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星云》·雍也篇第六·第二十二章
(2019-08-28 11:24:39)
标签:
知者乐仁者寿 |
分类: 论语星云 |
(二十二)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二十二章,论智仁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本章承上章,上章论善行仁道者,由智仁行也;本章论智仁之性、行、效,智仁又相辅相成,动静相宜,乐寿相长也。
直释: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变动,仁者守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同智。乐,音yào,动词,喜好义。
知者动、仁者静:动,运动;静,静止;都是作动词。动,这里是变动的意思。静,这里是守静的意思。
知者乐、仁者寿:乐,音lè,名词,快乐义。寿,名词,长寿义。
智者,仁者,何谓也?粗浅地看,智者、仁者分为两种人。智者是有智慧的人,仁者是有仁爱的人。一分为多,多合为一,一心之德可分为智仁(以及勇礼义信恭)等,然一般人或各有所长,故因其显现于外者,可称为智者或仁者。由上章可知,智而不仁,只是狡黠,并非真智;仁而不智,只是迂腐,并非真仁;是以,智仁相辅相成。精深的看,智仁不过是一心之动静二端而已,一心之变动循理也即智,一心之守静安理也即仁。是故,智者、仁者,乃圣贤一心之两端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有什么特征,为什么智者会喜好它呢?水之性主动,故其行也,变动不拘:随境适变,随圆就方,随直就曲,无不顺应;循势顺流,自上而下,盈科而行,遇阻变通。智者之性亦动,智主知,故其行也,知能变通:知晓人情,因人而异,明白事理,因事而别;通情达理,顺势而为,成章而达,随机变通。智者之性、行也类水,故乐水也。山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仁者喜好它呢?山之性主静,故其行也,安静不易:安静稳固,山峦叠嶂,巍峨雄伟,厚重聚物;静定利生,草长莺飞,林深猿啼,万物滋生。仁者之性亦静,仁主爱,故其行也,爱能守静:守静安理,居仁存义,博爱无疆,厚德载物;安理顺生,亲亲仁民,仁民爱物,万物乐生。仁者之性、行也类山,故乐山也。乐山者,其待人处事取法如山;乐水者,其待人处事取法如水也。朱子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可谓深得其理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其性类而取象,因其行似而取法。然本节重于以行言也,下节之‘智者动,仁者静’,则重于以性言也。(注:这里的性,指事物——如山水、如智者仁者——的特性,而不是指人的本性即善性。)
山水交相辉映,山无水则不灵,水无山则不秀,有山无水不精神,有水无山欠气概。智仁亦相辅相成,智而不仁则离经行权、奸巧百出,而无以厚德载物;仁而不智则守经无权、冥顽不灵,而无以应物无穷。智者、仁者若以二人言,则乐水乐山各有所长亦各有所偏也。圣贤既仁且智矣,则高山流水交相辉映,守经行权、动静相宜、乐寿相长。
智者动,仁者静,何谓也?水之性主动,智者之性类于水,亦主动;山之性主静,仁者之性类于水,亦主静。《周易》有三易原理:变易,不易,易简。智者性动,动者变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万物无不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是变易也。智者性动,变动循理而通达无滞,故唯智唯动可以随机应变、应物无穷。仁者性静,静者不易。万变不离其宗,气变而理不变,于万变之中自有不变之理,是不易也。仁者性静,守静安理而厚重不迁,故唯仁唯静可以心安理得、厚德载物。既智且仁,相辅相成,动静相宜,是谓易简。易简者,以不变应万变,守经行权,以简御繁,执中用和,妙用无穷也。《易·系辞传》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既智且仁之圣贤如是矣。故本节重于言智仁之性而不离于行也。
智者乐,仁者寿,何谓也?此节言智仁之效也。前二节言智仁之性、行也,有此性、行,则有此效也。智者性动如水,内则知理知变,外则循理应事;智者利仁,升华仁德,利益众生,与人同乐,其乐融融也。仁者性静如山,内则心安理得,外则守理顺生;仁者安仁,持守盛德,功在当代,德传万世,其寿长长矣。《孟子》云:“仁且智,既圣矣。”智仁双全,动静相宜,而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也;性行兼备,内外兼修,而有其乐其寿之效也。既仁且智,而立三不朽,其乐岂不融融哉?其寿岂非长长也?快乐有益长寿,长寿可以快乐。非快乐无以言得道,非得道无以言三不朽,非不朽不足谓长寿也;非与天同寿无以言传道,非传道无以利人利物利千秋,非利人利物利千秋不足以为至乐矣。乐寿相长也。寿者长寿也,不仅指仁者一生寿命之长短也,虽然修身立德之圣贤,动以养气,静以养心,起居有常,寡欲存仁,身心安康,其平均寿命确实比一般人长久呀;又寿者长寿,更在于仁者既仁且智,得道立德,立功立言,传承世代,永垂不朽也。
本章三节,首节言智仁之行,次节言其性,末节言其效。《中庸》云:“合外内之道,故时措之宜也。”外内相合,性行相宜,故又有自然之效也。上章论善行仁德由智仁行也,本章承上章,论智仁又当双全,相辅相成,动静相宜,乃从容中道矣。
