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晓侃:写作也是一种“锻炼”方式

(2021-08-11 12:40:54)
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浅山评论家群

 

晓侃  说起曹老哥的非小说,(我)和其他看官角度不同。其他人更多顺着作者角度去谈人物背景和关联内容,我却喜欢从写作手法以及关键卡点断句看。老哥的非小说,只是自己命名,如果非要归于门派,可做日记可做随笔,自然不会成小说。

很多故事和背景被碎片化,人物过多于地方单一性,不具有小说写作和出版发行特征。读者群年龄段固化,形成小圈子观念。这都是归于日记的原因,而不是大众文学门派。这个年纪的老人,还能如此笔耕不辍,也是一种毅力。

写作也是一种“锻炼”方式,不仅能寻到同道中人,还能健脑益智增加晚年生活趣味。杜绝,单一看孙子接送放学。也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增加一种新晚年生活的思路。书,很多人都会看,写作却不是很多人都会写。毕竟天赋,不是每个人都有。

希望老哥继续保持自己的风格,不要过多在意看官们感受,只要菜肴烹调好,会种花的厨子也是一位好裁缝。

 

奚惠鹏  其实我也走过曹大厨的路径,可没取得真经,倒搭上不少时间和精力。和老曹有同感的是,所有的作家谈创作都不说真话。或许是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写会更好。要命的是驾驭细节营造悬念,再像剥笋一样一层层地解开悬念,这得功力了得的作者,像老曹这样的!

 

吕松筠  曹老师今天的每日一文写的拾到好处,我想文友们应该和我一样喜欢这样的创作谈。

曹老师说的没错,写文章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太心急,心太急肯定写不出好文章,以前我就犯过此类错误,总是急着写,一味地追求数量而不顾及质量,写作高峰时,有一天竟然在中国作家网上发过六篇,每个栏目发一篇。短短几年我就一气哈成写了近一百万字。

现在回过头来把那些曾经认为满意的作品重新审视发现,问题多多,于是,近两年我几乎没有写什么新的东西,而是把以前写过的现在看着不顺眼的作品进行修改,我坚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曹老师的创作谈再次提醒我,今后再写文章,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稳稳当当的写,要注重文章质量,力争做到写一篇成功一篇,即要对读者负责,也要对得起作者本人。

感谢曹利君老师清晨送上的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

 

云开日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非都是增加人的阅历和知识的途径。只念三天经,就想上西天,世上没有那么简单的事情。

随着创作的深入,时间的投入,经验的积淀,大厨的非小说越来越好看了。大厨喜欢扯远,那我们就一起远行好了,周围走到哪里都是风景。

 

和平  从一百年来到近四十年来两个时间纬度谈创作,从有多远走多远到长春就地不动,从小说到非小说……曹先生说今天扯的远,我看是起的早。

“写着写着,撇开主人公,我来说两句,说两句就说两句。”突破小说格局,描写身边生活。写别人也写自己,写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以及想到的,多远都不远。

这曹氏非小说,就是曹氏生活笔记。

 

澄水碧云  好!感觉曹兄的文越来越上道了!既有即兴发挥,又有经验之谈,真真没有辜负你身后这一群看官食客们的痴情追随。在文学创作方面,感谢曹兄授之以渔似的文字!

 

真心  曹老师,今天虽然扯得有点儿远,但并没有离了主题——创作谈。全篇都是为我们讲创作经验,既很凝练,也那么通俗易懂,就是平静叙述。通俗的说,就是要绷住劲。写小说,所有的话都应该主人公来说。而不应该由作者越俎代庖。但是非小说就不一定啦,可以夹叙夹议。总而言之,今天给我们讲的知识太多了,谢谢曹老师。

 

红叶  老师的作家专业点评,咱们非作家看了半天,脑子也跟不上啊。不过看外国小说,确实是那时候的事,马克.吐温,雨果,巴尔扎克,大小仲马,包括莫泊桑高尔基,及很多忘记作者名字的外国名著。不过看了就看了,从来不写读后感,这就是读者与作家的不同吧。

 

陈玉亭  寻觅创作经验谈,舍近求远为哪般?风格独特非小说,贴近生活更自然。

 

戚玉珠  大厨今天谈创作,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分不清什么是小说和非小说,更谈不上对外国名作家的推崇和理解,只所以喜欢大厨的作品,也是因为接地气,没有那些高大上不着边际花天酒地的人和事,都是身边小人物的家长里短,读起来亲切,不虚伪,不做作,仿佛自己也身在其中,大厨尽管是知名作家,也希望大厨这样走下去,路越走越宽,胡思乱想也好,平静叙述也罢,但别离我们太远,明天见。

