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星云》·为政篇第二·第二十三章

(2014-03-09 14:36:09)
标签:

因循

损益

可知

分类: 论语星云

(二十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二十三章,论世代更替。再明‘为政以德’之理,其理完善矣。

直释:子张问道:“十世以后的事情,可以知道吗?”先生说:“殷代沿袭了夏代的礼仪制度,有所废除、有所增加,(殷代的礼仪制度)可以知道啊。周代沿袭了殷代的礼仪制度,有所损、益,可以知道啊。那个假使继承了周朝的(朝代),即使一百世,可以知道啊。”

钱师云:“此章孔子历陈夏、殷、周三代之因革,而特提一礼字。礼,兼指一切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人心之内在,以及日常生活之现于外表,而又为当时大群体所共尊共守者。故只提一礼字,而历史演变之种种重要事项,都可综括无遗,且已并成一体。必具此眼光治史,乃可以鉴往而知来,而把握到人类文化进程之大趋。”可谓得‘礼’之全体也;然有笼统之嫌(参考《学而篇》),且未明仁、礼不可离也。

仁是人道的内在的核心价值,礼是人道的外在的表现形式。仁为礼之本体,礼为仁之发用。仁、礼实为里表关系。以德治国者亦然:仁为体,礼为用。所沿袭而不可变更者,乃礼之本体即修仁德、行仁政是也。背之则德衰国亡、朝代更替矣。所当变革者,乃仁之发用即礼的形式--典法规、制度仪式等等;世变时移,不正者损之;与时俱进,不足者益之。不知变通者:或泥古不化,当损不损、当益不益;或盲目妄动,不当损而损、不当益而益;则礼崩国乱、朝代更替矣。不能沿袭失其体,不知变革失其用,乃朝代更替之源也。

夏德盛极而衰,不正也;殷德由微而著,得正也。殷代夏而立,是谓有德者代无德者而立,即正者代不正者而立也。世代之更替乃德之消长替代也,此‘为政以德’之理也。周之代殷同此理,其后继周者,十世、百世乃至更多,虽时势有异,而理则一贯。

《大学》云:[《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六韬三略》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天命有常,惟有德者居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故天命无常,惟眷有德。’深得其理,其然其然!

夏代之衰,在失其仁德,德衰则礼废;殷代之著,在沿袭夏之仁德,故能沿袭夏礼之精华,且又能因时损益,是以德著而礼兴。以正代不正,故殷德著代夏德衰而立也,礼亦取而代之矣。此‘为政以德’之理也。明乎此沿袭与变革之理,晓之以推往知来之法;周之代殷,其后继周者,乃至百世之更替,万变不离其宗,故可知也。

子张之问笼统,夫子言近旨远,由表入里、深入浅出。由表入里:透过明显可见的朝代之礼仪制度的更替,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内在不可变的仁德、仁政的沿袭。深入浅出:以‘为政以德’之理,阐明世代之变更;夏代由‘仁’变为‘不仁’,故其德衰,其礼亦随之而衰;殷代传承‘仁’而不变,故其德兴,是以其礼能沿袭夏礼之精华,又能因时损益,礼亦兴;故殷取代夏而立世矣。守经达权之义大矣哉!周之代殷不外于是,继周者以至百世之更替,皆不离此‘为政以德’之理。晓以推往知来之法,明乎沿袭与变革之理,世之变更可知也。此章以世代之更替,再深明‘为政以德’之理,至此,其理完善矣。

补注:一个礼,经世易时移,如果违仁背理,那就是非礼了,当修正之、乃至抛弃之,这就是‘不正者损之’。原有的礼,经世易时移,如果不能满足仁德之发展、事理之演变,那么就要制定新的礼,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就是‘不足者益之’。《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逐渐之义)制作,至太平而大备。”《易》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益之义大矣哉!

学而[夫子之所以能知各朝之礼的变易损益,是因为夫子发现了礼的根本,那就是内心之仁:一切外在之礼无不是从仁爱的性情出发的。(守经达权)

假如我们用数学公式来表示的话,那么这个公式可以这样表达:礼=仁·历史环境条件(其中仁是常数,而历史环境条件是变数。)]深得其理。

【禅解】:[然礼之纲要,决定不可损益,所损益者,因时制宜,随机设教之事耳。若知“克己复礼”为仁,则知实智。若知随时损益之致,则知权智。既知“权”、“实”二智,则知来之道,不外此矣。言近指远,善哉善哉!]

