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星云》·学而篇第一·全篇纲要
(2013-02-11 20:55:19)
标签:
文化论语实学仁 |
分类: 论语星云 |
《论语星云》·学而篇第一
全篇纲要:
儒学以‘实学实用’为其纲领。《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实学也;‘在新民’,实用也;‘在止于至善’,实学实用之极者也。《论语》首篇开宗明义,论‘实学’之道。然‘实学’又不离‘实用’,无用之学非实学,无学之用不实用。故首篇以‘实学’一以贯之,而以‘实用’兼而论之。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扩而充之,及其至也,学成圣人,外用王道,允执其中,天下大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什么呢?学人生的大道。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社会属性)的根本之道。实学为本,实用为末,本末兼备。《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朱熹曰:“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故《论语》二十篇,以《学而篇》居首,是务本也。《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大人之学;大人者,有德有行之圣哲也。学:觉悟。大学之道在三纲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便能明白人生的目标,原在修明此具足于己的灵明德性,使自己成为君子、圣贤也;此之谓实学。觉他,又当推己及人、教化以德,使人们能自明其明德而焕然一新;此之谓实用。而以‘明明德于天下’为德、行之至善;实学实用之极,觉行圆满,人道之至也。此‘明德’《论语》谓之‘仁’也。大学,就是成为大人的觉悟过程,这是人生最大的学问。大学之道,就是人生的大道,就是儒学追求的作人之道。《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八条目有着系列开展的关系,而以修身为中心。格物到修身是‘仁’之修养,为立己达己之功夫;修身以至于平天下,是‘仁’之推广,为立人达人之事业。唯其己立己达,乃能立人达人,是则一切皆以修身为本也。实学即修身也,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修身’,而实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故《论语》全书以《学而篇》为开篇。而《学而篇》以‘实学’一以贯之,以‘实用’兼而论之。
诸家注释皆以蓝字附于每章之后,以备参考。所有的附注皆用红字表示。
《论语注疏》(《论语正义》):[○正义曰:案《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lùn zuǎn),故谓之《论语》。”然则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已後,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因采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法,谓之《论语》也。郑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郑玄《周礼》注云“答述曰语”,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而在论下者,必经论撰,然後载之,以示非妄谬也。……
○正义曰:自此至《尧曰》,是《鲁论语》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当弟子论撰之时,以《论语》为此书之大名,《学而》以下为当篇之小目。其篇中所载,各记旧闻,意及则言,不为义例,或亦以类相从。此篇论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德,由礼贵於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先。既以“学”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须学也。《为政》以下,诸篇所次,先儒不无意焉,当篇各言其指,此不烦说。第,顺次也;一,数之始也,言此篇於次当一也。]
钱穆《论语新解·序》:[《论语》二十篇开始即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一生为人,即在悦于学而乐于教。人之不知,亦当指不知此上两端言。故又曰:“若圣与仁,则我岂敢。我学不厌而教不倦。”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则孔子之自居,在学在教,不在求为一圣人。《论语》书中岂不已明言之。(教化即实用。)——此犹言:“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抑且秋收冬藏之后,岂能不复有春耕夏耘。而且耕耘仗己力,而收获则不尽在己力。固亦有既尽耕耘之力,而复遇荒歉之来临者。孔子生前其道不行,又岂孔子之过。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此即天命之所在矣。人之为学,又岂能超乎其天之所命。此惟西方人战胜自然、克复自然、有此想。中国人则不作此法。知天法天之道,其要乃在此。
