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随笔】涂家兄弟爱笔耕

(2023-05-05 08:03:30)
标签:

文化

时评

历史

【原创随笔】涂家兄弟爱笔耕

涂阳斌

 

小河口这个地名,在江汉平原涂姓人心目中,是大名鼎鼎的。因为涂家祠堂就建在小河口附近的柳李村柳湾。1950年,政府征用涂家祠堂办起了柳李学校。在涂家祠堂周边,生活着数百名涂氏宗亲。据《通海口镇志》第363页载:清光绪年间,柳李村涂汉斗、涂汉槎、涂汉贵兄弟三人,同时考取秀才,有“一门三秀”之美称。目前,涂氏最当旺的是“阳”字辈。仔细梳理,涂家祠堂周边一里内的“阳”字辈兄弟中,居然有多个兄弟喜欢一边劳作,一边笔耕,还真有一点耕读传家的味道。

涂阳山1931年生人,19483月参加工作。因在《湖北日报》发表不少短文,1951年被湖北日报特聘为“农民通讯员”。五十年代,他担任了洪湖县水产局局长。这位1967年被“处理”回家的堂兄,在我的印象中就是腰缠草绳、在家乡堤坡上放牛十多年的“放牛佬”。没想到,1979年复出后,在洪湖湖管站站长岗位上,他又爱上了写诗作词,2007年,76岁时,洪湖市诗词学会为他印行了诗集《诗坛试步》。与其说是他的诗词集,不如说是他的“诗传”。除了收有他创作的125首诗词外,还影印有他1951年的两本“功臣证书”书影、1978年有关部门给他的复信影印件。晚年,阳山兄对人生用诗作出了“个性化”的回答:“老马,不倦的老马,永不停蹄是你对衰老的回答,即使岁月将你变成一幅壁画,你也从画中奔向天涯。”“人老了!留给子孙一句话,紧紧跟随共产党!党是永远的灯塔!”一个“老土改”的形象跃然纸上。他印书的目的很明确:赠予亲朋、留给后代。

涂阳洪1958年出生,我与他初中同校,他高我一级,当时时兴“学习小靳庄”,到处搭起擂台举办“赛诗会”,我们兄弟俩常常结伴去参加“赛诗会”,用家乡普通话朗诵自作的诗歌,“风头”蛮劲。高中毕业后,他报名参军,上过战场,受过重伤,享受一级残废军人待遇。1983年复员,他拄拐杖而行,用绳子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49——1979散文特写选》上、下卷,置于背后,挪至我在县城的宿舍,杖击我门。兄弟相见,泪如雨下。他不甘命运的摆弄,苦学武功几年,得以良行。1984年,他和他父亲牵头,编修了涂氏家谱,1988年得以印行。后来,他南下广东担任教师,把教书与创作有机结合,创作了《儿歌700首》。他创作的儿歌和所学课程相契合,特别受孩子们欢迎,在他的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吟诵他创作的儿歌的声音,成为学校一景。2014年,家乡陈场诗词学会用内刊号印行了阳洪兄创作的《儿歌700首》。他还有多件诗作,发表在报刊上。阳洪兄另一“重要作品”是育有三子。曰:大毛、二毛、三毛。二毛、三毛,双胎也。三个儿子学名盛尧、盛泉、盛树。我一看三个侄子的学名,和阳洪兄打趣:“好啊!摇钱树”。兄弟相视,哈哈大笑。有感于此,我写有《洪哥》一文,为他“鼓劲”,刊在1989年6月9日《农民日报》文学版。

涂阳生老兄大我一岁,他出生在黄湾村,我出生在柳李村,我们1973年初中同班,1975年高中同铺,我出盖絮,他出垫絮,苦读两年,完成了高中学业,成为陈场中学首届(1977届)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后,阳生兄当了一辈子农民。但他坚持写诗,憧憬人生的诗与远方。通海口“文艺中年”陈青先生创办《通海口人》公众号后,阳生兄想在《通海口人》公众号上发表诗歌,打电话给我,要我支持。我们远隔几百里,他就把诗歌先贴在我们高中同学群里,我帮他辑拢来,整理、打印、发电邮给陈青先生。《通海口人》公众号上,已分5期刊出了他的诗作51首,点击率不错,大家都称他为“农民诗人”。阳生兄写有民俗风情诗作近千首。

