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
(2016-11-09 14:41:12)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诗歌描写手法。
2、掌握相关答题技巧和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
1、虚实结合、白描等手法的判断。
2、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试说明》中对诗歌的考查是如何规定的?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今天我们来学习表达技巧中的描写手法。
二、问题探究:
你了解的诗歌中常见的描写方式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修辞手法
(一)正面描写
1、虚实结合
(1)定义(虚实的内涵)
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②已逝之景之境。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2、动静结合
3、点面结合
4、细节描写
5、色彩的渲染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7、白描
(二)侧面描写
1、对比2、衬托3、烘托
(三)修辞手法
三、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这首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小组一讨论展示答案,教师补充。
答案: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2分)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2分)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2分)
2、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小组二讨论展示答案,教师补充。
颔联主要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2分)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2分)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2分)
3、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小组三讨论展示答案,教师补充。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2分)“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2分)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2分)
4、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这首诗的颔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小组四讨论展示答案,教师补充。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组合,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修饰点缀。(2分)即所谓白描手法。(2分)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2分)
四、规律小结
这一类型鉴赏题的解答技巧是:
1、明晰答题思路。
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
2、把握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必须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应当结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和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重点评析其作用、效果。
3、规范描写手法答题步骤:
第一步,先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第三步,简析这各手法的作用,即有效塑造出了怎样的形象,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五、课后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2006年高考北京卷)
移 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补充仅供参考的答案: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
前一篇:[转载]诗歌表达谈――色彩渲染
后一篇: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