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198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先生对我如是说……
(2023-05-04 08:33:17)
标签:
文化时尚 |
198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先生对我如是说……
【原创散文】黄修己先生对我如是说……
我是电大84级中文专修科学员。1985年8月考完《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后,我给中央电大的主讲老师、北京大学副教授黄修己先生写了一封三百多字的短信,信中说了三层意思:
一是向先生报告了我们班五十名学员现代文学史的考试成绩——平均八十五分;
二是谈及了我个人在学习期间发表了一点作品,有人劝我弃“政”从“文”(我入学前在县团委担任负责人),我不知如何是好,想请先生予以指教;
三是冒昧地指出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第二十章的标题《新的天地新的风格》与第二十一、二十二章的标题不协调,三者之间不应该是种属关系,而应该是并列关系,即:先生的大作中把“新的天地新的风格”扣在了解放区的小说上,没有涵盖第二十一、二十二章的戏剧、诗歌等。
没想到短短的一封信,发出几天,先生就给我来信了。
值此,其他专业的窗友们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之际,将黄先生的话转告大家,一定受益匪浅。
黄先生的来信说:
阳斌同志:来信收到,受到很大鼓舞。
古人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你是走在“仕”途上,前程远大,有心学文,令人敬佩。但不知今后是如何打算,是否先业余,而后准备弃政从文?
下面我瞎说几句:在目前我们国家的条件下,搞文学研究是不容易的,不要说县,就是一般省会里的大学,真搞学问,条件也不怎么样。因为要研究问题,不但需要时间、精力,而且要有足够的图书资料,我看沔阳不一定具备。如果你还年轻,争取离开沔阳,走到北京、上海,但这也很不容易。要经受竞争的考验。如果你真对文学有兴趣,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搞创作。先从青年题材写起,这可以从多读当代作品入手,试着写点东西。二是搞评论,即对当前的各门文艺进行评论,这与青年团的工作还是有关的。因为团委有指导阅读的责任。例如,先在贵县组织青年评论组,引导大家读作品,看电影、电视,然后组织讨论,县里可以搞个小阵地,如有成绩,打到省里,打到全国,即使当不了文艺评论家,也是个好的文艺工作组织者,将来可以从青年团调到文艺部门工作。不知我描绘的路子是否符合你的理想、愿望。
解放初期,苏军红旗歌舞团访华,其中的合唱队员,有的已经是上校。但热爱音乐,宁愿去当合唱队员,我当时心里十分佩服(那时我在部队工作)。我觉得“文”和“政”是可以统一的。如果你真的投入“文”,学到很多学问,开阔了眼界,思维方式也会改变,对问题的想法就会更开通、更开明,政绩可能更好。
至于具体该怎样安排,因为不了解情况,提不出什么意见。
最后,对拙作的意见,很好,感谢!再版时当修改之。
黄先生在信尾还十分客气地邀我如有机会出差到北京,欢迎到舍下一叙。他还告诉我他的具体住址,说是很偏僻,不太好找。
读罢黄先生的信,我激动不已。我觉得,他不仅是良师,而且也是益友,他是一个不摆架子的学海导航人。
(原文载1985年月10月20日北京《电大学报》第150期第二版。)
后一篇:【原创随笔】涂家兄弟爱笔耕