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近处拾掇,去往既定的远方
(2021-08-11 17:36:21)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
文/缥缃醉
浅山先生一生向远,却能从最近处的生活拾掇,去往既定的远方,渐至达成(没去满洲国皇宫可以忽略下哈,但建议还是抽空看看为好啊)。这无疑是高智慧的表现。也是我这样的愚人可望不可及的。
几十年的耕耘,先生学到了不少创作技巧,在非小说中都有呈现,也有自己练得非常圆熟的,比如心理描写可以十分精准,可以纤毫毕现。语言上也很老到了,所以才能和心理描画相得益彰。
当然,任何一位行业做得精深的人都会有一堆行业心得,也大都想将之传承下去,最好能自创一门,自立门户,将本门本派特点风格发扬光大(好像有点受武侠小说影响了,但意思差不多,借用下啊)。文学、艺术跟其他行业不一样的是,其他行业把技术直接拿来使用,甚至有时生搬硬套做出来的东西大概也差不了,即使现在更新换代很快,但模仿、制版还是根本的。就是说,师傅和徒弟做的桌子都很好,不会有人说徒弟剽窃了师傅的作品。而文学,即便像是文学作坊这样的,也不能做到完全照搬。特别是每位大家都有其独特风格和代表作品,这些就成了他们独属的了,别人就没法再直接继承,否则就如晚清大画家吴昌硕所说:“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文学艺术对创新的要求真的可以说是无出其右的。所以文学界就没有说谁谁是少林派,还是峨眉派,武当派的,顶多说谁的门生,这门生也没有像少林武当这样一直流传的。
先生自是很清楚这一点,所以要创“非小说”。这是指大方向的,还有一个内容上的,就是今天所说的,要展开拳脚,走出创作的老路,打破以前的藩篱,要“自说自话”了,不绷得太紧了。
从这篇文看,先生应该是更想放开手脚,自由创作了,最起码对于自己和其他作家的界定,先生是比任何人都明白的。
深耕几十年,先生已经意识到了作家的“集体意识”,或者甚至“集体无意识”吧。还意识到了产生这个的根本原因。比起普通人顶多只知道我们的或者国外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无疑更具专业性,比资历不深的作家可能更深入。
有了这样的意识,再加上多年的生活积累,我们就静等更加精美的美味珍馐吧!
啰嗦了一堆,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2021年8月11日午后
关注微信公众号:浅山笔记(曹利君著)
总有情丝挣不脱系列——
1、扔鞋困觉搓草绳
2、德芙蹒跚
3、好东西就能写好吗
4、千万别把这些话当真
5、以欣赏 以学习 以挑剔
6、老大不小点到为止
7、别跟我装逼
8、口无遮拦
9、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慨
10、没有云开何来日朗
11、她是疯女人?
12、同学,同事,同一首歌
13、大师啊!可找到您了
14、谁有心情看
15、任由她说
16、什么都能看到
17、姗姗来迟
18、店小二来信
19、不了了之
20、老男人
21、因势利导
22、意犹未尽,因为一直拧巴憋屈
23、蚊子不咬人
24、重彩秋膘
25、小说和非小说,都扯得有点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