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人类发展方向的想法补充版

(2023-01-07 11:07:38)
分类: 科学想法

一、 关于C值和长期k值的问题

现在还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设a+b=c,长期内的c是否会变化。还有一个问题是长期k与1的大小关系。我觉得长期内的c会随着a和b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我提出克制追求快乐的欲望可以避免人情绪的大起大落。我觉得不同人的长期k可能不同,有的人如抑郁症患者的长期k可能会小于1。如果这样长期k小于1的话,那人的行为准则就不单是克制追求快乐的欲望而是避免追求快乐了,因为依据长期k理论,人类追求快乐并成功获得快乐的话之后他就会获得更多的痛苦,这样长期k才能保持稳定。所以长期k小的人更应该避免快乐,尽量让自己的心保持平静,学会承受痛苦。长期k是否小于1我不知道,因为目前快乐和痛苦也无法量化,只能凭人主观的感受去感觉它们的量。

 

二、 关于追求生存的问题

     我想根据长期k理论制定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我之前说过“追求生存”就是追求安全、健康地活着,使自己能保持意识和记忆。我觉得保持意识和记忆是底线,比如如果我是以无意识的植物人的方式活着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意义,在我无法恢复意识和记忆的情况下我可以接受安乐死。在保证了保持意识和记忆的底线后,我还想保持自己的行动能力和感知世界的能力。目前人类主要以自然的方式追求生存,如规律作息、均衡膳食、坚持锻炼。对于非自然方式,我支持能够使人延续意识和记忆的方式,如用基因技术延长人的寿命、人死后将意识、记忆上传到云端使意识、记忆延续。对于不能延续人的意识和记忆的方式我觉得没有意义,如克隆一个我且克隆体和我是以不同的个体产生独立的意识和记忆。我之前说过要克制追求快乐的欲望,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可以选择适度追求快乐,比如在下班时间偶尔听听音乐、看看电影这些轻度的享乐,花钱少,产生的快乐也少,不至于让自己的情绪大起大落。

     在我制定行为准则上面临着追求新鲜感、价值感和其他精神需求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和之前追求快乐的问题类似,我觉得新鲜感、价值感和其他精神需求也属于广义上的快乐。所以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在不损害生存的前提下可以去追求新鲜感、价值感和其他精神需求。比如虽然每天生活是重复的,工作内容也是重复的,在没有足够存款的情况下不要为了追求生活的新鲜感而辞职去环游时间,如果碰到疾病、意外和未来的养老就无法保证自己的生存了。如果我在有足够存款的情况下我也不会选择每天环游世界,我觉得追求新鲜感和追求快乐一样需要克制,能够在下班时间偶尔听听音乐看看电影什么的就要学会知足了。在能够保证自己的生存下可以选择去追求价值感,比如可以做义工、慈善。如果觉得创业比打工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话,在有足够存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做高风险的创业,不然就不要创业。还有其他精神需求如爱情、幸福感,我觉得先要学会知足、降低精神上的需求,然后可以适度去追求。对精神需求太高,强求精神上的满足就是陷入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的深渊。也就是不要把精神需求要求太高,然后过度努力试图满足自己的需求。新鲜感、价值感和其他精神需求也和快乐痛苦一样有着长期k的调节现象,人总是会感到生活无趣、人生无价值、遗憾或其他精神需求无法满足的时候,但人也总是会有感到惊喜、知足和幸福的时候。所以我制定的行为准则是:人要追求生存,克制追求快乐的欲望,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可以选择适度追求快乐、新鲜感、价值感或其他精神需求,不要为了追求快乐损害生存,学会承受痛苦、接受遗憾、面对人生的无意义感。

     还有一些需要损害生存来追求生存的情况,这些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比如有个需要倒班的但工资更高的工作是否需要选择,当然最好的选择是选择不倒班且工资高的工作,如果只能从需要倒班但工资高和不需倒班但工资低的工作选择时,具体考虑这个倒班的工作要持续多久,自己的存款有多少,自己需要多少钱来保证自己的生存等情况做判断。比如是否需要花费昂贵的教育费培养孩子,具体考虑孩子是否有天赋、花费昂贵的教育费是否会影响到家庭成员的生存等情况。比如是否要冒着危险挽救别人的生命,具体考虑自己和别人的危险程度等。

我设计了一个生存和快乐的取舍问题

1)从以下四种生活中选择一个:

1、有很多钱,可以每天不用工作、环游世界。寿命是70

2、每天过着重复的生活,上班时工作内容也是重复的,工资足够维持稳定的生活、买保险来应对突发的疾病和意外但不足以辞掉工作环游世界。偶尔可以听音乐、看电影等进行一些便宜的享乐行为。寿命是80岁。

