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象山语录摘录(上)
(2015-01-20 18:36:52)
标签:
转载 |
分类: 朱程王陆 |
象山语录摘录 (上)
□ 李会富/摘录
“天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论。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天人不同矣。此其原盖出于老氏。《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而后好恶形焉。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天理人欲之言盖出于此。《乐记》之言亦根于老氏。且如专言静是天性,则动独不是天性耶?《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解者多指人心为人欲,道心为天理,此说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因言庄子云:‘眇乎小哉!以属诸人;謷乎大哉!独游于天。’又曰:‘天道之与人道也相远矣。’是分明裂天人而为二也。”[1]
“近来论学者言:‘扩而充之,须于四端上逐一充。’焉有此理?孟子当来只是发出人有是四端,以明人性之善,不可自暴自弃。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恶,当辞逊,是非在前,自能辨之。”[3]
“学有本末,颜子闻夫子三转语,其纲既明,然后请问其目。夫子对以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颜子于此洞然无疑,故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本末之序盖如此。今世论学者,本未先后一时,颠倒错乱,曾不知详细处未可遽责于人。如非礼勿视、听、言、动,颜子已知道,夫子乃语之以此。今先以此责人,正是躐等。”[4]
“此道与溺于利欲之人言犹易,与溺于意见之人言却难。”[5]
“傅子渊自此归其家,陈正己问之曰:‘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辨志。’正己复问曰:‘何辨?’对曰:‘义利之辨。’若子渊之对,可谓切要。”[6]
“先生与晦翁辩论,或谏其不必辩者。先生曰:‘汝曾知否?建安亦无朱晦翁,青田亦无陆子静。”[7]
陆象山多告学者云:“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阙,不必他求,在乎自立而已。”[8]
“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他,只是一实。” [9]
“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10]
“释氏立教,本欲脱离生死,惟主于成其私耳,此其病根也。” [11]
或问:“先生之学,当来自何处入?”曰:“不过切己自反,改过迁善。” [12]
“此道之明,如太阳当空,群阴毕伏。” [13]
“吾之学问与诸处异者,只是在我全无杜撰,虽千言万语,只是觉得他底在我不曾添一些。近有议吾者云:‘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无伎俩。’吾闻之曰:‘诚然。’” [14]
“斋家兄一日见问云:‘吾弟今在何处做工夫?’某答云:‘在人情、事势、物理上做些工夫。’复斋应而已。若知物价之低昂,与夫辨物之美恶真伪,则吾不可不谓之能。然吾之所谓做工夫,非此之谓也。” [15]
“后世言学者须要立个门户。此理所在安有门户可立?学者又要各护门户,此尤鄙陋。” [16]
“人共生乎天地之间,无非同气。”[17]
“二程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后来明道此意却存,伊川已失此意。”[18]
“今之论学者只务添人底,自家只是减他底,此所以不同。” [19]
“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20]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今世类指佛老为异端。孔子时佛教未入中国,虽有老子,其说未著,却指那个为异端?盖异与同对,虽同师尧舜,而所学之端绪与尧舜不同,即是异端,何止佛老哉?有人问吾异端者,吾对曰:‘子先理会得同底一端,则凡异此者,皆异端。”[21]
“秦不曾坏了道脉,至汉而大坏。盖秦之失甚明,至汉则迹似情非,故正理愈坏。”[22]
汉文帝是乡愿
“诸公上殿,多好说格物,且如人主在上,便可就他身上理会,何必别言格物。”[23]
“韩退之《原性》,却将气质做性说了。”[24]
“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事一揆也。”[25]
“尝闻王顺伯云:‘本朝百事不及唐,然人物议论远过之。’此议论甚阔,可取。”[26]
