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词释禅意


标签:
禅意人生八月灵魂情感古诗词 |
分类: 山水之间 |
雨中宿僧院
张乔 ·唐
千灯有宿因,长老许相亲。
夜永楼台雨,更深江海人。
劳生无了日,妄念起微尘。
不是真如理,何门静此身。
微尘,是佛教语。色体的极小者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微尘”,常用以指极细小的物质。
辞召
明瓒·唐
三十年来独掩关,使符那得到青山?
休将琐末人间事,换我一生林下闲。
偈
明瓒·唐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青松蔽日,碧涧长流。
山云当幕,夜月为钩。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而复何忧!
诗写得直截了当,痛快淋漓,没有半点粉饰和做作。这才是一个大彻大悟的高僧的作风和态度。
将出宜丰寺留题山房
灵一·唐
池上莲荷不自开,山中流水偶然来。
若言聚散定由我,未是回时那得回?
一公存世之作,以酬赠诗居多,大都因人因事,有感而发,时而用典,另寄款曲。这首诗又是一路,别开生面。说它因人而发,却未确指姓甚名谁,诗题寺房墙壁,谁都可看,也可不看。说它因事而发,因为离寺远行,临别留言,而出家人已无家之概念,野鹤闲云,萍踪浪迹,去与来,离与留,难分孰是。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固兼顾了上述种种意义,而它包含的最大信息乃是:万事随缘。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灵澈·唐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这首诗是道出了出家人用冷眼旁观,看穿了当时官场丑态,对他的朋友说要斩断为官之人的名缰利锁实在是不易。一般来说,凡隐退山林的人是经历了大灾大难的人,兼济天下而不得的人。而真正能够放得下功名利禄,远离尘世喧嚣,超脱现实的人自古以来却寥寥无几。
临终偈
匡仁·唐
我路碧空外,
白云无处闲。
世有无根树,
黄叶风送还。
这是一首极其潇洒超脱的临终告别诗。诗句的语言是很浅显的,诗中的道理也不深奥,但内中总有什么东西在触动着我们的心弦。什么东西呢?一首简单的五言绝句,居然总结了一代高僧的终生。终生无闲,忙于弘法传教,忙于启迪后进。大限到了,人出于泥土,复归于泥土。所幸的是仁公了无遗憾,心境坦然。
退黄龙院作
祖心·宋
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支藤。
乞食随缘过,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
诗中用最大篇幅表示了自己今后一定要摒弃交游,悉心向佛,寄情山水,随缘度日,谦虚地承认自己不是惠能那样的高僧,不能开一大宗派,立一代风范,还不如我行我素的好。诗写得平易朴实,读来更亲切有味。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苏曼殊·近代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苏曼殊这首诗同样表现出了一种既“悲哀”又“肯定”的人生态度,与佛家的淡薄出世超逸静修大相径庭。“无端狂笑无端哭”,更是表达了我行我素,全无顾忌的行为方式。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作为性情中人的情感丰沛的苏曼殊,也正因如此,他的诗作无不具有一种撩人心魄的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