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演替发展过程及特点
标签:
群落演替生物量变化波动斑块稳态 |
分类: 必修三 |
群落演替的内容在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中要求并不高,日常在习题、试题中的体现很少,所以笔者自己对这部分的理解也不是很深刻。感觉真的是学习的时候囫囵吞枣,真正用到的时候才会用心去学习、领会,就如同现在工作了,要给学生讲授的时候才会有压力和动力去仔细翻阅资料,学习相关的知识。
对群落演替的认识局限于群落自身发展直至顶极的过程,有机物数量越来越多、动植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越来越强。但是仔细学习之后才发现也不尽然如此。
根据调查研究F.H.Bormann提出了生态系统发展的理论模型,模型认为:随着群落演替的不断进行,生物量逐渐增长,当生物量增长到最大值(积累期)后,会出现不规律的下降(过渡期),最后稳定在一个平均值附近。(如图所示)
稳态是指总生物量没有净变化,生态系统的年呼吸量与总第一性生产量几乎相等,一般在数目皆伐后几百年才能达到(如下图所示)。
(皆伐:在一个采伐季节内,将伐区上的林木全部伐除的森林主伐方式。伐后迹地一般采用人工更新,在目的树种天然更新有保障时,也可采用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更新后形成的森林为同龄林,也是单层林。)
综上所述,在皆伐几百年后,当一个生态系统的活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开始围绕一个平均值波动时,即达到稳态。但应指出,达到稳态的生态系统,是处于A、B、C态不断变化之中,故称之为波动斑块稳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