“朱济道力称赞文王。谓曰:‘文王不可轻赞,须是识得文王,方可称赞。’济道云:‘文王圣人,诚非某所能识。’曰:‘识得济道,便是文王。’”[27]
“一学者从游阅数月,一日问之云:‘听说话如何?’曰:‘初来时疑先生之颠倒,既如此说了,后又如彼说。及至听得两月后,方始贯通,无颠倒之疑。”[28]
“后世言道理者,终是粘牙嚼舌。吾之言道,坦然明白,全无粘牙嚼舌处,此所以易知易行。”[29]
“凡物必有本末。且如就树木观之,则其根本必差大。吾之教人,大概使其本常重,不为末所累。染今世论学者却不悦此。”[30]
先生云:“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复,切己致思,则他难晓者涣然冰释矣。若先看难晓处,终不能达。”举一学者诗云:“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自家主宰常精健,逐外精神徒损伤。寄语同游二三子,莫将言语坏天常。”[31]
“子夏之学,传之后世尤有害。”[32]
先生居象山,多告学者云:“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少缺,不必他,求在乎自立而已。”学者于此亦多兴起。有立议论者,先生云:“此是虚说。”或云:“此是时文之见。”学者遂云:“孟子辟杨墨,韩子辟佛老,陆先生辟时文。”先生云:“此说也好。然辟杨墨佛老者,犹有些气道。吾却只辟得时文。”因一笑。[33]
先生作《贵溪学记》云:“尧舜之道,不过如此,此亦非有甚高难行之事。”尝举以语学者云:“吾之道,真所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34]
“人之文章,多似其气质。杜子美诗乃其气质如此。”[35]
“学者不可用心太紧。深山有宝,无心于宝者得之。”[36]
“今之论学者,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37]
或有讥先生教人,专欲管归一路者。先生曰:“吾亦只有此一路。”[38]
“李白、杜甫、陶渊明皆有志于吾道。”[39]
“资禀之高者,义之所在,顺而行之,初无留难。其次义利交战,而利终不胜义,故自立。”[40]
“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言大学指归。欲明明德于天下是入大学标的。格物致知,是下手处。《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读书亲师友是学,思则在己。问与辫,皆须即人。”[41]
“古者势与道合,后世势与道离。何谓势与道合?盖德之宜为诸侯者为诸侯,宜为大夫者为大夫,宜为士者为士,此之谓势与道合。后世反此:贤者居下,不肖者居上,夫是之谓势与道离。势与道合则是治世,势与道离则是乱世。”[42]
“学问贵细密,自修贵勇猛。”[43]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下,常以讽咏。”[44]
“元晦似伊川,钦夫似明道。伊川蔽固深,明道却通疏。”[45]
临安四圣观,六月间倾城士女咸出祷祠,或问何以致人归乡如此?答曰:“只是赏罚不明。” [46]
一夕步月,喟然而叹。包敏道侍,问曰:“先生何叹?”曰:“朱元晦泰山乔岳,可惜学不见道,枉费精神,遂自担阁,奈何?”包曰:“势既如此,莫若各自著书,以待天下后世之自择。”忽正色厉声曰:“敏道!敏道!恁地没长进,乃作这般见解。且道天地间有个朱元晦、陆子静,便添得些子?无了后,便减得些子?”[47]
“‘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德之基’,谓以行为德之基也。基,始也,德自行而进也。不行则德何由而积?‘谦,德之柄也’,有而不居为谦,谦者,不盈也。盈则其德丧矣。常执不盈之心,则德乃日积,故曰‘德之柄’。既能谦然后能复,复者阳复,为复善之义。人性本善,其不善者迁于物也。知物之为害,而能自反,则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循吾固有而进德,则沛然无他适矣。故曰‘复,德之本也’。知复则内外合矣,然而不常,则其德不固,所谓虽得之,必失之,故曰‘恒,德之固也’。君子之修德,必去其害德者,则德日进矣,故曰‘损,德之修也。’善日积则宽裕,故曰‘益,德之裕也’。不临患难难处之地,未足以见其德,故曰‘困,德之辨也’。井以养人利物为事,君子之德亦犹是也,故曰‘井,德之地也’。夫然可以有为,有为者,常顺时制宜。不顺时制宜者,一方一曲之士,非盛德之事也。顺时制宜,非随俗合污,如禹、稷、颜子是已,故曰‘巽,德之制也。’”[48]
“束书不观,幼谈无根。”[49]
“染习深者难得净洁。”[50]
“自明然后能明人。”[51]
或谓先生之学,是道德、性命,形而上者;晦翁之学,是名物、度数,形而下者。学者当兼二先生之学。先生云:“足下如此说晦翁,晦翁未伏。晦翁之学,自谓一贯,但其见道不明,终不足以一贯耳。吾尝与晦翁书云:‘揣量模写之工,依仿假借之似,其条画足以自信,其节目足以自安’,此言切中晦翁之膏肓。”[52]
“先生于门人,最属意者唯傅子渊。”[53]
