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题《初中生叛逆心理研究》结题报告
(2018-12-20 21:47:03)课题《初中生叛逆心理的研究》结题报告
海门市实验初级中学
一、
“叛逆心理”是当下许多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如果是轻微的叛逆,我们可以视其为正常,但是如果是严重的、不适当的叛逆问题,我们就要引起重视了,因为严重的叛逆心理可能会导致犯罪等严重后果。本课题旨在找到引起学生叛逆的原因,尤其是学生叛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并寻找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叛逆期的对策。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抵触),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于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使学生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第三、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错误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主体连同不端的人格与正确的信息、或良好的动机与生硬的态度一并逆反),教育者本身并教育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弘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与非我(他人、社会),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二、
(1)分析初中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2)学生叛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3)寻找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叛逆期的对策.
研究这个问题要达到什么目标,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即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注意这一目标要同研究成果统一起来。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这一部分要同研究过程对应起来。
三、
研究过程
1、确定研究对象
2、观察现状
根据我们的观察、座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乐观:一方面,他们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一方面他们又自卑、自恋、害怕挫折、缺少毅力。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个班集体中的中下生,心理的痛苦往往不能正常流露宣泄,而是把一切埋藏在心底,面对自我的孤独无助,面对挫折时的无能为力,面对新群体的优越感丧失等等,他们便会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我行我素,不惜以违犯班规、校纪或恶作剧的形式来"引人注目",满足于自我存在的表现欲。
3、调查研究
人的行为活动不会无缘无故地自发产生,它总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甚至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身心素质基础等内因的作用,都可能使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主观原因:一方面,他们对正确的教育存在片面的和表面的认识,甚至于错误的理解。另一方面,他们对别人的行为评价不客观﹑不全面﹑不深刻。
(1)性格缺陷。良好的性格是人身心健康的基本特征,对人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相反,不良的性格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确立,进而影响其成长与进步。一些小学生性格孤僻、过分内向、自卑与自负的双重人格,对其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一方面严重影响自己和别人的交往,另一方面感到别人对自己有不良评价,故不愿与他们人交往,造成彼此沟通、评价、理解、交往上的恶性循环。于是人际关系逐步恶化在所难免。
(2)能力缺陷。部分小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一些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对其百般依顺、娇生惯养,形成孤僻、自傲的性格;一些学生因家境较为贫困,自卑感强,性格孤独。性格上的弱点使这些学生严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自己独往独来,不会去与人和睦相处,有时会产生受人冷落的失衡心理。
客观原因:生理因素社会的不良影响影视﹑录象﹑网络在学生中产生了负面影响。
(1)认知偏差。一些学生平时学习刻苦,要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然而,由于自身原因或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是灰心丧气,觉得世道对自己不公平;二是觉得无面子,无法承受这样的结果。因而出现了心理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异常现象。
(2)学习紧张。一些学生不注意听课,不认真复习,经常无规律地学习,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机能发生紊乱,不能正常学习,导致大脑疲劳,产生心理问题。
(3)体弱多病。因自身身体质差或患有某种疾病,心理负担重,也会导致心理问题。
家庭原因:不正家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正确家庭结构突变家庭居住环境差父母对生活没有高的要求。
学校原因:把这些学生看成“害群之马”学校教育只限于理论忽视了经常性的思想工作。
4、针对问题,实验研究。
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案例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成效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一是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发育有关,一是与德育工作中的“假、大、空“有关。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影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还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而学校和家庭忽略了时代对中学生的影响,低估了中学生的知识水平。
操作方面,主要是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案例分析,个例采访,个别学生心理咨询等途径来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进行初中生逆反心理方面的讲座,对整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博客,每个月有心理方面的资料进行分享,效果很好。
五、问题讨论与建议
1.问题讨论:对于初中生逆反心理与厌学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的还是不够透彻,后面的研究中要进一步对这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主要是讲研究的不足。回顾研究过程,觉得还有哪些欠缺的地方,也就是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的地方。不要多,两三条主要问题即可。
2.建议:学生的逆反心理研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尊重、理解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要科学化.规范化;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咨询工作希望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这样,我们进行的微课题研究会更有意义!结合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醒别人开展类似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