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刘伟
(2014-07-09 14:38:16)
标签:
股票 |
浅析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宜春学院
指导教师:王绍军
摘 要: 随着现代体育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背越式跳高起跳是跳高技术的核心, 起跳效果的提高建立在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影响背越式跳高起跳效果的因素,对指导跳高教学训练有重要作用。鉴于跳高项目目前的现状和中国跳高项目进一步发展需要,本课题通过文献研究、生物力学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从训练学角度对现阶段中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部分起跳训练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及研究现状,得出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Shallow back-style high jump take-off technology research situation
Yichun University
Instructor:Wang Shaojun
Abstract: Pick to: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 improve the level of athlete's skills and abilities requirements are increasingly high. The back-style high jump jump high technology is the core and the increase in takeoff effect to establish the back-style high jump take-off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and understand the back-style high jump, jump to guide the effect factors of teaching training high has an important role. Giv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jump jump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 this topic through literature study, expert interview and biomechanics analysis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sent Chinese training excellent male high-jumper takeoff part of training are discussed and the present research status,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the back-style high jump, Take-off, Technology, Research status quo, Development trend.
近年来 ,随着高水平跳高运动员的不断涌现,人们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了,众多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范围、深度等多方面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训练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宝贵的见解和主张。在中国知网上2006-2009这一时间段内,我一共搜索到了218篇关于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训练的文章,其中关于力量训练的有36篇,关于速度训练的有21篇,关于心理训练的有13篇,关于技术训练的有148篇。本文将综合国内外有关资料对跳高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为有关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在今后跳高训练领域中的研究提供参考,为背越式跳高起跳的训练理论与方法的改进做出微薄贡献。
1背越式跳高起跳训练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从理论入手,针对跳高起跳技术训练发表了大量文献资料。其研究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跳高运动员背越式起跳的专项技术训练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对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中国优秀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的差别;起跳前较大的助跑速度、较低的质心是跳高运动员显著特征,但最终依赖于腿部力量的进一步增强。起跳前的水平速度、质心的高度以及腿部力量达到最优化的组合是最重要的。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知名学者吕季东教授在总结背越式跳高的特性时提出了“三快”,即“助跑快、起跳快、过杆快。”[1]在实际跳高起跳中运动员往往在快速助跑中最后一步不能尽早地转入起跳缓冲;“注意起跳用力早一些,摆腿早一些。爆发力才能充分发挥,只强调助跑快是不行的。起跳、过杆都很重要。”北京体育学报一些知名学者还强调: “在跳高起跳过程中,蹬地时间极短,为了使人体获得最大的垂直腾起初速度,需要强大的起跳功率,通常称之为爆发力。无论跳高技术多么完善,无论身体素质发展得多么高,不具备强有力的爆发性力量,是不可能取得高水平跳高成绩的。因此,跳高训练,应重点发展爆发性力量,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反射性。此外,还需要同时发展支撑缓冲能力、摆动能力和全身协调用力的能力。”现代背越式跳高训练的发展趋势是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使速度、力量、技术与个人特点完美结合,创造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和合理的腾起角。正确认识背越式跳高技术特征是有效进行跳高起跳训练的保证。