松问先生,今之学者为谁?先生屈指数之,以傅子渊居其首,邓文范居次,傅季鲁、黄元吉又次之。且云:“浙间煞有人,有得之深者,有得之浅者,有一见而得之者,有久而后得之者。广中陈去华省发伟特,惜乎此人亡矣。”[54]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55]
先生言:“重华论庄子不及老子者三,孟子不及孔子三,其一不合以人比禽兽。晦翁亦有此论。”松曰:“孟子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惟恐人之入于禽兽也。‘是禽兽也’,为其无君父也。‘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为其夜气不足以存也。晦翁但在气象上理会,此其所以锱铢圣人之言,往往皆不可得而同也。”先生曰:“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七八圣人,合堂同席而居,其气象岂能尽同?我这里也说气象,但不是就外面说,乃曰:阴阳一大气,乾坤一大象。”因说:“孟子之言,如‘孟施舍之守气,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此两句却赘了。”[56]
“吕伯恭为鹅湖之集,……”[57]
“镜中观花……” [58]
“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旨意所在。”[59]
“学者须是有志读书,只理会文义,便是无志。”[60]
“圣人教人,只是就人日用处开端。如孟子言徐行后长,可为尧舜。不成在长者后行,便是尧舜?怎生做得尧舜样事?须是就上面着工夫。”[61]
“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子细玩味,不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自然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底道理。”[62]
“千古圣贤,只是办一件事,无两件事。”[63]
“道在天下,加之不可,损之不可,取之不可,舍之不可,要人自理会。”[64]
“知道,则末即是本,枝即是叶”。又曰:“有根则自有枝叶。”[65]
“人情物理上做工夫。”[66]
[1] 《陆九渊集》第396页。
[2] 《陆九渊集》第397页。
[3] 《陆九渊集》第396页。
[4] 《陆九渊集》第398页。
[5] 《陆九渊集》第398页。
[6] 《陆九渊集》第398页。
[7] 《陆九渊集》第399页。
[8] 《陆九渊集》第399页。
[9] 《陆九渊集》第399页。
[10] 《陆九渊集》第399页。
[11] 《陆九渊集》第399页。
[12] 《陆九渊集》第399-400页。
[13] 《陆九渊集》第400页。
[14] 《陆九渊集》第400页。
[15] 《陆九渊集》第400页。
[16] 《陆九渊集》第400页。
[17] 《陆九渊集》第401页。
[18] 《陆九渊集》第401页。
[19] 《陆九渊集》第401页。
[20] 《陆九渊集》第401页。
[21] 《陆九渊集》第402页。
[22] 《陆九渊集》第404页。
[23] 《陆九渊集》第404页。
[24] 《陆九渊集》第404页。
[25] 《陆九渊集》第405页。
[26] 《陆九渊集》第406页。
[27] 《陆九渊集》第406页。
[28] 《陆九渊集》第406-407页。
[29] 《陆九渊集》第407页。
[30] 《陆九渊集》第407页。
[31] 《陆九渊集》第407-408页。
[32] 《陆九渊集》第408页。
[33] 《陆九渊集》第408页。
[34] 《陆九渊集》第408页。
[35] 《陆九渊集》第409页。
[36] 《陆九渊集》第409页。
[37] 《陆九渊集》第410页。
[38] 《陆九渊集》第410页。
[39] 《陆九渊集》第410页。
[40] 《陆九渊集》第411页。
[41] 《陆九渊集》第411页。
[42] 《陆九渊集》第412页。
[43] 《陆九渊集》第412页。
[44] 《陆九渊集》第413页。
[45] 《陆九渊集》第413页。
[46] 《陆九渊集》第414页。
[47] 《陆九渊集》第414页。
[48] 《陆九渊集》第416-417页。
[49] 《陆九渊集》第419页。
[50] 《陆九渊集》第419页。
[51] 《陆九渊集》第419页。
[52] 《陆九渊集》第419-420页。
[53] 《陆九渊集》第420页。
[54] 《陆九渊集》第422页。
[55] 《陆九渊集》第423页。
[56] 《陆九渊集》第425页。
[57] 《陆九渊集》第427-428页。
[58] 《陆九渊集》第428页。
[59] 《陆九渊集》第432页
[60] 《陆九渊集》第432页
[61] 《陆九渊集》第432页
[62] 《陆九渊集》第432页
[63] 《陆九渊集》第433页
[64] 《陆九渊集》第434页
[65] 《陆九渊集》第435页
[66] 《陆九渊集》第4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