钱穆《论语新解》:[十世可知也:一世为一代,古称三十年为一世,十世当三百年。(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为半甲子,必有变化;六十年为一甲子,必有大变。)或说王朝易姓为一代,十世即十代。疑子张所问,当属前一说。也同邪,乃问辞。子张问十世以后事可否前知。(以孔子所答来看,当属后一说:一个朝代为一世。)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因。因袭义。损益犹言加减,乃变通义。历史演进,必有承袭于前,亦必有所加减损益。观其所加减损益,则所以为变通者可知,而其不变而仍可通者亦可知。如是以往,虽百世三千载之久,其所因所变,亦复可知。守经达权即守常达变,不易、变易、简易。)

此章子张问,可否预知将来,孔子告以参考已往,孰因孰革,孰可常而孰当变,通观历史,即可预测将来。孔子曰:“好古敏以求之”,《论语》所陈,多属古今通义,所谓百世可知。

此章孔子历陈夏、殷、周三代之因革,而特提一礼字。礼,兼指一切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人心之内在,以及日常生活之现于外表,而又为当时大群体所共尊共守者。故只提一礼字,而历史演变之种种重要事项,都可综括无遗,且已并成一体。必具此眼光治史,乃可以鉴往而知来,而把握到人类文化进程之大趋。

孔子论学极重礼,人类社会亦时时必有礼,此乃历史之常。但礼必随时代而变,此乃礼之时。而变之中仍存有不变者,此乃礼之意(仁也)。读《论语》,当知孔子之距现代,虽未及百世,亦已逾七十世。时不同,固不当拘其语,然仍当会其意,乃知孔子所谓百世可知,语非虚发。(守常达变,损益盈虚。)

又按:本章子张之问,盖有意于制作一代之礼法。可与颜渊问为邦章合参。]

朱熹《论语集注》:[陆氏曰:“也,一作乎。”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子张问自此以后,十世之事,可前知乎?

马氏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愚按: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自由、平等、博爱’正是当代最大的仁德,人伦之道都是相对的,也是平等的,更是互爱的,现代文明社会当作如是观。)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以知来者盖如此,非若后世谶纬术数之学也。胡氏曰“子张之问,盖欲知来,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明之也。夫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礼。天叙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能改乎商,所谓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文为,或太过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益之损之,与时宜之,而所因者不坏,是古今之通义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不过如此而已矣。”]‘三纲’者,把人伦之礼等级化、教条化,乃封建专制礼教。随着封建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它也已变更。

张居正讲评:[凡朝代更换,叫做一世。子张问于孔子说:“有一代之兴,必有一代的事迹。但已往者易见,将来者难知,不知自今以后,朝代兴亡,至于十世之远,其事迹亦可得而前知否乎?”

因,是相袭而不改。礼,是君臣、父子、夫妇之三纲,仁义礼智信之五常,这其中都有节文,故叫做礼。损,是减损。益,是增益。孔子答子张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要知将来,但观既往便可知矣。比先夏有天下四百余年,而殷汤继之。殷家所行之礼,如修人纪以正万邦(),都只是因袭夏家的,不曾改易。至于制度文为,有余不足的,则或损或益,稍有不同。如殷道尚质,殷正建丑之类,是其所因与所损益,可考而知也。殷有天下六百余年,而周文武继之。周家所行之礼,如建皇极以锡庶民(),也只是依着殷家的,不曾变更。至于制度文为,太过不及的,则或损或益,也有不同。如周道尚文,周正建子之类,是其所因与所损益,亦可考而知也。此可见纲常伦理,是立国的根本,万世不可改易。制度文为,是为治的节目,随时可以变通,自今以后,或有继我周而王天下的,其所因与所损益,不过如此。虽百世之远,无不可知,岂但十世而已哉!”]

【雪公讲要】:[典章礼制,代有变更。子张问十世者,世为朝代,意问尔后之十代,其制度变易如何?孔子先征以三代之沿革,后答以未来。因者依也。殷有天下,依于夏朝之礼制,有损有益;原有而不合时宜者,废之,谓之损;其为时需而原无有者,立之,谓之益。周有天下,依于殷朝之礼制,其所损益亦然。三代以前,文献不足,故不征矣。其或继周而有天下者,亦必依于周礼而损益之。如是虽百世亦可知也。礼有需损益者,有不能损益者。需损益者,礼之枝末也,即其形式也。不能损益者,礼之根本也,即五伦十义也。]我认为在现代社会,所谓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谓十义,就是指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和、妇顺,兄友、弟恭,朋诚、友信。