通过阅读和分析近年来多篇关于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专项训练的文章可以了解到:背越式跳高专项训练是一个复合体系,是根据起跳的特点进行专项速度、专项力量、专项柔韧、专项灵敏和协调能力等一系列的专项训练组成的。主要用途是提高人体在起跳过程中保持快速起跳、腾空高度、位置准确、身体协调。它是运动员能否在短跑竞技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
1.2跳高运动员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专项力量训练理论分析
在这一领域中,从2006年起到如今已经有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文章发表数量已经达到了36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之多。(1)注重组合训练原则。现代田径运动训练具有综合化思想观点,在跳高力量训练中,人们特别注重:第一,力量与速度练习的组合;第二,力量与技术练习的组合;第三,力量与跳跃练习的组合。合理的组合能将各种能力糅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效果。
(2)注重整体训练的原则。将整体力量根据专项需要合理划分技术环节进行力量练习,再将各环节力量整合成整体力量,两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这种能力是跳高专项力量的高级阶段也是专项力量训练的重点。
(3)注重循序渐进原则。这是将训练内容根据训练阶段的不同任务要求组合起来进行循环分组练习的方法。根据需要突出重点、组合内容由易到难、合理搭配。各组合手段由一般到专项逐渐增加难度。这种方法有利于全面、协调、渐进地提高专项力量和技术训练水平。(4)注重因材施教原则。专项力量训练在突出速度与技术特点的同时,还应使力量、速度、技术、与个人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充分重视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训练的效果。
(5)发挥与结束阶段。重大比赛的前一周左右,是力量训练的发挥与结束阶段,是力量训练的效果在专项比赛中发挥作用创造最高运动成绩的时候,应为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做好精神和体力上的准备。此时,赛前的力量训练安排应根据运动员的赛前状态做灵活安排等。
目前对于我国众多学者研究表明起跳是人体在快速向前跑动的条件下,身体与地面发生的一次非弹性碰撞,接着以积极的蹬伸动作使人腾起。背越式跳高起跳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是两条腿共同参与完成的“双动力”起跳。对这种起跳的全面理解有利于全面认识背越式跳高技术实质的优越性,有利于正确指导跳高训练的实践,从而提高跳高运动员的专项水平和运动成绩。
在我所查阅的大量资料中,很多学者都提到了“随着现代体育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田径跳高项目对起跳技术的要求就很精细。起跳是获得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的主要阶段,是跳高技术的核心。研究影响背越式跳高起跳效果的因素对指导跳高教学训练有重要作用。”闫之朴教授提出: “在背越式跳高的起跳中。摆动腿屈膝高抬,摆动的时间比直腿摆短,因此起跳就必然结束得快些。以此推断,背越式运动员比俯卧式运动员需要更大的速度力量。”[2] 从而我们得知起跳专项训练的重要性。
就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发表的文献来看,我国跳高起跳技术训练理论可以总结为:“在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练习,锻炼下肢力量。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的本质来看,提高跳高起跳技术的最好方法是进行科学系统起跳训练。 ” [1]
2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训练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除理论方面的研究外,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研究更加被人们重视。众多专业人士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通过亲身实践或理论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训练方法和手段。
2.1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如何以速度为核心在快速助跑中跳得更高,如何提高背越式跳高起跳训练效果,是教练员、运动员关注的热点。在背越式跳高训练中紧紧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结合,四个平衡,五个途径,六个转化”能有效提高起跳训练效果。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在起跳训练中以速度为核心,以髋为中心、以摆动腿和起跳腿的支撑、摆动和摆动、支撑为基本点进行教学训练。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做到:“扒、蹬、送、摆、快”;起跳腿迈步出腿支撑时做到“低、平、快、准、稳”。“三个结合”是在起跳训练中的蹬摆结合、跑跳结合、速度与幅度结合。蹬摆结合是起跳训练的难点,是起跳腿和摆动腿的蹬伸与摆动的协调配合,包括摆动腿支撑蹬摆、摆动腿支撑时的起跳腿与摆动腿的蹬摆,以及起跳腿支撑时的起跳腿与摆动腿的蹬摆。跑跳结合是助跑与起跳的有机结合,跑跳结合的难点是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和起跳腿支撑蹬摆配合技术和能力,在快速助跑起跳中要做到“跑得快、撑得住、摆得快、跳得高、过得去”。