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接诊了一个3岁的宝宝,宝宝的病情稍有点复杂,治疗有些崎岖,对于宝宝的遭遇我再一次觉得有些难过,这种现象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所以我想写出来,让大家能够重视儿童哮喘的问题。
这个3岁的小宝在过去的一年中反复因为“咳嗽、喘息”在医院门诊或者住院部输液治疗,因为宝宝生病次数多,输液多,导致宝宝体质下降,频繁生病,似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394ZH00SIGG.gif。妈妈非常焦虑,希望我帮助调理小宝的体质。
进诊室的一刻,我注意到妈妈的焦虑和宝宝的活泼,宝宝的营养状态也还可以,状况似乎并没有妈妈说得如此糟糕(预约事项中标注了过去一年宝宝因为肺炎、支气管炎多次门诊输液及住院治疗)。我在心中对多次肺炎及支气管炎的诊断打了一个问号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696EN00SIGG.gif。
妈妈带来了写得满满的几本病例,我一页一页的翻看,记录的都是小宝过去一年的病情。我有点呆住了,这个小宝每次的主诉几乎都是“咳嗽、喘息”,一年总共有七次类似病症,只有一次伴有发热,其他的时候都没有发热的情况,诊断大多是“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给予的治疗也大多是静脉抗生素、激素,口服抗生素,以及一些止咳化痰平喘的药物和雾化治疗。一年中小宝接受了大量静脉和口服抗生素的治疗,有一次竟然用了两种静脉抗生素加上激素同时静滴治疗。
追问病史发现小宝一岁以前有频繁的湿疹发作,现在合并有变应性鼻炎,属特异质体质。其父也是过敏体质,有皮肤过敏症。小宝有一次咳喘是运动诱发的,每次喘息时用支气管扩张剂雾化治疗能够得到明显的缓解。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是明确的。
我告诉妈妈宝宝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应该接受规范治疗,即便没有喘息发作的情况(医学上称之为缓解期)也要按时吸入药物。小宝的妈妈很难以接受这个诊断,一时间更难接受长期规范的吸入激素的治疗。我花了一个小时反复讲解(这个有点超时了,导致后面候诊的病人等待的时间有点长,好在后面的家属都能理解,谢谢包容的朋友们)。
为何妈妈如此惧怕哮喘的诊断呢?其实哮喘并不可怕,完全可控可防,只是家长不接受或者医从性不高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疾之一。目前全球已有3亿患者,而我国仅儿童哮喘患者就多达2000万。由于受到空气、大气污染以及化学成分食品增多等因素影响,小儿哮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每10年差不多翻一番!
200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撰文指出,国内仅有5%的哮喘患者接受了规范治疗。有专家根据临床实际估测,截至目前,仅有10%的患者获得过规范治疗。
哮喘控制治疗越早越好。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原则,治疗包括:(1)发作期快速缓解症状:抗炎、平喘;(2)缓解期防止症状加重或反复: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防止气道重塑、避免触发因素、做好自我管理。
哮喘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就是激素的吸入疗法。有的家长因为害怕激素的副作用而放弃对孩子的日常维持治疗,只有在发作的时候到医院使用口服或静脉激素。这是防治哮喘的一大误区。
首先从用药途径来看,吸入性激素是从口吸入,直接进入肺部,大约有9%左右的量能沉积在肺部发挥药效,90%沉积在口腔、咽部,大约只有1%经肺部毛细血管的吸收进入到全身血液,很快就代谢掉了。而全身用激素(口服、静脉用激素)尤其是静脉用激素,100%进入到全身,只有2%到达肺部发挥药效。可见,全身用激素的副作用远远大于吸入性激素。
其次我们再从用药的量来看,吸入性激素的用量是用微克计的,而静脉和口服用激素都是数毫克甚至几百毫克,可见吸入性激素的用量只是全身用激素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副反应远远小于全身用激素,尽管药物效价不完全相同,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吸入性激素用量小,副作用当然也会小很多。
因此,家长们大可不必担心长期吸入激素的副反应。只要是合理规范的使用,使用后漱口,医生定期随访,调整剂量,副作用是比较小的,而且可控可防。如果平时不维持治疗,哮喘发作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大剂量的激素来治疗,副作用大,对免疫力的抑制还会造成患儿的反复感染,甚至最终导致肺功能不可逆性受损。希望家长能权衡利弊,选择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http://s7/mw690/bc89fb9dgd4f81e5f6766&690
http://s5/mw690/bc89fb9dgd4f81eca3854&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