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51.《宋桓夫人与夫君简书·伯兮》

(2013-02-16 16:45:00)
标签:

历史

文化

『引言』  夫君从齐霸东征伐蔡、伐楚,宋桓夫人在娘家卫国探亲,倍感思念,于是写此信给

东征前线的夫君倾诉思念之情。此简书经卫文宫廷司乐谱曲后,题名为《伯兮》之乐歌。其歌

词参考译文如下:

 

 

 

               我伯远且  邦国俊杰  我伯执殳  为王前驱

               自伯征东  我发飞蓬  岂无膏沐  谁适我容

 

 

               日日盼雨  偏偏出日  我愿思伯  心痛首疾

               何寻忘忧  长在树背  我愿思伯  那怕心痗

 

 

 

 

 

【札记】 《无名氏·诗序》曰:“刺时也。”失之,亳无刺时之意也。《无名氏·大序》曰:

“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偶焉。”失之,纯属臆测。《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思妇寄征夫

以词也。”实之,差一点就看懂三百篇不是诗而是书信。

 

齐桓公拥有王赐彤弓,所以他纠集八国联军伐蔡是为王师(至少是以“王师”的名义),因而

宋伯等八国诸侯是“为王前驱”。至于古今《诗经》诠释学家搞不懂宋桓夫人为何言“自伯之

东”,糊凃矣,王师的东南西北向当然以东都为中心定向。蔡在东都之东矣,自然而然称“东

征”也。比如日本、韩国两国参加小不死的八国联军东征伐伊,即使两国是东方之国,亦必须

称征伐伊拉克谓之“新十字军东征”,仆从国是也。

 

所谓“伯兮朅兮”,古今《诗经》诠释学家皆诠释谓之“朅,武貌也”,依据从何而来?依据

某汉儒先入为主?经典诠释沒有“先入为主的游戏规则”,应取辞本义,即“去也”。辞义不

辨时当依句义;句义不辨时当依文义;文义不辨时当依史义。正所谓“六经皆史”。

  

所谓“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古今《诗经》诠释学家居然众口一辞,胡乱诠释谓之“背,北

也”。“树之背”就是树背,与北堂何干?万物皆百前后左右之向,惟独树沒有!你到树背

去采忘忧草,走到树后就是走到树前,宋桓夫人言采不到忘忧草,周人皆知道世上没有忘忧草,

所以宋桓夫人说“言树之背”。

 

此简书写于公元前656年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