三省吾身:[人常变,但是人性不变;人类追求真、善、美,不变。所以千年以前的圣人哲学,今天仍然闪烁着伟大的光辉;古今中外名著,为什么犹如陈年美酒,越久远越香醇,皆因为其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说的好。

《论语正义》:[此章明创制革命,因沿损益之礼。“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者,弟子子张问於孔子:“夫国家文质礼变,设若相承至於十世,世数既远,可得知其礼乎?”“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者,此夫子答以可知之事。言殷承夏后,因用夏礼,谓三纲五常不可变革,故因之也。所损益者,谓文质三统。夏尚文,殷则损文而益质;夏以十三月为正,为人统,色尚黑,殷则损益之,以十二月为正,为地统,色尚白也。其事易晓,故曰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者,言周代殷立,而因用殷礼。及所损益,事事亦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者,言非但顺知既往,兼亦预知将来。时周尚存,不敢斥言,故曰“其或”。言设或有继周而王者,虽多至百世,以其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皆可预知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子张问孔子是不是可以先知,预言将来怎么演变,孔子在这里讲到夏、商、周三世,只是引用过去以代表将来。子张问孔子将来时代的演变知不知道?孔子说知道。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殷商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是由夏朝的文化演变而来。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夏朝原有的文化,有的减损了,有的增益了。但增益也好,减损也好,总由前面的历史迹象而来,必须要变才变。殷商以后是周朝,所以周朝文化,又是从殷商渐变而来的。我们现在说传统文化,所谓传统,就是这样在一个系统中渐变传下来的,并不是顽固得一定永远保留原来的样子,才叫传统。所以周朝就因为殷礼——殷商的文化,演变成周朝的文化。那么从周朝的文化,也可以看到前朝,殷商文化的对与不对,而有所改变。“其或继周者”,孔子是东周时代的人,这意思就是说,周代的文化也是要变的,而将来的历史演变,不必说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就是千百万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也可以知道。孔子并不是有宗教性的神通,也不是先知,换句话说,是他要人凭借智慧,多读历史,就知道过去。既然用上述的法则,循历史的轨迹就可以知道过去,用同一法则,也就能知道未来。以前提到过,温故而知新,也是这个道理。历史的演变,不会突然的,都是渐变而来的。所以将来的历史,未来的时代,明天怎么样?几乎很清楚的可以了解。]

《日知录》记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岂不可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自春秋之并为七国,七国之并为秦,而大变先王之礼。然其所以辨上下,别亲疏,决嫌疑,定是非,则固未尝有异乎三王也。故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皇侃《论语义疏》:[十世谓十代也。子张见五帝三王文质变易世代不同。故问孔子从今以后方来之事。假设十代之法可得逆知以不乎。礼变则制度改易也。孔子举前三代礼法相因及所损益。以为后代可知之证也。言殷代夏立。而因用夏礼及损益夏礼。事事可得而知也。又周代殷立。亦有因殷礼及有所损益者。亦事事可知也。此是周所因于殷。殷所因于夏之事也。三纲谓夫妇父子君臣也。三事为人生之纲领。故云三纲也。五常谓仁义礼智信也。就五行而论。则木为仁。火为礼。金为义。水为信。土为智。人禀此五常而生。则备有仁义礼智信之性也。人有博爱之德谓之仁。有严断之德为义。有明辨尊卑敬让之德为礼。有言不虚妄之德为信。有照了之德为智。此五者是人性之恒。不可暂舍。故谓五常也。虽复时移世易事歴今古。而三纲五常之道不可变革。故世世相因。百代仍袭也。

夫文质再而复。正朔三而改。质文再而复者。若一代之君以质为教者。则次代之君必以文教也。以文之后君则复质。质之后君则复文。循环无穷。有兴必有废。废兴更迁。故有损益也。正朔三而改者。三代而一周也。夫人君为政。所尚不同。必各有所统。统则有三也。……

既因变有常。故从今以后。假令或有继周而王者。王王相承至于百世。亦可逆知也。言或者尔时周犹在。不敢指斥百代。故云其或也。…]

‘为政以德’兼有两义,其一为教化以德之道,其二为新旧更替之道。因其时而用之。一般情况下,可正、能正者,教化以德、齐之以礼,使其感以自正而日新其德。若是那不可正者,《易经·系辞传》云:[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履校灭耳,凶。”]若是那积重难返而不可正者,则当以新代旧、以正代不正、以有德代无德,取而代之也。考之于社会人事之变迁,不外此理;考之于世代之交替,亦不过此理。‘为政以德’之理完善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