速度与幅度结合是指起跳速度与起跳幅度的结合,要根据运动员不同时期的个人技术特点来掌握起跳速度和起跳幅度,少年时期以提高助跑起跳速度为主,青年时期保证助跑起跳速度不减的情况下增加起跳幅度,成年时期在不断提高助跑起跳速度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起跳幅度,表现出最佳的起跳速度、幅度与个人技术特点。“四个平衡”是指技术与力量的平衡、速度与力量的平衡、速度与节奏的平衡、技术与个人特点的平衡。技术与力量的平衡是指起跳技术与起跳力量的相适应,起跳技术包括摆动腿支撑、摆动技术和起跳腿摆动、支撑技术以及摆动腿和起跳腿的蹬摆配合技术,起跳力量包括摆动腿支撑摆动力量、起跳腿支撑蹬伸力量、摆臂和躯干力量。起跳技术要与起跳力量相适应,起跳力量训练时要根据起跳技术的需要进行针对性有效训练。速度与力量的平衡是起跳速度与起跳力量的相适应,起跳速度是核心,起跳力量是基础,起跳力量要适应起跳速度发展和需要进行训练。避免盲目发展力量忽视起跳速度的起跳力量训练。速度与节奏相平衡是助跑起跳的速度与节奏的相适应,助跑起跳的速度和节奏决定起跳效果,助跑起跳速度要体现节奏特点,助跑起跳节奏要有明显的加速特征,助跑起跳速度、节奏要与起跳技术、能力相适应。技术与个人特点相平衡是指助跑起跳技术与运动员个人的身体条件、素质条件以及技术风格相适应,不同的技术表现出不同的技术特点,避免盲目效仿他人的技术。
2.2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专项技能训练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在我们背跳高训练及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起跳技术技能的掌握。下面我们分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逐步放脚阶段:起跳开始应身体重心适当下降,摆动脚积极有力后蹬,膝关节伸直角度在160°-170°,推动髋部,上体迅速前移,成上体略后仰,同时起跳腿前迈,迅速伸小腿收脚跟着地。第二缓冲阶段:由于助跑惯性作用和摆臂、摆腿作用,起跳腿的膝关节做退让性工作。弯曲度在140°-150°间,为紧接着做蹬伸创造了有利条件,应注意使身体重心迅速地移到支撑腿上方,上体以地面几乎要成重速为适。为蹬伸反作用力有较好地通过人体重心创造前提条件。第三蹬伸阶段:是技术的最后用力阶段,在髋、膝、踝三个关节伸肌群快速有力收缩和摆臂,摆腿及伸长躯干的有较配合下,加速身体重心向上升起,应注意强调摆臂技术的配合,苏联学者研究认为,起跳时所产生的垂直向上的为30-40%是由摆臂产生的反作用力结果,而美学者认为,在背越式跳高中对地面作用力摆腿占20%,摆臂占60%,起跳只占20%,因而我们在教学和训练中在注意有目的进行助跑起跳练习同时,应进行全面摆臂技术练习。”
助跑最后一步用摆动腿支撑,要积极做跪膝送髋动作,起跳以大腿带动小腿沿地面向前迈出。以起跳腿膝,髋关节伸直后脚跟先着地,同时,摆动腿以髋带动大腿向前上方摆出,摆动腿以脚跟过度到前腿掌着地。当摆动腿的大腿摆过起跳腿膝关节时,起跳腿便开始作快速蹬伸,当摆动腿摆动最高点时,起跳腿充分蹬直。使肩、膝、踝成一直线,脚尖最后离地,完成起跳动作。
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是跳高技术的重要环节,在我们训练及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起跳技术的掌握,改进、巩固。合理地运用技术力学原理,使动作经济化,节省化,高效化。尽可缩短起跳时间,使动作快速,有力,瞬间完成。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可行途径。全国知名教练员张志诚总结到:“背越式跳高起跳的动力源是由摆动腿的支撑效应与起跳腿的蹬伸效果共同构成的。起跳技术的训练是背越式跳高的重要环节。”[10]
3 我国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训练理论与方法发展走向展望
现代背越式跳高训练的发展趋势是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使速度、力量、技术与个人特点完美结合。正确认识背越式跳高技术、力量、技能等方面特征是有效进行背越式跳高起跳训练的保证。根据专项技术训练的原则,目前我国跳高运动员采用背越式跳高起跳时易犯错误大致分为两点1.起跳后前冲过大。产生此类错误动作的原因较多:如助跑速度过快,以致起跳腿力量不能承受;起跳腿蹬伸动作过慢,摆动动作不及时;起跳时上体前倾过大,起跳的步子过小;起跳过程中过于低头,身体重心过于偏前等。2.起跳蹬伸动作慢。其原因多为习惯动作,身体重心下降过大,起跳最后一步过大,快速用力意识差或爆发性素质差,摆臂动作不积极,最后放脚形成打击地面的动作。每一个运动员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个人特点。个人特点与他本人的个性,气质,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个人特点在今后必须根据技术原理与理想模式扬长避短,兼收并蓄,形成独特技术风格,才能在运动实践中对提高运动技术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在技术方面有新的突破。
根据专项技能训练的原则,背跃式跳高起跳技能训练大致分为:心理技能训练和身体技能训练。心理技能训练是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跳高运动员在训练中和赛前不同时期的心理表现,应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心理训练方法。在训练期可采用环境变换法、自我暗示法、精神转移法、想象训练法和模拟训练法等;在赛前应针对比赛环境、比赛对手和运动员本身进行训练。背越式跳高起跳的身体技能训练在任何形式的跳高起跳技术训练中都是连接助跑与腾起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动作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身体重心升起的高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我国应依据跳高运动起跳动作的技术方法及跳高起跳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准确地把握起跳腿肌肉工作的特征,据此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在研究背越式跳高起跳技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应该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开辟出一条专门为我国跳高运动员量身定做的训练途径。
