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通讯】1980年代仙桃乡村见闻:自行车的故事

(2023-05-30 15:24:44)
标签:

历史

文化

【原创通讯】1980年代仙桃乡村见闻:自行车的故事

 

【涂阳斌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和赵志才都刚刚20岁出头,接受新事物快,百把字的小消息,也想写出“花”来,搞点“尖板眼”。当时,《光明日报》的大记者王晨提倡“新闻写作散文化,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现场感”,使我们眼睛一亮。我们也尝试写一点灵动活泼的散文化新闻稿件。志才写作的很多散文化新闻稿上了《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其中刊在《人民日报》198195日第2版的《妇女争学骑自行车》,被山东写作学会编入中专《写作》课本,我19841210日在《湖北日报》上发表文章,为志才“鼓吹”。19828月的一天,我到志才家吃过饭,和志才还顺便做了一次采访,写了《哪里来的“武工队”?》,刊在1982819日《湖北日报》上。现在来看,存史的意义超过了“新闻散文化”的探索。】

 

妇女争学骑自行车(赵志才写)

晚霞映照着湖北省沔阳县黄荆公社小南大队第二生产队的禾场,几名妇女正在欢欢喜喜地学骑自行车。

这两年,第二生产队的社员们收入普遍增加,吃不愁,穿不愁,两眼盯着百货楼。全队一半以上的农户买了自行车、收音机、手表,还有一些户在等待着买“凤凰”和“飞鸽”。每逢节假日,不少青年伢和男劳力都骑着自行车一溜烟地去赶场,看戏、看电影,妇女们羡慕死了,决心也学会骑自行车。

【原文载19819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农村新貌”专栏;抄自1985年版《黄荆区志》第278——279页。】

 

哪里来的“武工队”?(赵志才 涂阳斌写)

落日的余晖洒在沔阳县排湖电排河的堤上,十辆崭新的自行车,叮叮当当,欢快地向黄荆公社八湾四队驶去。有人惊喜地喊道:“嘿!哪里来的‘武工队’,好威风!”人们可知道,这就是四队社员骑着刚从县城买回的自行车。

车队里最兴奋的要数年过花甲的曾月海老汉。他骑自行车尽管还不大熟练,但喜滋滋、笑盈盈的劲头别提多美气了。在村头,我们迎面截住了自行车队,见曾老汉正用衣襟轻轻地拍打着自行车上的灰尘,我们上前打着招呼:大伯,您这大年纪也骑自行车?他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咳,同志,要是‘四人帮’闹腾那年月,我想都不敢想啊!如今,责任制的政策好,去年我蹬脱了十多年的债,今年油菜、小麦大丰收,票子拿了一大匝,买辆自行车爽快、爽快。”社员们告诉我们:八湾四队原来是个吃了上餐愁下餐的地方,可是近两年,全队五十二户,就有二十八户买了自行车,连曾大伯也当起“武工队员”来了。

(原文载1982819日《湖北日报》第二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