《说苑·杂言篇》:[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夫智者何以乐水也?”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以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智者所以乐水也。诗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
“夫仁者何以乐山也?”曰:“夫山巃嵷嶵,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木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仁者所以乐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侯是瞻。’乐山之谓矣。”]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此言圣人之道大也。东山,盖鲁城东之高山,而太山则又高矣。此言所处益高,则其视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难为水,难为言,犹仁不可为众之意。)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此言道之有本也。澜,水之湍急处也。明者,光之体;光者,明之用也。观水之澜,则知其源之有本矣;观日月于容光之隙无不照,则知其明之有本矣。)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言学当以渐,乃能至也。成章,所积者厚,而文章外见也。达者,足于此而通于彼也。此章言圣人之道大而有本,学之者必以其渐,乃能至也。)(朱子注。)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唐人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云:“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历代大儒寿命:
东周:孔子73,孟子84,曾参70,子贡71,子思82,子夏88,荀子87。颜回虽说寿命不算长,但也有40岁。
汉魏:董仲舒75,刘向71,刘歆73,扬雄71,桓谭73,王充70,马融87,郑玄73,何休53,王肃61。
南梁:范缜65。
隋朝:王通33(或37)。
唐朝:孔颖达74,韩愈56,李翱69。
宋代:范仲淹63,胡瑗66,孙复65,石介40,邵 雍66,周敦颐 56,司马光67,张载57,王安石65,程颢50,程颐74,吕大临46,谢良佐53,杨时82,张九成 67,李侗70,胡安国64,胡寅58,胡宏 56,朱熹 70,蔡元定63,张 栻47,吕祖谦44,陆九渊54,陈 亮 51,叶适 73,陈 淳 64。
明代:宋濂71,刘基64,方孝孺45,陈献章72,罗钦顺82,王守仁57,湛若水94,吴与弼78,冯从吾71,王艮58,徐阶80,顾宪成62,高攀龙74,王廷相70,胡居仁50,曹端58,薛瑄75,刘宗周67,黄道周61,孙奇逢91,黄宗羲85,王夫之73,顾炎武69,朱舜水82。
清代:颜元69,李塨74,章学诚63,戴震53,龚自珍49,魏源63,孙诒让60,俞樾86,康有为69,梁启超56。
现代:熊十力83,马一浮80,贺麟90,张君劢82,冯友兰95,钱穆95,方东美78,牟宗三86,唐君毅69,徐复观79。
《论语注疏》:[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如包注,乐水乐山以行言也。)仁者乐山。(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日进故动。”)仁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乐。”)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如包注,以静为性也。)
[疏]“子曰”至“仁者寿”。正义曰:此章初明知、仁之性,次明知、仁之用,三明知,仁之功也。(性对行,体对用,比较好。初明性,次明用,不妥。初既取象比类,当以言其‘相及行’为宜。)“知者乐水”者,乐,谓爱好。言知者性好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止也。“仁者乐山”者,言仁者之性好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兼言性与行,以行为主要。)“知者动”者,言知者常务进故动。“仁者静”者,言仁者本无贪欲,故静。“知者乐”者,言知者役用才知,成功得志故欢乐也。“仁者寿”者,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静,故多寿考也。]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陸特進曰。此章極辨智仁之分。(未见相辅相成之妙。)凡分為三段。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為第一。明智仁之性。又智者動仁者靜為第二。明智仁之用。先既有性。性必有用也。又智者樂仁者壽為第三。明智仁之功。已有用。用宜有功也。(功,功效也。功字易与功夫等混淆,故言功不如言效也。朱子言效为是。)
