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小说认知

(2021-06-14 16:55:55)
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缥缃醉

 

先要祝先生和各位评家端午吉祥!有点晚了,是有家事处理,抱歉!

一个系列很快又完了,照例又到了创作谈的时候。通常是就一系列的写作缘由,写作技巧,意绪等进行说明。这一部分有点类似于大厨把菜做好上桌,等大家尽情享用交流了之后,大厨再出来跟大家见面,谈一谈心得,对各种菜式的做法搭配介绍,让大家尽得其精妙。至此,一桌酒席才算尽欢而散。余味留给各位食客慢慢品评。

虽然众口难调,有时会有不同之声,但抵不住大厨日益精进的技艺,终究只能偃旗息鼓。大厨也甚是精益求精,总希望有人能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于是,评家的眼睛也越来越“毒”,对先生“吹毛求疵”起来。本人也曾因担心赞美过多,让人觉得虚假,所以,做过这样的“努力”,希望对先生还算是个“有用”之人,而先生是从谏如流,对我的微言从来都是加以鼓励。文艺批评的确是件严肃的事,需要系统完整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人两者都不够深,不像有的评家,信手拈来的评论就透露出功力满满。本人只是喜欢先生的作品,然后就凭着自己的感受写了一些感想。承蒙先生不弃,自当努力跟进。

以上说的虽然是实话,但自己知道还是用的标准语,不像先生,已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同样一个意思,不会用别人说过的话来重复。这就是非小说的魅力之一,除了构思,在语言上下足了功夫。就是说即使是同样的食材,曹氏酱料也独家秘制,别无二法。

而今天先生的创作谈是谈构思,主要落眼于整体框架的平衡,以避免“天马行空”之嫌。其实,非小说除了内部的环环衔接,甚至跟季节时令都结合起来了,比如前面的《猫不猫冬》,《春不春困》,且不说这种难度,其特征就很明显,所以,这点不能说“天马行空”。先生谈这个平衡,大概也是发现前后两个系列的人物展示也是很大不同,前面人物明显少一些,每个人物着墨更多一些,而后面人物出场就比较多,除了单个人物,还有群体的描绘,把人物当背景来衬托,甚至可以把人物描写当成是系列收尾的一种方式。前后后对比比较鲜明,方式也有些独特,这也是先生要解释“天马行空”的又一个原因吧!

其实,要说非小说的“天马行空”,主要是相对于宏大叙事来讲的。因为后者的基调,基本思想都已经确定下来,人物或事件就必须按照那个走。而非小说就相对来说要自由一些。

跟读非小说大半年了,先生写了很多人物,平民居多,一路看下来,突然发现这里面竟然没有一个文学中通常要写的“坏人”。即使有一回写到一个男租客,从外貌描写看他好像不是一个什么好人,但也没有继续写他有多么坏。

而据先生对于社会的洞察,不可能不知道社会上有坏人的存在,更不可能不知道人性恶的一面。那为什么不展示呢?至少也要写一写善如何应对恶的吧?可我这大半年都没看到,往前面翻了一下,基本上也没看到。而其中有一个最让我感动的叫明桂花的疯女人,这样一个人身上闪着熠熠生辉的善良之光(很想就此现象大抒特抒,宥于篇幅今天就点到为止吧!)

而文学作品,除开抒发个人情感的散文等,有关写社会的,是体现作家的社会态度的,本人只是凭个人认知大致分为:

一、纯粹赞美型的

二、完全批评式的

三、褒多于贬的

四、贬盖过褒的

但非小说超出了我以前的认知,好像不在其中任何一种。为什么会这样?应该不会是偶然。除了先生对自己身份的考虑之外,应该是包含一种社会态度,社会理想吧!什么样的社会理想?人物们综合在一起,先生应该是希望人们能以人性中的善去感召自己,感召他人(比如那个小视频),而且人性即使因为条件的介入有善恶的界定,也可以因为对人性的正确认知而达到较好的控制,所以在纯写“善”会吃力不讨好的时代,先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人性对社会的思想,这也是一种“宏大叙事”啊!

不当之处,请不吝赐教

 

关注微信公众号:浅山笔记(曹利君著)

河那边河这边·非小说系列

1、老石

2、住在何方

3、女人话多

4、有点儿乱

5、女房东和老林老婆

6、巧克力

7、曾经心痛

8、就不接电话

9、遭遇短路

10、下山途中

11、左脚是右脚的老师

12、到哪儿都能遇见

13、一半一半

14、两种生活圈

15、何处惹尘埃(完)

·天马为什么行空——《河那边河这边》创作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