的。
 
戚玉珠 
大厨抢在封控前和马和小聚,行啊,最起码有发呆回忆的时刻。不是“姐疯了”,等到“解封了”,千万别犹豫,想聚就聚,管他是亲戚还是朋友呢,唠呗,要是有幸和大厨相聚,那更好了,端起酒杯,咱们也肆无忌惮的唠扯唠扯,大厨没写出来的结果咱问问,老板娘换成她女儿,咱也去这个酒馆看看,咋样?
 
海道 
天天都有灵感  
厉害
 
朱胜利 
呆着挺好的
 
晓莉 
今读《再见姚家巷》。看来与马和聚餐日子选的挺好,要是现在,真还聚不上了。全省抗疫,静默状态,封控、管控、防控,现已居家抗疫。人员足不出户,蔬菜包、肉包等生活必需品由大白送到门口,只有做核酸时才能出门,并间隔二米半。老师虽说宅家好,可以读读书,写写东西,看看微信。但也时常望着远山发呆,浮想联翩。马和闲饥难忍又摸起了烟,说是因为英子。这其中还会有故事发生吗?谢谢老师!
 
 
关注微信公众号:浅山笔记(曹利君著)
都是自找的系列——
83、轮值国
84、判若两人
85、罚酒
86、拔丝地瓜与虎皮花生
87、持续兴奋
88、厢秀
89、照顾
90、被滤过的一些事情
91、几个意思
92、再看三人行
93、再见姚家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