我和小弟涂阳文工余写有乡土散文370多篇,出版有散文集《憨人杆司令》(农村读物出版社1992年版)、《讲述100个乡巴佬的故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行走在大平原上的思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本味》(武汉出版社2021年版)等。出版的4本散文小书,有3本是我与阳文弟合著的,有人问我,是不是想通过合著出书“拉兄弟一把”。我负责任地回答:不是!!4本小书共收入我们兄弟俩的文章370多篇,有70多篇是小弟弟单独执笔完成的。父亲去世早,我17岁参加工作,大弟弟高中毕业后参军,小弟弟高中毕业后在家与老母亲相依为命,耕种十多亩责任田。老实说,小弟弟是怎么长大的,我的确说不出个甲乙丙丁。小弟弟种田、在村里榨坊当榨油工、当民办教师、当村干部,1984年考取国家招聘干部,当镇里宣传干事、党办主任、天星洲管理区总支书记,后来到市委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不丢文学,长期订有10多种文学刊物,一边读书看报,一边笔耕不辍,现在年近花甲,还经常有文章在报刊发表。维系我们兄弟感情的,一个是信,书信、短信、微信;一个是写写画画。我们兄弟俩聊天,大多会聊看了什么好书,读了什么好文章,写了一点什么小东西。小弟弟生性内敛,淡薄名利,有人多次劝他加入什么协会、什么学会,他都置之不理。

涂阳学1971年生人,他一边当“打工皇帝”,当成了企业高管,一边坚持业余写作,2008年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20多万字的散文随笔集《浮生六辑》,还办有个人公众号,经常刊发习作。阳学的父亲、我的堂叔,也喜欢写诗。1975年我刚上高中,堂叔拿了他写的一本诗抄集,要我指正,哪敢!改革开放后,堂叔传承世代“箍三圆”的手艺,在仙桃城区开店,业余写书法,研读易经。一边为物质生活忙碌着种田、打工、开店;一边为精神生活优雅地写诗、写散文、写书法、出书。生活就是这样五彩的多棱面。2017年,阳学弟和九象木业的总经理涂阳生老弟过武昌(注:同辈兄弟中,有4个叫涂阳生),我们在武昌工作的三叔侄请兄弟俩吃了个便餐,也没有机会好好谈谈文学。重庆知名作家何真宗为阳学的《浮生六辑》一书写有书评:《从骨子里弥漫出来的忧伤。》

涂阳刚,又名涂刚,他出生苦寒,历经磨难,终于成为高校教师,著有电子计算机方面的专著多本。

涂阳涛,仙桃知名民校——仙源学校校领导,工作之余,写有大量教学方面的文章。他担任的是理科课程教师,同时还是学校公众号的编审。

涂家“阳”字辈的下一辈是“盛”字辈,“盛”字辈的涂盛华,著有言论集《求索之路》。涂家“阳”字辈姐妹的孩子,如曾德雄、许汉、许明等人,都喜欢笔耕。外甥曾德雄先学医,后攻读哲学,以出版一本《谶纬的思想与时代》获博士学位。获学位后,走出书斋,担任广州市人大代表,认真履职“曾代表”,在报刊开辟专栏,建言献策100多万字,已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建言献策专辑《就事论事》两本。外甥许汉不仅在厦门发展有很好的企业,业余还特别喜欢写作和书法,他的行书大气磅礴,行云流水,更令人高兴的是,他年近花甲,还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担任业余交警,受到厦门有关方面的表彰,我在央媒上看到过对他的报道。外甥许明在深圳工作,酷爱诗词歌赋,有很多楹联作品在全国获奖,许多景区采用了他创作的楹联。不在弟兄之列,略略道过,且听下文分解。

——耕读传家,诚不虚也!

    202354—(4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