今第一明智仁之性。此明智性也。智者識用之義也。(智主知。)樂者貪樂之稱也。水者流動不息之物也。智者樂運其智化物。(还是论行。)如水流之不息。故樂水也。(取象比类,可见可闻可感者,初当为行也,故当先明其行也。而后,由其行而识其性也。然后由性行而明其效也。此乃合乎认识规律也。)
此即明仁者之性。仁者惻隱之義。(仁主爱。)山者不動之物也。仁人之性。願四方安靜如山之不動。故云樂山也。
此第二明用也。智者何故如水耶。政自欲動進其識。故云智者動也。
仁者何故如山耶。其心寧靜故也。
第三明功也。樂懽也。智者得運其識。故得從心而暢。故懽樂也。
性靜如山之安固。故壽考也。然則仁既壽不樂。而智樂不必壽。緣所役用多故也。]智者、仁者,分为二者。犹未足也。
《论语集注》:[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音要,)下一字音洛。乐,喜好也。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深得其理。)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以体言即以性言也,而以性言更准确。以效言是也。)动而不括(阻滞)故乐,静而有常故寿。程子曰:“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张居正《论语直解》:[知者,是明理的人。乐,是喜好。仁者,是全德的人。(此处之仁,不当指全德者,而是德性之一。)孔子说:“天下有明智之人,有仁德之人。人品不同,则其性情亦异。大凡知者之所喜好,常在于水,仁者之所喜好,常在于山。盖知者于天下之理,见得明白,其圆融活泼,无一些凝滞,就似水之流动一般,此其所以乐水也。仁者于吾心之德养得纯粹,其端凝厚重,不可摇夺,就似山之镇静一般,此其所以乐山也。夫人唯心有拘系,所以多忧。知者既流动不拘,则胸次宽宏,遇事便能摆脱。凡世间可忧之事,皆不足以累之矣!岂不乐乎!人惟嗜欲无节,所以损寿。仁者既安静寡欲,则精神完固,足以养寿命之源。凡伐性丧生之事,皆不足以挠之矣!岂不寿乎?”(然颜回者不长寿。故只知一生之寿,未知不朽之寿,犹有未足也。)夫人情莫不欲乐,亦莫不欲寿,而唯有知仁之德者,为能得之,则反身修德之功,人当知所以自勉矣!]
刘宝楠《论语正义》:[子曰:“知者樂水,(包曰:“知者樂運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仁者樂山。(仁者樂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動,而萬物生焉。)知者動,(包曰:“日進故動。”)仁者靜。(孔曰:“無欲故靜。”)知者樂,(鄭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樂。”)仁者壽。”(包曰:“性靜者多壽考。”)
正義曰:皇疏云:“樂水樂山爲智仁之性,動靜爲智仁之用,壽樂爲智仁之功。”案:夫子體備仁智,故能言之,所謂善言德行也。《爾雅釋詁》:“動,作也。”《說文》:“靜,審也。竫,亭安也。”義微別。凡與“動”對言當爲“竫”,今經典通作靜。壽即耄省。《說文》:“耄,久也。”
注:“知者樂運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
正義曰:《韓詩外傳》“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智者;動而下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歷險致遠,卒成不毀,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寧,萬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說苑雜言篇》略同。又雲:“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穀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案此,則樂水兼有數義,注渾舉其意,而以治世言之,即《外傳》“天地以成”云云之旨。
注:“仁者樂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動,而萬物生焉。”
正義曰:《韓詩外傳》“夫山者,萬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极焉,走獸休焉,四方益取予焉。出雲道風,嵷乎天地之間,天地以成,國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於山也。”《說苑》略同。此注言樂如山者,言仁者願比德於山,故樂山也。“安固”、“不動”,即《外傳》“國家以寧”之義。
注:“日進故動。”正義曰:水運行不已,有進之象。君子自強不息,進德修業,日有孳孳而莫之止,其進也,即其動也。《易象傳》:“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注:“無欲故靜。”正義曰:欲即聲色味臭安佚之欲,仁者所不能無。而云“無欲”者,仁者善制其欲,克己複禮。(存仁克欲。)凡視聽言動,自能以禮制心,而不稍過乎欲,故曰無欲。無欲者,無非禮之欲也。《易象傳》:“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思不出位,故能無欲。
注:“知者自役得其志故樂。”正義曰:知者能爲世用,不嫌自役,知有成功得志,故樂。
