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星云》·学而篇第一·第二章

(2013-02-17 09:27:21)
标签:

文化

论语

孝悌

分类: 论语星云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二章,论所学。学什么?学仁道。从哪儿学起?从根本学起,即孝悌;孝悌者,修为仁道之本也。学了有什么用?行仁道-修齐治平。

直释:他的作人啊能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而会喜好冒犯上级的,就很少了啊。不喜好冒犯上级的,而喜好制造叛乱的,就不会有了啊。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而仁道由此而生长。孝悌啊,那当是修为仁道的根本吧!(与,通欤,此处表示感叹的语气。)

君子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那么他就不会喜好犯上作乱,社会因此而太平。这不正是行仁道吗?透过现象看本质。君子修己治人都要依着仁道,那么仁道如何修为?要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仁道由此而生长。孝悌呀,正是修为仁道的根本啊。以下再从本质推导到现象。儒家之所学所用是什么?

《中庸》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学什么?学作人之道。仁是人道的核心,学什么?就是学仁道,这就是‘为仁’,即修为仁道。从哪儿学起?从根本学起,即孝悌;孝悌者,修为仁道之本也。君子致力于根本,孝悌立而仁道由此而生长。体道而得之于心即德,仁道生长即仁德有成,身修也;其为人也孝悌,可家和万事兴,家齐也;不好犯上,政通人和,国治也;不作乱,即安民心、良风俗、和社会,天下平也。行仁道矣。孟子:“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是也。

仁是人与人互相亲爱的心意。一般说来,天下的美德良俗,都源自亲爱之心,因而以仁为天下最大、最高尚的美德,孔子教导的标准就在这里。亲爱父母亲,是仁德的最根本的、最先的表现;而亲爱亲人,是仁德的最大的表现,如亲爱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孝悌慈爱啊。《围炉夜话》()王永彬:[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常存仁孝心’,就是修养仁德的根本;‘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把这种仁爱之心扩而充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修养、扩充仁德也;这就是修明仁德,也就是修为仁道。又当推己及人,使人们能自己修明其本有的仁德,这就是为政以德,也就是推行仁道。假使天下人都能明其仁德,就是天下大同,即仁道止于至善。北宋大儒张横渠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最能表现出儒者的德行、襟怀、器识与宏愿,也是儒者追求的作人的最高的理想。

朱熹(朱子)《论语集注》云:[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义得理顺,可谓本章之确解。

【雪公讲义】:[此章似承学而所来。学者何,内明德格致诚正,外新民修齐治平。内为体而外为用。内体本仁,外用行仁。夫子之学,既是仁学,故处心行事,无不是仁。礼记大学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章人孝弟修身也。中庸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鲜犯上、家齐也。不好作乱、国治也。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此言修齐治平之学,皆依仁而兴起。其下四句,乃有子引孔子之言以实之,考证列后。君子务本,指修身也。本立道生,中庸篇云:修身则道立。言其所学而有立,兼内与外见而知行也。孝弟为仁之本。说文仁为人与人加厚之义。中庸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是行仁以孝弟为本,以孝弟为大也。此章分明文承首章之学,而统论孔子之崇仁,故次列之。全章文从字顺,原始要终,非专言孝弟,更不独专尊有子也。]与朱子互参,珠珠相映,明明相照,辉映成趣。

什么是仁?“仁”有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德性之一种,仁义礼智信并称是也;二,仁是德性之核心,故常以仁德代表德性之全体;三,仁是人道之核心,故常以仁道代表人道之全体。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儒学内容之总概括,可以一‘仁’贯之。

《论语》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 《礼记》云:“上下相亲谓之仁”。周敦颐曰:“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故仁主于爱,而与义礼智信为五常也。《中庸》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shài,等差、等级),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故儒家强调的是‘爱有差等’的观点。

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此处仁为仁德,代表德性之全体;《大学》谓之‘明德’(全篇纲要)。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此处仁为仁道,代表人道之全体。本章之仁指仁道。

张居正《论语直解》:[有子是孔子弟子。姓有名若。善事父母叫做孝。善事兄长叫做弟。犯是干犯。鲜是少。作乱是悖逆争斗的事。有子说:天下的人莫不有父母兄长、则莫不有孝弟的良心。人惟不能孝弟则其心不和不顺。小而犯上大而作乱、无所不至矣。若使他平昔为人于父母则能孝尽得为子的道理。于兄长则能弟尽得卑幼的道理、则心里常是和顺而所为自是循礼。若说他敢于干犯那在上的人、这样事是断然少矣。夫犯上是不顺直小者且不敢为、却乃好为悖逆争斗太不顺的事、天下岂有是理哉。夫人能孝弟而自不为非。如此可以见孝弟之当务矣。

务是专力、本是根本。为仁是行仁。有子又说:天下之事有本有末。若是徒务其末则博而寡要、劳而无功。所以君子凡事只在根本切要处用其力。根本既力则事事物物处之各当道理自然发生。譬如树木一般。根本牢固则枝叶未有不茂盛者。本之当务如此、则吾所谓孝弟也者乃是行仁之本与。盖仁具于心、只是恻坦慈爱的道理。施之爱亲敬长固是此心、推之仁民爱物亦是此心。人能孝弟则亲吾之亲可以及人之亲,长吾之长可以及人之长。至于抚安万民养育万物、都从此充扩出来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则行仁之本、岂有外于孝弟乎。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矣。孝经孔子说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有若之言其有得于孔子之训与。]

