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星云》·学而篇第一·第九章
(2013-03-13 19:16:03)
标签:
论语慎终追远仁礼 |
分类: 论语星云 |
(九)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九章,论修德本于孝依于礼。立足根本、注重在行礼过程中体验。
直释:(依丧礼)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寿终,(依祭礼)追念久远的祖先,(都能这么做)人们的道德风尚就归于敦厚了。
人死为终,这里一般指父母的去世,其他亲人亦然;逝久为远,这里指久远的祖先。《论语正义》引孔安国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谨慎于父母寿终,就是治理好丧礼,以尽子女的哀戚之情;追念久远的祖先,就是办理好祭礼,以尽子孙的诚敬之意。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善始善终也。(哀得其中方为尽之之道也,所谓节哀顺变也,非歇斯底里者也。敬亦当得其中;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敬之过则谄也。礼本有节制之义。)
修德本于孝依于礼。修德本于孝,《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慎终追远就是孝道,修养仁德以行孝为本。修德又必依托于礼仪,于践行礼仪的过程中体验,方不沦为空言。孝道很重视丧、祭礼,因为厚德由谨慎诚敬地行丧祭之礼而来。行孝修德,学用兼顾,依礼修德,体验感悟,修身有道矣。众人行之,民德归厚矣。儒家重视丧葬之礼的根本目的是:抒发深情厚意而敦厚仁德,实学也;从而教化以德,实用也。
不论是君子、圣贤还是普通的人们,都能这么做,道德品质自然归于敦厚。可见仁孝之心,人所共同,非君子、圣贤独有也。以己心推度人心,无不同其理,人同此心,心同仁德;故以德之感召为核心,而又必循理以礼仪引导为主,可以教化以德矣。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也。有德之君子,皆当以行仁道为己任,若有德还有位,更有利于行道。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有德之君子,以身作则,除了抒发己之深情厚意而敦厚仁德外,还能起到表率作用;人们观摩之,心有同感,自然感化,皆厚仁德、兴礼仪。《中庸》云:“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有位之圣贤,可制为礼法,以及天下,教化风行,众人行之,民德归厚矣!敦厚仁德、教化以德,实学实用也。
为什么行丧、祭之礼就能敦厚仁德呢?钱穆云:[生人相处,易杂功利计较心,而人与人间所应有之深情厚意,常掩抑不易见。惟对死者,始是仅有情意,更无报酬,乃益见其情意之深厚。故丧祭之礼能尽其哀与诚,可以激发人心,使人道民德日趋于敦厚。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张死后有灵魂之存在,然极重葬祭之礼,因此乃生死之间一种纯真情之表现即孔子所谓之仁心与仁道。孔门常以教孝导达人类之仁心。葬祭之礼,乃孝道之最后表现。对死者能尽我之真情,在死者似无实利可得,在生者亦无酬报可期,其事超于功利计较之外,乃更见其情意之真。明知其人已死而不忍以死人待之,此即孟子所谓不忍之心。于死者尚所不忍,其于生人可知。故儒者就理智言,虽不肯定人死有鬼,而从人类心情深处立教,则慎终追远,确有其不可已。曾子此章,亦孔门重仁道之一端也。]于丧祭之礼可尽人与人之深情厚意,又在践行那隆重、肃穆的礼仪中体验,则仁德归于敦厚矣。
修德又必须注重在行礼中体验。其一,体验唤醒人们本心之仁德。《大学》云:“在明明德”。朱子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人们那受昏蔽的本心之仁德,必须通过体验来唤醒。单纯的道德说教,华而不实,不能触及人的心灵,说教久了还可能使人麻木不仁、甚至于反感叛逆。‘学而’说:“当我们不断地清洁蒙蔽我们内心的贪欲、自私、嫉妒、怨恨的污垢,本来的仁性就会自然地显露。所以说,道德成长本质上是一种唤醒,而不是一种外来的规范。”这种道德的唤醒,必须通过体验才能实现。体验,是用亲身经历来感悟道德情感,它深深地触动了心灵。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而深刻,使我们可以回想起曾经亲身经历、感受过的道德情感,本心的仁德也就因此而唤醒。俗话说:“良心发现了”,“重逢那久违的感动”,“心灵的洗礼”;就是仁德的唤醒。道德并不是向外索取,而是本有仁德的唤醒。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是也。其二,体验使仁德敦厚。实学实用,知行合一,这是使我们德性提升的不二法门。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行孝道之礼中体验道德情感、尽其深情厚意,通过亲身的践行实现了内在的升华,这是仁德敦厚的过程。仁德昏蔽的要唤醒,已醒的要敦厚,‘民德归厚矣’!