注:“性靜者多壽考。”正義曰:《說文》:“考,老也。”《易象傳》:“敦艮之吉,以厚終也。”“厚終”,謂當得壽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申鑒俗嫌篇》:“仁者內不傷性,外不傷物,上不違天,下不違人,處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徵不至而休嘉集之,壽之術也。”《中論夭壽篇》(东漢末徐幹撰):“或問:孔子稱‘仁者壽’,而顔淵早夭;豈聖人之言不信而欺後人耶?頴川荀爽以爲古人有言,‘死而不朽’,其身殁矣,其道猶存,故謂之不朽。夫形體固自朽弊、消亡之物。壽與不壽。不過數十歳;德義立與不立,差數千歳,豈可同日言也哉?《詩》云:‘萬有千歳,眉壽無有害。’人豈有萬壽千歲者,皆令德之謂也。北海孫翶以爲,死生有命,非他人之所致也,若積善有慶,行仁得壽,乃敎化之義,誘人而納於善之理也。幹(徐幹)以爲二論皆非其理也。夫壽有三:有王澤之壽,有聲聞之壽,有行仁之壽。《書》曰‘五福,一曰壽’,此王澤之壽也;《詩》云‘其德不爽,壽考不忘’,此聲聞之壽也;孔子曰‘仁者壽’,此行仁之壽也。孔子云爾者,以仁者利養萬物,萬物亦受利矣,故必壽也。聞自堯至於武王,自稷至於周、召,皆仁人也。君臣之數不爲少矣,斯非仁者壽之驗耶?又七十子豈殘酷者哉?顧其仁有優劣耳,其夭者惟顔回。(小概率事件。)據一顔回而多疑其餘,無異以一鈎之金,權於一車之羽,云金輕於羽也。”]概率论:以一生寿命论,仁者寿,是大概率事件,仁者不寿,是小概率事件。
钱穆《论语新解》:[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樂水:水緣理而行,周流無滯,知者似之,故樂水。(光案:“樂”,據本書第章之註解,是“心有所愛好”之意。)
樂山:山安固厚重,萬物生焉,仁者似之,故樂山。性與之合,故樂。
本章首明仁知之性。次明仁知之用。三顯仁知之效。然仁知屬於德性,非由言辭可明,故本章借山水以為形容,亦所謂能近取譬。蓋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於自然,自然之美反映於人心,表而出之,則為藝術。故有道德者多知愛藝術,此二者皆同本於自然。《論語》中似此章富於藝術性之美者尚多。鳶飛戾天,魚躍於淵,俯仰之間,而天人合一,亦合之於德性與藝術。此之謂美善合一,美善合一之謂聖。聖人之美與善,一本於其心之誠然,乃與天地合一,此之謂真善美合一,此乃中國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深得其理,精妙绝伦。不真则伪善虚美。)學者能即就山水自然中討消息,亦未始非進德之一助。
【白話試譯】先生說:“知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知者常動,仁者常靜。知者常樂,仁者常壽。”]
【雪公讲要】:[乐山乐水之乐,五孝反,音耀,喜好之义。孔子见山水之现象及其大用,而发此观感。(故知首节当以‘用、相’而言,本章合称为‘行’。惜乎,雪公未明此理,而下文还是以皇疏之论为是,不妥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包曰:「知者乐运其才智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也。仁者乐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
「知者动,仁者静。」包曰:「日进故动。」孔安国曰:「无欲故静。」
「知者乐,仁者寿。」郑玄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乐。」邢疏:「言知者役用才知,成功得志,故欢乐也。」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皇疏:「陆特进曰:此章极辨智仁之分,凡分为三段。自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为第一。明智仁之性。又智者动、仁者静为第二。明智仁之用。先既有性,性必有用也。又智者乐、仁者寿为第三。明智仁之功已有用,用宜有功也。」
动物寿命,因类而异。蜉蝣寿短,龟鹤寿长。仁者寿,就人类之寿命而言。仁者不忧,终日心理安然,六脉和平,故寿。颜子仁而不得寿,是其例外,或以饮食不调所致。]
冯逸群:[知者求变乐,仁者心之永恒;知者变中化,仁者以不变应万变;知者看眼前,仁者求长远。永恒为真,永固为善,永远为美。]
‘学而’:[过去一直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理解为: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现在看来,这种理解太简单了,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智者乐水,是因为智者乐运其智以利人,如同流水,自然无滞。仁者乐山,是因为仁者喜能承载以利生,如山不动,万物荣焉。智者善应事,动如脱兔;仁者守真心,静如处子。智者得志而乐,仁者无忧故寿。智者有功则民喜,仁者有德则众归。]
《孔子家语·五仪解》:[哀公問於孔子曰:「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對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慾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者,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仁者不死于非命,故得寿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