 

小马扎  读《小说和非小说》

抓我进入其里而不能自拔的先是小说,它像酒精一样滋养着我的想象和情绪,收取着我的眼泪;而后,我的眸子被非小说所吸,它像米面一样滋养着我的肠胃和身心,赋予了我力量。

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地道的东北老酸菜味是曹氏非小说的一大特色。它是根植泥土的生活之树,吸取大地养分,反映真实生活。叫人品来爽口、走心,颇营养身子骨。

那谁说生活是小说的根,情节都是枝叶,在现实生活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才有生命。这话真好。曹氏非小说之所以那么叫人心心念念魂牵梦绕欲罢不能,是因为它是原色的生活之树啊。

这个世界看上去喧嚣、热闹,但不少人的内心却非常寒冷,文字是一堆篝火,让一些人围着它,彼此取暖。

对于思考者而言,这是一个适合沉默的时代,而小说,正是用别人的嘴说你不敢说的话。——这是刚读的人文学者林采宜女士的话。

她说:所谓小说,其实就是真实人生的写照,不是复制,是剪辑……

她说:所谓虚构,无非是把事情一件一件砸碎,再用逻辑这根线去缝接碎片,张三的帽子戴在李四的头上,春花的礼服穿在秋月的身上,如此而已……为了故事更紧凑,情节更惊心,或者因果更合理,然而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不希望读者直接去对号入座。怕人对号入座,几乎是所有作者的忌惮,因此,小说的篇首,经常出现“情节人物纯属虚构“这类的字眼。

这是小说的特点。而曹氏非小说的特点却略有不似,它并没有为情节所要而虚拟人物和事件,不存在张的冠叫李去戴。总体上说来吧,一切都还算真实无虚。就凭这点,就耐读、耐品、耐咂摸得多,最起码它叫人不受作者所牵连,而是故事就在那儿搁着呢,只不过是经过曹大厨热情洋溢的带有仪式感地端给读者面前,叫读者们眼前为之一亮,各自去品读各自的精彩而已。

这很好,可是好归好,却给我带来了个不算小的烦恼——接触曹氏非小说后,怎就越发读不进去小说呢?

啥原因嘞?啥原因嘞?!

 

华尔兹  不是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嘛!那曹老师就可以不受条条框框约束,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只要大家爱看就行了。

 

王克江  大厨的文字,如东北小烧,别有一番韵味。

 

鲁越  曹利君给我们的写作一个非常好的提示,小说要说小说中主人公的话,平静叙述,不动声色,不急不躁,酿出有品位,有特色,有个性的语言和结构。

 

空谷幽兰  非此即彼,既然非小说,那么是什么?

 

悠悠  读《小说和非小说,都扯得有点儿远》

从文中得知,喜欢研究作者写作技巧,而且特别痴迷作家的创作谈,希望自己能从本土作家那里找到最管用的写作路径,哪怕蛛丝马迹也好。可见曹老师读书目的很明确!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也才是真正学习写作的样子,以至于成为真正的作家,从读书的角度可见一斑。

想到我读书,是受父亲影响,也曾读过《包公案》等一些古典大部头,但却不很喜欢。从会读书开始,专门喜欢那些国产的有关战争的小说,比如《烈火金刚》《平原枪声》……而且有上瘾的趋势。当时市面上有的都要淘回来读。就喜欢那些精彩的故事情节,直至今日,大部分仍然记忆犹新。对于外国文学,还是后来才接触,且也有意识地读过一些,但在后来忙碌的节奏里,都大多被淹没在战争之中了!

我喜欢读书,却从没想过要学习写作,所以自己读书很盲目!从今天的文字中,收获了很多……

 

 

关注微信公众号:浅山笔记(曹利君著)

总有情丝挣不脱系列——

1、扔鞋困觉搓草绳

2、德芙蹒跚

3、好东西就能写好吗

4、千万别把这些话当真

5、以欣赏 以学习 以挑剔

6、老大不小点到为止

7、别跟我装逼

8、口无遮拦

9、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慨

10、没有云开何来日朗

11、她是疯女人?

12、同学,同事,同一首歌

13、大师啊!可找到您了

14、谁有心情看

15、任由她说

16、什么都能看到

17、姗姗来迟

18、店小二来信

19、不了了之

20、老男人

21、因势利导

22、意犹未尽,因为一直拧巴憋屈

23、蚊子不咬人

24、重彩秋膘

25、小说和非小说,都扯得有点儿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