根据专项力量训练的原则,“杠铃房”的力量训练还应从练习方式和负荷两个方面解决“专项化”的问题。正确的练习方式可以使那些对专项技术最具影响的肌肉或肌群得到训练,我国在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的研究正在向着世界先进领域追赶,在未来的日子里当我们拥有了真正属于并适合国人的训练理论与方法时我相信我国的跳高成绩将有跨世纪的飞跃。[12]
总之教练员和运动员需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的现代特性和发展趋势,建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和有效的训练途径,科学地设计训练结构,准确地把握跳高运动发展的趋势,从而推动跳高运动发展。[16]
4 结语
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训练的难度相对其他项目来说是比较大的,运动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比较全面,起跳技术、力量、身体协调性等一系列身体素质都是优秀跳高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就此,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训练理论以及训练方法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对于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训练理论与方法上的研究水平已经很高,各种世界先进的技术已经基本了解,但是成绩的提高却并不明显,在研究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训练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应该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开辟出一条专门为我国跳高运动员量身定做的训练途径。
5 参考文献:
[1]吕季东,龙跃玉,刘鹏.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力量特征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8(10): 52~56.
[2]宋广林, 闫之朴. 对我国男子优秀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动学分析[J].体育学刊, 2005, 11(07): 115~118.
[3]闫之朴.跳高助跑速度转化率的生物力学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13(12): 72~74.
[4]毕红星.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摆动腿在最后一步和起跳中支撑与摆动的运动学特征[J].体育科学,1999 ,16(05): 32~35.
[5]许延威.对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周中革不同时期的技术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26(04): 554~556.
[6]苏斌.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技术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 ,22(05): 73~75.
[7]王保成,王川.田径运动理论创新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05(03):21~24.
[8]王康康. 背越式跳高运动发展趋势的探索[J].枣庄学院学报,2009,08(04): 10~15.
[9]张春合, 尹小波. 对背越式跳高部分技术和原理的审视体育科学研究[J].
2008,03(01):27~31.
[10]王琨,王慧,刘秀峰等.中国与世界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生物力学对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 36(05): 17~19.
[11]寇宪学. 针对青少年跳高训练中大负荷力量训练的重要性探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8,(05): 34~37.
[12]李晓庆. 力量素质生理特征与力量训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1):
12~
[13]李春明, 王宏宇, 孙文明. 谈运动过程中的力量素质[J].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 2001,(01): 15~23.
[14]付太山. 对现阶段中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部分训练因素的分析与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 2006,(02): 18~21.
[15] 崔连红. 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 苏州大学 , 2007,(03): 24~29.
[16] 马丽亚, 许世岩, 于红娟. 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与运动成绩的灰色关联分析[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 2008,(03):16~23.
6 谢 辞:
感谢王绍军老师认真负责的指导, 在论文的选题、搜集资料、学习相关文献以及论文撰写修改过程中给我宝贵意见和细心指导。同时感谢体育学院龙书记等几位老师在开题报告的撰写与论文的修改中给我宝贵的意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