为什么修德要依于礼?仁是人道的内在的核心价值,礼是人道的外在的表现形式。仁为礼之本体,礼为仁之发用。礼的实行,如不以仁为本,那就有害无益,并非礼之本义;仁的修养,如不以礼为依托,那就只是空谈。礼仁实为表里关系,雪公说:“礼敬一切,名曰行仁”,是也。因而,在践行孝道的礼仪中体验,仁德就自然归于敦厚了。
《周礼·天官》:“死终,则各书其所以。”郑玄注:“少者曰死,老者曰终。”
【雪公讲要】:[孔安国注:「慎终者,丧尽甚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慎终者。慎是谨慎,终是寿终。父母寿终时,须依丧礼,谨慎治理丧事。父母之丧,以哀戚为重。故孔注云:「丧尽其哀。」
追远者。丧葬之后,须依礼依时追念祭祀。追远之远有二义。一为父母去世已经久远,二为祖父母以至历代祖先,距今已远,皆须追祭以时,祭则必诚必敬。故孔注云:「祭尽其敬。」子子孙孙,如是追远祭祀,是为不忘本。民德归厚者。邢疏:「言君能行此慎终追远二者,民化其德,皆归厚矣。言不偷薄也。」圣贤施教,以孝为本。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是讲孝道,厚德由行孝而来。]
《论语正义》:[此章言民化君德也。“慎终”者,终,谓父母之丧也。以死者人之终,故谓之终。执亲之丧,礼须谨慎,尽其哀也。“追远”者,远,谓亲终既葬,日月已远也。孝子感时念亲,追而祭之,尽其敬也。“民德归厚矣”者,言君能行此慎终、追远二者,民化其德,皆归厚矣。言不偷薄也。]
朱子:[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张居正讲评:[慎,是谨慎。终,是亲之既殁。追,是追思。曾子说:“人伦以亲为重,人之事生,或有能孝者,至于送终,则以亲为既死也,而丧葬之事不能尽礼者,多矣。初丧之时,或有能思念者,至于岁时既远,则其心遂忘,而祭祀之礼,不能尽诚者多矣。此皆民心之薄,由在上之人无以倡之也。若为上者能致谨于亲终之时,不徒哀而已,而每事尽礼,不使少有后日之悔。又能追思于久远之后,不徒祭而已,而致其诚敬,不敢少有玩怠之心,则己之德厚矣。由是百姓每,自然感化,皆兴仁孝之心。丧也,尽其礼;祭也,尽其诚,而其德亦归于厚矣。此可见孝者,人心之所同。君者,下民之表率。欲化民成俗者,可不知所以自尽也哉!”]民化君德,有德者是表率;也可君从民德,以民德为本,如清朝。
李里:[对死去的人和远祖的慎重追怀,实际是培养人们反哺报恩的观念,让人们懂得感恩。人人都知感恩,那么民风自然淳厚,这也是儒家何以重视丧葬之原因。而重视丧葬之根本目的是在教化活人。所以教化才是儒家圣人一刻不离的核心。(不妥。《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再来看儒家的厚葬之风。儒家是很重礼的,礼就是形式。因为重视礼,所以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形式。形式和内容是分不开的,有内容就有形式,形式体现的是相应的内容。丧葬这种形式代表的是什么内容呢?丧葬是形式,其内容一是寄托哀思,表达活人对死者的悲伤、思念(根本目的是抒发深情厚意而敦厚仁德);二是通过这个礼仪来教化人心,这就是丧葬之礼。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孔子称它是文质彬彬,在今天叫做最大的和谐。……从人出发,以人为本,这是儒家的伟大之处。]
涩泽荣一:[本章讲述的是身居领导岗位的人要善化民众,首先要自己修身。同大学中所说的上恤孤而民不倍一样,领导人生平实行孝悌忠信之道,又在父母及亲属故旧去世时,诚恳地尽丧葬礼仪,忌日祥月的祭奠即使到了若干年后,依然诚心诚意地追善祈祷,这样作为国家基础的万民自然被这一德行感化,日益归向纯厚。毫无疑问,不需要上面命令督促,不知不觉会养成良风美俗。相反,上面的领导人为了要求民德趋向纯厚,指手画脚命令民众如何如何,如此内心缺乏诚意,闹剧式地粉饰门面,怎么会有感化效果呢?——葬礼和祭祀供养,应以诚心诚意哀悼追怀为主旨,不应流于虚礼虚仪。如此用心去做,不管是内在精神还是外在形式,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都必然养成自然敦厚的良风美俗。]说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