颜子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孔门七十二弟子,师弟子间,莫不尊颜子为好学。后世有孟子,其时羣言并兴,而杨、墨之言盈天下。孟子则曰:“乃我所愿,则学孔子。”又曰:“能言拒杨、墨者,皆圣人之徒也。”又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特以为圣人勉当时之学者。后世以孔、孟并称,而每引孟子语以尧、舜自勉。则其为学趋向,有时与孔子有相异。(孔子未曾以圣人自居,孟子时常以圣人勉人,学不厌教不倦也。)
宋代朱子定《语》、《孟》、《学》、《庸》为《四书》,朱子又曾有“颜子细,孟子则较粗”之辨。而学者每喜读《孟子》书,时若有踰于《论语》。即如朱子同时陆象山已然。而明代王阳明则益见其为然。阳明求为圣人,及其龙场驿自悟乃曰:“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则岂不先世之孔子,亦当学后代之阳明。此乃禅宗一悟成佛,己身成佛,立地成佛之余意。此语实易引人入歧途,而其流弊有不可胜言者。(二程:程颢-明道、程颐-伊川。)
朱子为学,则学其前贤如周、张、二程。濂溪教二程:“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则所学即学其乐,所乐亦乐其学,此与孔子教学尚无大相异。惟横渠则学之所长,乃在其苦学处。故伊川与横渠书有云:“观吾叔之见,志正而谨严,深探远赜,岂后世学者所尝虑及。然以大概气象言之,则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和之气。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屡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时有之。更望完养思虑,涵泳义理,他日当自条畅。”可见横渠为学,实有似西方哲学家,所学对象多在外,少在己。如其论《易》即然。《易·象》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亦与孔子意相近。而横渠之努力,则有引人入歧途处。]
皇侃《论语义疏》:[论语是此书总名。学而为第一篇别目。中间讲说,多分为科段矣。侃昔受师业,自学而至尧曰凡二十篇,首末相次无别科重,而以学而最先者,言降圣以下皆须学成,故《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明人必须学乃成,此书既遍该众典以教一切,故以学而为先也。而者因仍也,第者审谛也,一者数之始也,既谛定篇次,以学而居首,故曰学而第一也。]
《李里草堂国学系列:论语讲义》:[《三字经》里讲:“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论语》共二十篇,是孔子的门生记录孔子以及孔子弟子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书。《论语》是一部人生的教科书,所以老少咸宜。不管什么行业、什么身份、什么年龄的人,读了《论语》都会有很大的收获。照理说,语录是没有思想体系的,但是我认为,《论语》二十篇,每一篇、每一句之间都有很深刻的内在联系,这一点我们在讲解中将会阐明。]
涩泽荣一之《论语讲义》:[儒教和经济的合二为一即教和行的合一不二。儒教即孔子的教导本来就不是纸上谈兵,是一一可实行于日常生活的道理。人是血液循环的生物,理所当然有衣食住的欲求,衣食住的供给必须依靠经济,为人之道也好、礼节也好,离开了经济都无法实行,因而古训说衣食足而知礼节,向缺吃少穿的人是无法讲仁义忠孝之道和礼仪礼节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坚信,学问不是为了学问的学问,而是为了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学问。也就是说,学问是人生处世的准则,因而也就没有脱离实际的学问,同时也不存在离开学问的实业家。以此我平生倡导论语和算盘,追求把实业和论语一致起来。我尊敬信服的已故三岛中洲先生,也可以说和我是异曲同工,也提倡把论语和经济合二为一。(实学实用之典范)
…关键是中洲先生和我同把学问和事业相结合而不让其乖离,以此追求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实际上我站在这一知行合一的立场,咀嚼论语直到84岁的今天,遵奉论语为公私内外行动的准绳,努力于富国强国平天下。请同胞实业家也认真读解论语,希望民间辈出知行合一的实业家,和品行高尚的时代精英。鉴于此,我虽不学无术,本身也不是汉学专家,却不揣浅陋,想在这里做论语讲义,庆幸大方之家不咎我之简陋,赐予爱读之荣,共同宣扬东方仁义道德,只愿成为修身处世的规则准绳。再重复说一句,圣训学术由实业而尊贵,农工商实业依圣训道德而熠熠生辉,二者本来就是一致的,决不允许互相乖离。如若二者背离,学问就会成为死学问,圣训也好、道德也好,就会成为纸上谈兵,就会出现人们读论语而不懂论语的现象,同时农工商人就会成为思想低下的粗鲁汉,实业平平淡淡而终其一生。如若使二者一致,不断追求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抱着这一主义并依据我八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我才胆敢讲说论语。]
傅佩荣之《四书心得》:[自从读书识字以来,一提起"中华文化",我们就觉得既向往又迷惑。向往的是它丰厚富丽的内涵以及强劲有力的生机;迷惑的则是无法确知它对我们除了引发思古幽情之外,还有什么意义?为了展现它的意义,需要经由以下步骤:一是把文化的内涵划分为器物、制度与理念三个层次;二是把文化的生机界定在可大可久的理念上;三是以现代语词重新诠释这一理念,看它能否打动我们的心弦?结论十分清楚: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理念的,是儒家与道家,其中又以儒家的人生哲学影响最为深远。于是,问题转而成为:儒家能否启发我们的心灵,并提供一套生活原则?答案是肯定的,本书即为此而作。]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