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论】读者笔下的涂氏兄弟作品(山雨辑录)
(2023-05-18 05:25:44)
标签:
文化历史时评时尚 |
过去,不少形势报道包括其它报道,读者看了将信将疑,甚至说:“吹牛”。要使形势报道令人信服,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写成绩,也写矛盾和困难;写成绩要留余地,不以偏概全;写问题要一针见血,不是钝刀子割肉(当然把写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效果更佳)。9月中旬《人民日报》;“农村改革已十年”的征文中,有一篇很令人信服的文章《憨人杆司令》,讲的是时代变了,憨人也在学乖,从种西瓜到种芝麻,发了财,最近还盖起了“小洋楼”。该文作者在写人变聪明,穷变富的故事时,丝毫也没隐去巨变中令人切齿的“红眼病”,憨人种西瓜遭劫难,“五六十个人涌向瓜地,眼见刀起、藤折、瓜落,整个瓜田一片混乱,狼藉不堪”,“憨人杆司令”血往脑顶门一涌,大叫一声,昏倒在地……你看,这种对问题的揭露,多么形象而生动,深刻而犀利,透过这令人震惊的一幕,我们仿佛看到深受其害的“鸭司令”、“猪状元”、“虾专家”,切实地感受到改革的阻力,以及排除这样、那样阻力的迫切性与艰巨性,从而纠正对改革“理想化”的认识,增强其承受能力。
在荣获2等奖的诸篇中,首先值得提到的是《憨人杆司令》。这篇记叙性散文,其最突出的特色是构思巧,选材新。如果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暖人心窝的春风,这对一憨一哑的畸形夫妻,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可是今天却成了致富的能人。全文围绕“憨”字作文章,敢于承包容易渍水的“调远田”已属憨事了,却又硬要每亩上交30元(本来只要求交15元);一种西瓜就赚了5000多元,后来当他看到邻近乡镇都在抢种西瓜时,他毅然扯掉西瓜秧苗改种芝麻,结果又增收1000多元。通过憨人变成乖人,使我们深感受到时势造英雄,时代在变,人也在变。
《憨人杆司令》这篇文章生动、风趣、有乡土气息,值得一读。
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你们的《憨人杆司令》,我感到你们进步很大。愿你们继续努力,多为农民写稿,前途无量。我在北京时,报社让我每天评报,我在评报栏上就称赞了《憨人杆司令》,希望大家向你们学习。
我最感兴趣的是你们的农村人物素描系列,它完全是世俗百态,尤其是其简练的刻划方法。所谓世俗百态,即众生相而已,最主要的是有韵味和生动性。
我很欣赏你的文笔,含蓄而又深沉,用散文的笔调来写人物,写得很美,自然、朴实,很有“味”。以后你的人物素描都给我刊寄来,不知同意否。
我最喜欢你们的《九妹》那篇文章,那一类反映农村新的变化,新旧观念、生活方式冲突的文章,有深度,也挺生活化,反映了一种时代的冲突和变迁,你们不妨多写些。
《柳李两怪》写得很好,很有时代特色,把农村一部分不安分青年的个性,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确实需要这么一大批不满足现状,不满足自己的青年。此外,语言也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愿意连载你的农村人物素描。
我对《桃子还不熟》挺感兴趣,写了一个女人要离开一个没有出息的男人,去独挑一个摊子,立意不错。
《醒来了的土地醒来了的人》等5篇百字散文,其冷峻的风格,给人以凝重的思索。
我特别喜欢你的《一个没有姓名的寻人启事》,短短几百字,含几多辛酸和喜悦。你倾心写江汉平原的人物,相信通过你的笔,江汉平原人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乃至世界。
《姑婆、弧婆》已读,虽文字不多,但很有“情”。这和你扎实的生活基础有关。希望你继续努力,写出更多普普通通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来。
看了你的《石头哥进城的A、B、C、D及D+1》,便感到平时没与你探讨文学问题是个遗憾。你的农村人物素描拥有很大的读者群,建议你将作品集结出版。
《文朋师友》已读,写一点人际温暖的感慨,是不错的。这样的文章会在人间的。
《中国青年报》一篇名叫《老干其人》的文章,报道了湖北一位名叫老干的青年农民,由逃学、赌博到读书、致富的人生轨迹。读毕掩卷,不禁想起“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条俗语来。……从湖北那个名叫老干的青年农民脚下,以及现实生活中很多已经回过头来的“金不换”们的脚下,你会找到一条自醒、自立、自奋、自强的道路来。
对《巧巧》一文印象不佳,主要是不激动人心。虽然给了主人公以“死”这样一个悲惨的命运,但仍不能激起人强烈的情感,大概是主题落入窠白的缘故吧。由此想到,你的故乡人、故乡事系列,应该深化一步了,热切地盼望着你的新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