钱穆《论语新解》:[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论语》常言仁,欲识仁字意义,当通以《论语》全书而细参之。今试用举其要。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故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然人道必本于人心(本于此道而有此心),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本于此心而有此道(率性之谓道)。此心修养成德,所指极深极广(修道之谓教)。由其最先之心言,则是人与人间之一种温情与善意。发于仁心,乃有仁道。而此心实为人性所固有。其先发而可见者为孝弟,故培养仁心当自孝弟始。孝弟之道,则贵能推广而成为通行于人群之大道。(爱亲之心-如孝心-的扩充就是博爱之心,爱亲之道-如孝道-的推广就是仁道。)有子此章,所指浅近,而实为孔门教学之要义。]韩愈云:“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陈天祥《四书辨疑》:“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为先,孝弟举,则三纲五常之道通,而国家天下之风正。故治道相承,至于数百年不坏,非后世所能及也。此可见孝弟功用之大,有子之言,可谓得王道为治之本矣。”

《论语注疏》(《论语正义》):[此章言孝弟之行也。弟子有若曰:“其为人也,孝于父母,顺于兄长,而好陵犯凡在已上者,少矣。”言孝弟之人,性必恭顺,故好欲犯其上者少也。既不好犯上,而好欲作乱为悖逆之行者,必无,故云“未之有”也。是故君子务修孝弟,以为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后道德生焉。恐人未知其本何谓,故又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礼尚谦退,不敢质言,故云“与”也。……先能事父兄,然后仁道可大成。]

【雪公讲义】:[其为章二段 孝悌为修齐治平基础

第一段 孝悌为行仁开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前章举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第一件就是礼。礼记的第一句话是「毋不敬」,这是礼的总纲。除了禽兽,凡是人类无不皆有礼敬,不过精粗之分而已。人有礼敬必吉,家有礼敬能昌,国有礼敬自强,若无礼敬必乱。所以政府先端正礼俗,继又提倡「庄敬自强」,在世界恶劣环境中,我反日渐繁荣,更得国际多助。可知礼敬的重要。——礼记说「毋不敬」,但也有先后轻重区别。至亲者、位尊者、有德者,自然居先。父母亲而又尊,更要先之又先,必须孝敬。兄长同胞,又先我生,必尽悌道。此是天经地义丝毫不许懈怠。然后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凡侵犯侮慢等事,概不能作。敬父母兄长名曰「孝弟」。礼敬一切名曰行「仁」。这是修身至平天下一贯的路线,从始至终,有先有后。

人知礼敬,才行孝悌,人皆有父母,彼此一礼,自然礼敬一切,普遍行仁。既行孝悌,是知礼敬之理,那侵犯长上的事,是无礼不敬动作,孝悌的人,深以为耻,就少有这样事了。再凡不守家庭规矩,破坏社会秩序,违犯国家法律,都非礼敬行仁,是名作乱。因这些事都有级层主管,深耻侵犯长上的人,再去为非作乱,是不可能的,这是治安的根本办法。(以孝治天下)

第二段 行仁为达道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上段孝悌定乱,事虽易知,理却深密难明,因这是圣贤的大道。所以有二段解释,举出内在的本体,教人用孝悌去求,自能易入,否则多言悟少。

办事彻底,必须通理达道,若一知半解,不能成甚么大事。这里忽然提出「务本」来,就是事宜追求根本,只要立住根本,大道自会发生,要来说他,还得绕个弯子,须先说出孝悌的根本,更说明孝悌是()仁的根本。要知行仁,便是修道的路程,道已在近前,既明且达,事就一贯成功了。所以孔子志道依仁。在礼记中庸篇有解释:「修道以仁。」]‘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

朱熹《四书或问》:[或问:仁何以为爱之理也。曰:人禀五行之秀以生,故其为心也未发则具仁义礼智信之性以为之体,已发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诚实之情以为之用。盖木神曰仁,则爱之理也,而其发为恻隐。火神曰礼,则敬之理也,而其发为恭敬。金神曰义,则宜之理也,而其发为羞恶。水神曰智,则别之理也,而其发为是非。土神曰信,则实有之理也,而其发为忠信。是皆天理之固然、人心之所以为妙也。仁之所以为爱之理于此其可推矣。

或曰:然则程子以孝弟为行仁之本,而又曰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何也。曰:仁之为性、爱之理也。其见于用则事亲从兄仁民爱物皆其为之之事也。此论性而以仁为孝弟之本者,然也。但亲者我之所自出、兄者同出而先我,故事亲而孝从兄而弟乃爱之先见而尤切人,苟能之,则必有不好犯上作乱之效。若君子以此为务而力行之,至于行成而德立,则自亲亲而仁民、自仁民而爱物,其爱有差等,其施有渐次,而为仁之道生生而不穷矣。又岂特不好犯上作乱而已哉。此孝弟所以为行仁之本也。(爱之理,以仁为五常德之一;心之德,以仁为德性全体。)

或问:子于前章既以仁为爱之理矣,于此又以为心之徳,何哉。曰:仁之道大,不可以一言而尽也。程子论乾四德而曰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推此而言则可见矣。盖仁也者五常之首也而包四者、恻隐之体也而贯四端(天下的美德,都源自亲爱之心),故仁之为义偏言之则曰爱之理,前章所言之类是也;专言之则曰心之德,此章所言之类是也其实爱之理所以为心之德,是以圣门之学必以求仁为要。语其所以行之者,则必以孝弟为先;论其所以贼之者,则必以巧言令色为甚。记语者所以列此二章于首章之次、而其序又如此。欲学者知仁之为急,而识其所当务与其所可戒也。]精妙绝伦,深得其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