3、每天一个人被囚禁在一个房间,每天有人提供吃穿来保证生存,房间没有电脑、手机、网络,只有床和厕所,也就是被无期限地囚禁且不能接触新的东西。寿命是90岁。

4、每天一个人被囚禁且每天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虐待。寿命是100岁。

从享乐主义思想来看,第一种生活是最好的,其次是第二种,然后是第三种,最坏的是第四种。从长期k理论来看我认为第一种和第二种生活下人的长期k是不变的,我猜测第三种生活下长期k或许也不会变,如果会变至少不会比第一、二种低很多。第四种生活下我不知道人的长期k会不会降低。如果第一、二、三种生活中人的长期k不变,而且这三种生活都能够保证人的生存,单从这两点来看,第一、二、三种生活是一样好的。

即使我拥有很多钱我不会每天努力地追求快乐,因为我在之前提到不要让自己在短期内太快乐导致自己的情绪大起大落。即使有很多钱我也会找份工作或者去学习一些东西,做一些不让自己很快乐但是我觉得有价值的事。那做什么事有价值?我会将价值观与追求生存联系起来,我会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我会选择从事基本生存行业去创造基本生存资源,这样就会让我觉得我做的事有价值,我的人生有意义。我相信很多人会选择第一种生活,辞掉工作每天去旅游、享乐,觉得这样的生活更丰富多彩,生活也显得更有意义。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把追求快乐的重要性看得很重,一是在多巴胺等物质的驱使下去追去快乐,二是很多人将价值观和追求快乐联系起来,而我主张人要克制追求快乐的欲望。这就要求人要重塑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上不把追求快乐与人生的意义相联系,价值观上把追求生存认为是有价值的事。所以我不会选择第一种生活,我愿意失去金钱换取更长的寿命。

我也不愿意选择第三种生活,虽然第三种生活也可以保证我的生存,但我希望我是能够创造生存的资源的人,所以我想要从事基本生存行业,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在业余时间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去接触一些新鲜的东西,可以听音乐、看电影。但怎样才算是新鲜的东西呢?我也想不到一个绝对的标准。如果把接触新鲜东西和价值观联系起来,认为重复的生活没有意义的话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无止尽的追求。比如你之前看过电影,再让你看一部没有看过的电影,这算是接触新的东西吗?可以认为是,因为这部电影没看过,也可以认为不是,因为你之前看过电影,可以认为再看电影都是在做重复的事情。事物是否新鲜是人主观上决定的,由此联系起来的对自己的人生有无意义的看法也是由主观决定的。所以对于追求新鲜事物,我认为应该在达到或超过第二种生活下感到知足,就是偶尔还能听音乐、看电影就要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一直处于无意义的重复生活当中。

虽然第四种生活寿命最长,一是这种生活比第三种生活更少新鲜感,二是我不确定这样的生活会不会降低我的长期k。所以综上所述我会选择第二种生活。

这是一些关于意识、记忆和寿命的取舍问题

1)你是否愿意清除你目前的所有记忆,但能延长10年的寿命。(你选择是的话会消失所有记忆,所有人都不认识,所有事都不记得,连语言也忘了,但有人会照顾你的生活,让你重新开始新的记忆,而且你可以多活10年)

我的选择是否

2)你是否愿意变成植物人,但能延长10年的寿命。(选择是的话你会立刻变成植物人,没有记忆和意识,有人会照顾你到死,而且可以多活10年)

我选否

3)你是否愿意减少1年寿命换取10年不睡觉(假设每天睡眠时间为7小时,也就是减少1年即8760小时的寿命换取25550小时的清醒的时间)

我选是

4)你是否愿意在你的大脑中植入别人10年的记忆,但少活1年

我选否

通过对以上四个问题的选择,我得出的结论是我宁愿减少寿命来换取记忆和意识。但我又想要通过自身真实体验而产生的记忆,我不愿意用寿命换取未真实体验而产生的记忆。

总而言之,我追求生存的前提是需要有意识和记忆。对于精神的需求可以接受重复的生活,偶尔够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如听音乐、看电影就行。

 

三、 关于追求快乐问题

之前我说过“人类目前也没有发现有效的增大人长期k的方式,如通过药物、机器、手术来增大长期k,如人类研究出一种有着类似毒品的效果但没有毒品副作用的药物,食用该药物就会突破人产生使人快乐的激素的限制,从而增大人的长期k对于人是否要去研究增大长期k的方法我持中立态度,不支持也不反对。如果有这样的产品出现了是否要购买呢?我会根据价格、其他用户的反馈等进行思考,我也不知道是否需要购买。

我在第二点写到:“”我追求生存的前提是需要有意识和记忆。对于精神的需求可以接受重复的生活,偶尔够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如听音乐、看电影就行。这就反映了我觉得要使生存有意义需要能有情绪感受。如果说未来有技术能够将我的意识、记忆上传到云端,但是我不能再感受到情绪,我觉得也没有多大意义。

 

四、 关于意义的问题

    关于第二、第三点讲的东西都是关于“意义感”的问题,人为什么会觉得某些东西有意义,某些东西无意义,为什么会想要去追求某些东西?心理上的这种意义感是如何产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