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理所当然——一下第十二周周记

2024-05-25 10:21:54
标签: 班主任 成长 学习

2024.5.25

        过去的一周孩子们过得是自然平静,学习游戏快乐自在。而我这个已经当了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教师内心却是挣扎的,具体原因不便多说,只能感叹坚持做自己太难了。算了说点有用的吧。

       这周的周记主题是“拒绝理所当然”,想到这个事因为和书法老师的简单聊天,她家的孩子也是小学一年级,从她的言谈里了解是个很乖的孩子,她却说把儿子揍了一顿,其中的一个理由是在学校每次考听写都会错一两个字,总得不到满分。我当时告诉她原则性的问题可以打,但是因为听写错一两个字打孩子是不讲理的。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就应该都写对,孩子的能力和心态还没达到一点不出错的程度,出错并不是主观刻意的。一百个字都写对是需要能力的,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其实老师和大多数家长都会和她一样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怎么样,往往会忽视孩子自身的能力问题,导致矛盾升级,最终无法解决。

       其实换种思维方式,拒绝理所当然的想法之后,问题就会解决了。一直困扰我们的教室桌椅乱问题就是换思路方法解决的。以前我经常抱怨下课后教室里的桌子乱七八糟,还一边抱怨一边动手去摆正,觉得孩子们就应该自觉摆好,总会惹得自己情绪失控。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桌椅是否整齐根本不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在意的只是下课了而已。于是改变要求,下课铃声响起后要求所有人按照口令正书桌,收拾桌面,对小组是否合格作出评判,合格的小组才可以离开教室,还会评选出第一名的小组。因为要求严格促使很多着急出去的孩子不仅第一时间把自己书桌摆正,还会帮助反映慢的组员,只需要半分钟,教室里的桌椅就整齐多了,我再也不为此抱怨了,孩子们正书桌的习惯也在逐渐形成。还有下楼时秩序问题,也是令人头疼,跑跳,说话,嬉笑,屡禁不止。老师天天讲,反复强调,注意安全,保证纪律,都没用,而且根本看不住。于是在需要集体下楼的时候比如体育课前,晚上放学时安排值日组长带队,小组站排下楼,组员不许超过组长,互相监督。一下子下楼纪律好了很多。老师多说几句话,利用一分钟组织一下,不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会听话之后问题解决了。

       学习上也一样,之所以给满分和好成绩的孩子加分,每周给得分达到标准的孩子开宝箱的奖励,都是让孩子们觉得我努力,我认真都是有成就感的,这样孩子们才会一直坚持优秀下去。对于小孩来说坚持是很难的,他们没有一定要做好的责任。最近发现之前写字很好的几个男孩,字迹明显潦草。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要批评一下,提醒他们把字写好。但是转念想想,人家为啥要一直写好?之前写得好也没得到肯定啊。写得好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是需要激励和促进的,于是就在他们写得好的时候在批改时写上一句夸奖吧。课堂上提出问题后会有很多孩子站起来想要发言,但是发言机会很少,跟孩子们反复解释老师选择谁发言会平均考虑,尽量给每个人机会,也会对平时胆子小鼓起勇气才站起来的同学多关照一下。但是没发到言的同学老师都看见了,更多的时候是相信他们一定能回答正确,只要站起来老师都看得见,所以不要因为没说话而失落。这么解释就是不想孩子们认为反正老师也不一定让我发言 理所当然地选择逃避了。

       今天听说一本书——《家庭的觉醒》,说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到来是为了让父母更好地成长。我理解就是父母养育孩子的根本是改变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改变。有的孩子做事磨蹭,有的孩子专注力不好,总是溜号,有的马马虎虎······孩子身上所有的问题都不会随着长大而理所当然地消失,都需要父母改变引导陪伴方法才可能改善。就注意力问题,小学一年级上课总是在玩的孩子,如果不干预,他会一直玩到成年。还有计算准确率问题,并不是家长拿着小棍站旁边看着才能算对,而是要了解孩子的专注力范围,在他能力范围内适当增加题量,让孩子在跳起来能够得着的范围内训练提升才是最好的。

      当家长不容易,当老师也不容易,因为改变就是要跳出舒适圈,就是要有痛。拒绝理所当然,真正尊重孩子的成长才是觉醒的开始。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